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没有“语文味”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迫切需要返璞归真,语文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  相似文献   

2.
一度被认为是最无专业性的语文教学,其实隐含着高度的专业要求。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研究没有根植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的观课评教变成了似乎人人能做、人人能说的事情,缺少起码的专业准入要求。一个教物理的校长。可以对语文教师“教什么”的专业工作评头论足,而且具有专业的“权威性”;而一个教语文的校长,只配评论物理教师的“板书”和“教态”,对他们的“教什么”却是丈二和尚一个。即使是语文教师乃至“专家”。观课评教往往也是即兴发挥、思路混杂,像个业余的门外汉。这种状况,严重地败坏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形象。也消磨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意识。语文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研究中有一个奇怪的话语,即“把语文当语文教”。并由此衍生出~系列的相关话语,“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把诗歌当诗歌教”,“把文学当文学教”,等等。也许人们会认为这是一些正确的废话,通过这句话不仅会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工作“没有把语文当语文教”,“没有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研究者著书撰文表达对一线教师教学的忧思,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直面一年多的新课程改革和课堂调研,欣慰之余,就语文教学的课改不偏离方向。感觉到语文老师应当胸怀“三本”。第一当以生为“本”,寻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学。第二当立足教材之“本”。合理运用与重建“课内资源”,压缩课时、协调教学板块,大力开发课程教学资源。第三应把握教学根“本”,强调语文课就是教语文。语文课应当体现语文味。体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可、所支持,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对于怎样上好语文课,可谓众说纷纭。结合这些年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应该从“教学三问”人手。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思考好“为什么教”“教什么”及“怎么教”这三个问题,可以说这些问题的解决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王荣生教授指出:“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他还说:“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语文课“教什么”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本质,也决定着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然而,很不幸,迄今为止,出现问题最多、最严重,又最不为广大语文教师所知觉的,恰恰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胡立根老师的文章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为什么要有语文教师”的问题。这个问题与“为什么要有语文课”一起,构成所谓“语文科立科合法性辩护”。“为什么要有语文教师”“为什么要有语文课”的问题,应该分两个层次来看:一是语文科本身的特殊性,二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本身做得怎么样。语文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很容易做“无用功”,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语文教师,也没有做好,做的事大都属于“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不该教的教了无数,该教的又没有教”这一类情形。  相似文献   

9.
马兰 《学语文》2014,(3):40-41
语文课到底“教什么”是每个语文教师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 “教什么”归根结底,决定了应该“怎么敦”,并影响着“敦得怎么样”。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几乎每堂课都有明确、具体、独立的知识和能力定位,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教什么?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教语文。但是,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科学的、政治的、思想道德的、文化生活的甚至天文地理等都在语文课堂演绎着,以致语文教学被泛化为人文教育,最可怕的是有些人还标榜此为“新课程”旗帜下的新探索并乐此不疲,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语文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教”的核心应是“怎么说”,而非“说什么”。在语文教学中,言语形式的教学要大于言语内容的教学。其教学…  相似文献   

11.
将“语文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其界说置于2001年《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知识与认知过程两维目标分类框架中考察,并将它们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相对照,结果表明,前者的依据是“语感论”,在回答语文课教什么和怎么教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后者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学习理论大方向一致,但需要与时俱进,并深入研究语文课怎么教的问题。新近小学语文教材编者提出“语文要素”概念,并努力“构建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这是小学语文教育指导思想对叶圣陶的“知识—训练—技能”路线的回归;但若向其中注入知识与认知过程两维目标分类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学习分类理论,则能更科学、有效地解决语文课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下语文知识教学,可谓欲教还休,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该不该教的问题,二是怎么教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很多时候所教的语文课是不专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语文知识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是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4.
所谓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是把班会课上成语文课,更不是把语文课变成班会课。“渗透”是指教育与教学有机地熔铸,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坚持长期性,讲究水乳交融,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语文味具体表现在个性朗读、潜心默读的“读味”,品词析句、推敲体悟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练笔的“写味”,激发情感、注重体验的“情味”。在“有滋有味”的语文课中,学生享受着语文的快乐,从而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举步维坚,学生厌学,教师愁教。把语文基础知识纳入课堂教学,是医治学生语文基础差的良药;使语文课与专业课紧密结合,突出专业性,是破除学生的“语文非专业科,学之无用”的错误认识的妙计。  相似文献   

17.
语文.首先姓“语”.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别的学科,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内.把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我想用如下三个“味”来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8.
刘国正先生“语文课要教成语文课”的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努力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教学生用语文的眼光看待语文问题,站在语文的立场思考语文问题,使用语文的思维解决语文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正确理解语文教学的任务,精心提炼语文教学的内容,恰当配伍语文教学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好课三味     
王崧舟 《教师》2010,(27):1-1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  相似文献   

20.
教语文,虽然说教无定法,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正如黄亢美老师在《小学语文新理念教例评析》一书中说,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标准应该是“三维一体”。依照“三维一体”的要求来设计和评价一节语文课,才能不偏不倚,使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因此,评价一节语文课,首先应看它是否突出语文的工具陆,语文味是否浓郁。《语文课程标准》把“知识和能力”列为个三维度之首,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首先是要突出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