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漱溟宗教观经历了从以佛教释宗教、以道德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的嬗变;而冯友兰早年主张以诗歌释宗教,后来力主以哲学代宗教。他们都深入探讨了宗教的内涵,认为儒学非宗教。然而,他们的宗教观亦存在很大差异:在宗教思考方式上,梁漱溟重直觉,冯友兰重理性;在对宗教地位的认识上,梁漱溟认为宗教在人类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冯友兰认为哲学高于宗教;在对宗教的未来走向的认识上,梁漱溟前后观点并不一致,冯友兰则认为哲学在未来将取代宗教。他们对宗教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宗教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2.
儒家和谐思想与青少年幸福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佳状态;幸福,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美好生活境界。儒家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心身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三个方面。儒家的和谐思想对当代青少年幸福观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和谐幸福观认为幸福是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协调地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而当前许多青少年的幸福观存在三类需要“失和”状况。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知和谐幸福观,积极创造和谐幸福,学会体验和谐幸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这种科学的幸福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为我们追求幸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根据人的觉解不同,开创性地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认为觉解多者,其境界高;觉解低者,其境界低;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根据人的觉解不同,开创性地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认为觉解多者,其境界高;觉解低者,其境界低;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论题,其核心在于如何解决道德与人的幸福的不一致问题,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冲突,即德福冲突问题。只注重物质财富所带来感官快乐的幸福只能是短暂消极的,只有在符合道德属性的实践基础上的幸福观才是对人的发展有意义的、积极的幸福观,才能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基础上的道德幸福观明确阐释了道德与幸福的一致性关系,并提出了将"社会个人"作为解决当代幸福观问题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认识一个人,应遵循"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终于人品"的规律。教师也有四重境界——表象境界、才华境界、道德境界和人格境界。表象境界是教师的第一重境界。这里的表象是指一位教师通过个人的美言善举留给别人的外在印象。  相似文献   

8.
人生的级次与价值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核心内容,冯友兰根据人对宇宙人生觉解,把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并且依次论释了人生的价值。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也不乏局限性,设计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是其留给人们的普遍反思。  相似文献   

9.
廖建梅 《文教资料》2013,(33):153-154
幸福是人人向往的境界,是人人追求的理想。随着人们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使其成为懂得追求真正幸福和快乐的人。  相似文献   

10.
《广西教育》2008,(19):35-35
王卫东、常淑芳在《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3期上撰文说,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指主体通过创造劳动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满足,其基本条件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表现为人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其全部才能和力量。因此,获得幸福是一种能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作者认为教育增进学生的幸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追求幸福的健康生命,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幸福境界。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从“觉解”入手,推出人生意义在于“觉解”,依据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不同,将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友兰提出的人生境界说是融合了中西方哲学而形成的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人生哲学理论,并指出天地境界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境界。但是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人生境界说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人可能达到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3.
追求幸福是人类亘古不息的话题.密尔的幸福观奠基于功利主义道德原则之上,其功利主义幸福观主张个人幸福要与社会幸福相统一,注重物质生活中的精神快乐,并将美德渗入其中,强调一种美德幸福.他的幸福现对当代美丽中国幸福观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对康德伦理思想的研究中,其幸福观是一个被人忽视的主题.康德充分承认人的感性幸福追求的正当性,又在道德标准问题上排斥幸福原则,以保证道德的真纯.在德福关系问题上,康德将德福统一于至善中,认为人只要按道德律行事,就可以希望拥有与之相配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生活与奋斗的毕生追求。与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幸福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实践的、大众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比冯友兰年长两岁。虽年龄相若,却一为师一为生。一度,两人关系甚密。孰料,后来分道扬镳,形同陌路。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对孔子的大批判、大否定。冯友兰原本是以光大儒学为己任,可运动一开始,便一反自己历来的主张,随着潮流发表了大量的批孔、批尊孔的讲话和论文。对此,梁漱溟先是出乎意料,后是极不以为然。在日记和书信中,梁漱溟不无激愤地谴责冯友兰,认为他那些批孔的言论简直是一派胡言。从这以后,他们也就大梁  相似文献   

17.
<正>冯友兰认为,做人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认识一个人,遵循"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终于人品"的规律,故教师也有四重境界——颜值境界、才华境界、道德境界和人格境界。颜值境界是做教师的第一重境界。这里"颜值"是指一位教师给人的外在形象,因为教师是一个班级的"广告牌",是学生的"标杆"和关注的焦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  相似文献   

18.
《人生的境界》(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一文中,冯友兰先生将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先生最为推崇的人生境界,较之其它三种境界,“天地境界”显得较为深奥神秘,抽象难解,以下试从四个方面对“天地境界”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9.
幸福观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道德理论的核心,他的伦理思想以幸福为起点,最后又以幸福为落脚点。在他看来,善是人的一切活动的目的,而至善即是幸福。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人们越来越看重生活质量,幸福已成为人们思考得越来越多的问题,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构建当代幸福观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与冯友兰都注重直觉。前者一路讴歌"直觉"、"理性";后者斫出了一条"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有机统一的新路径。二者最终殊途同归,都倡导"情理交融"。直觉观的发展影响到他们直觉教育的内涵。梁漱溟提出"情谊教育",冯友兰提倡"无形教育",两者都借助"礼乐"来调情理意,并希望藉由"静默"、"悟"的方法来达到"不言之教"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