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新儒家的事功思想是对事功学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重视世事,并从世事转移到对人生活态度的改变上.梁漱溟提出,当前儒学的发展必须以世事为对象,并进而向内用力,反求诸己.冯友兰认为,生活方式要合乎道德的规律和体现活的意义,即根据眼前的新事给出新的说法.牟宗三认为,人的“智的直觉”即本心、良知,它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从现代新儒家的说法中可以看出,事功与教化是一致的,事功是实现教化的方法和手段,教化是事功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天台圆教是牟宗三处理圆善问题的关键策略,而无明与法性之间同体依即的存有论圆具则是天台圆教的深层逻辑。通过存有论圆具的视角,德福之间“诡谲的即”和“无系统相的无诤”都蕴涵于三千世间法的一体平铺中,圆教在此开权而成,圆善问题迎刃而解。在理论层面上,牟宗三“圆教成则圆善明”的圆善论建构是有效的,具有很高价值,不应受到“落入抽象思辨”“陷入概念滑转”“重回精神幸福”等指责。唯圆圣才能达至圆善,人能否、如何成为圆圣涉及到人的有限性这一现实问题。牟宗三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却欲以顿渐互通的方式使人跨越到无限。顿渐互通的想法存在问题,圆善论实际上只能作为理想指引、奉为信仰践行。  相似文献   

3.
清初儒臣张伯行不仅以学术与事功之双美彪炳史册,更以“天下清官第一”而饮誉其时。他一生为官政声显赫,经世事功颇可称述。撮其要者厥在如下诸端:治理水患、赈济灾民,以救民于水火;惩治贪污、革除弊政,汲汲于政治新风之营建;兴办书院、刊刻儒书,以兴起教化,移风易俗。对于清初地方社会秩序重建甚至“康乾盛世”的到来,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4.
“事功”与“功利”不尽相同。孟子虽然算不上是功利论者 ,但却是一个地道的事功论者。故他称赞伊尹为“圣之任者” ,孟子的事功主要表现在“辟邪卫道”、“成圣成贤”和“致力王道”三个方面。孟子对“功利”亦有所肯定。孟子的事功思想遭到了以程朱学派为代表的反功利者的批评 ,而在后世的功利学派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古本《大学》因其在篇章结构上没有明白的阐释“三纲领”和“致知格物”的文字以及没有明言功夫之下手处这两个问题,遂多有学者质疑其有错简或缺文.当代新儒家之代表人物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分别就《大学》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和义理方面作了颇有深度的探讨.而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大学》之功夫入手处在“诚意”,“格物”之“格”乃悬置之意,古本《大学》欲以“诚意”统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并无错简或缺文.  相似文献   

6.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阐发,是各个文化流派共同关注的课题,现代新儒家对此也非常关心。活跃在港台的当代新儒家,以传统儒学的“内圣外王”为架构,把民主、科学精神纳入其中以求“返本开新”。牟宗三对此有独特的体认,他对重德精神与民主科学精神进行了诠释和阐发。  相似文献   

7.
牟宗三与张岱年都对中国文化之未来充满关切,都基于自己的哲学对中国文化发展提出了构想,开创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两个理论典范.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特质或基本精神的把握,对中国传统文化何以未能开出民主和科学的追问,以及对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的构想等三个方面进行疏朗比较,从而可以更鲜明地看到,牟、张二人的“三统并建说”与“综合创新论”之路各有其深刻与不足之处.他们的构想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1] 本文拟对于牟宗三先生对黄宗羲思想之理解,作一不同的表述.先谈论牟先生此一文的内容,再对其看法进行讨论,以见黄宗羲思想是否真如牟宗三先生所言,守不住师说,而为下堕之学.在此吾人写作的方式,乃不同于牟宗三先生所言,认为黄宗羲守不住师说,所以吾人须先就黄宗羲思想与其师刘蕺山之思想作一比较,特别是天道论(理气论)方面,看是否有距离,以视黄宗羲对于天命流行之体之义理是否真有误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和谐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对立。前者主张仁义,后者主张争利。虽然仁义的落实需要知识与事功,但由于道德和知识事功的内在冲突,即德性主体与知性主体、和谐与争利的对立,儒家的内圣之学长期存在轻智与贬功的倾向,不能直接开出外王。牟宗三先生良知坎陷说,为基于中国文化开出科学与民主做出了努力。儒家关注的是人类永恒价值,但现实是残酷的。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传统儒家需要经过曲折和悖论,认可知性主体的独立和争利的价值,方能开出外王。但这种新的学说面临着突破儒学边界的困境,故需要区分理想(终极)的儒家与现实(坎陷)的儒家。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的“新外王”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儒学作为内圣之学,为何没有开出新外王,二是如何才能开出新外王,三是新外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三个问题重点是把握内圣如何开出新外王.牟先生认为通过“良知自我坎陷”开出新外王,即,“道德主体”坎陷“知性主体”,“无执的存有”坎陷“执的存有”,“综合的尽理精神”坎陷“分解的尽理精神”,“理性之运用表现”坎陷“理性之架构表现”,“隶属之局”坎陷“对列之局”.由于“内圣”与“新外王”在价值上不同“源”,内容上不同“质”,结构上不同“构”,因此,牟先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极具哲学意味地深入了人的灵魂,而《三国演义》关注事功,离人的灵魂较远。但这两部大书绝非截然对立,“英雄情结”与“赤子之心”不无统一处。将两者对立起来的观点,其误在于把权谋和成败当作了《三国演义》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杜维明、余英时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政治文化总体倾向的分析,揭示了新儒家在政治文化选择中从德治论转向法治论的艰难性.本文认为,由于新儒家不能处理好对待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持与变、守与革的关系.不能解决好“内圣”与“外王”、“返本”与“开新”、“体、用”与“本、末”三个基本问题,因而难以对传统儒家政治文化作出质的超越,其振兴儒学的努力难以取得真正的作为.  相似文献   

13.
<正>对谈缘起:2022年4月,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举办了一场“气论与中国哲学”学术座谈会。这场活动的主轴在于通过“气论”来反省牟宗三对中国哲学诠释之限制,尤其聚焦在牟宗三因低看气论、贬低气学而造成他对宋明理学系谱分判之可争议性。我邀请了当前对气论哲学极具关键影响力的两位重量级学者,杨儒宾和陈荣灼教授,进行一场面对面的深入对谈。两位先生都著作等身,名重一时,且长期对牟宗三的气论限制提出了创造性的观点进行挑战与诠释转进。  相似文献   

14.
唐甄是我国明清之际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在哲学上,他批评程朱理学的空疏,强调“修身”与“治世”、“尽性”与“事功”的统一,试图建立一种事功型的心学模式。在政治上,他骂封建帝王为“贼”,主张改革时政,整顿官治,对礼法实行“弃旧图新”的改造。在道德上,他提出了“贾不辱身”的价值观和“人之生也无不同”的平等思想。唐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的藩篱,而与正在缓慢发展的资本主义精神相一致,因而具有一定的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养生之道”.所谓“养生”就是自觉运用保健知识和经验,以求人之健康长寿;养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即为“养生之道”.我国论述养生之道的著作甚多,可谓汗牛充栋.伟大的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对养生之道也很重视,《论语》中就多处谈论过这方面的问题.就这点来说,今天的教师也需要向“先师”孔子学习,重视并学点养生之道.三国时代的嵇康写了一部书《养生论》,书中写道:“善养生者……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  相似文献   

16.
陈白沙注重从心体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渐次扩充而达致天理,心体与天理并重是陈白沙心学的显著特征.牟宗三认为陈白沙在体证工夫上并未达到儒学天人合一的境界,从体证工夫的角度讲,陈白沙的心学是玩弄光景.牟宗三儒学体系中陈白沙心学地位的缺失,是牟宗三对陈白沙心学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坎陷”论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坎陷”概念究竟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学界则有不同的看法。将牟宗三相关著作认真推排,不难看出,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而不是一般认为的50年代初、中期。  相似文献   

18.
《滨州学院学报》2022,(1):25-35
《孙子兵法》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声名远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所蕴涵的“道”“术”“器”“三位一体”的层级架构,展现出将唯物论与辩证法、认识论与行动论、心性论与事功学、主观与客观、个体与整体、微观分析思维与宏观综合思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等方面集成统合的思想方法,倡导了系统辩证、务实功利、变革创新、人本和合的精神取向。借鉴其丰富多样的思维理路、效法其条贯通达的成事逻辑、弘扬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取向,有助于我们当今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文明与暴力的刺激使牟宗三认识到中国文化之偏至与不足,于是谋求借助西方文化,以及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来诠释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合法性.牟宗三通过区分"两种真理"为道德确立合法性,并进一步论证道德统摄知识的必要性与道德统摄知识的可能性.牟宗三认为以道德统摄知识不是泛道德主义,并且知识离开不道德,知识统摄道德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皆不成立.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是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体大精深、论证缜密详尽。他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思考、对中西哲学之异的比较、对中国哲学内在特质的抉发、对中国哲学未来前景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从此意义上说,“中国哲学特质论”成为解构牟宗三思想体系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