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对形成“海派”起重要作用的画家中,除任伯年外当属吴昌硕(1844-1927)。他是我国近代写意文人画的巨匠,也是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吴昌硕初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硕,号缶庐,老缶、苦铁、破荷,大聋。浙江安吉人,曾任江苏安东(今涟水)县令,后寓居上海。他出生书香门第,聪明慧达。童年时能作诗对骈,少年即可磨刀奏石,青年时精研经学,壮年始习绘画,直到五十岁后画风才趋于成熟,可谓大器晚成。他诗、书、画、印无一不精。诗学王维、杜甫,直抒情怀,独具面目,著有《缶庐集》;工书法,写“石鼓文”,自成一家;他精于篆刻,风格雄浑苍劲,逋峭古拙,有《缶庐印存》行世。1913年杭州西泠印社成立时,  相似文献   

2.
晚清篆刻是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继邓石如探索的"印从书出"的延续和发展。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等不仅沿着"印从书出"的路子在向前走,还开启了一条"印外求印"之路。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3.
吴让之,字熙载,江苏仪征人,精于书画,更擅长篆刻。吴让之传承了邓石如"以书入印"的思想,并将其完美结合,是中国篆刻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标志性人物。一生贫困的吴让之,幼年时期就喜欢刻印。十五岁以后,他用十年的时间临习汉印,积淀了深厚的汉印功底。后来,他以邓石如篆刻为师法对象,经过数十年潜心学习,终成一代篆刻大家。有资料显示,吴让之一生刻印一万  相似文献   

4.
临摹汉印是学习篆刻艺术的入门途径。通过学习缪篆文字,养成入印文字规范的良好习惯;学习汉印的章法,营造平衡稳定的印面;训练严谨的规矩,蒙养博大的气象;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临摹前应当有一些必要的刀法训练;最好是在临摹的阶段,就直接在印面上作反书印稿的训练;要重视形似,重视规矩与法度。临摹的对象选择平正工稳、清晰完整的汉印作品为好;多读、多写比临刻汉印更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大多数人都是从学习汉印开始走进篆刻世界的。汉印是经典,但汉印仅仅是篆刻世界里的一种印式。相对而言,古玺在章法上更加活泼自由,在字法上更加多变,其刀法具有更多待探索的空间,创作过程也更能抒发情感。通过一方方姿态万千又奇谲恣肆的古玺,  相似文献   

6.
篆刻自商周时期即诞生并广泛应用,与书法、绘画一样,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秦汉时期是中国篆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朝虽然短暂,但奠定了篆刻艺术的基础和发展方向,汉印在秦印的风格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篆刻艺术与技法不断成熟,形成了不同于秦印的汉印风格。促使秦汉印风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初学篆刻的人来说,都会面对一个问题:从哪里入手开始学刻印?据我了解,初学刻印者大抵主要从以下三类印风入手:一是从秦汉印尤其汉印入手,二是取法明清流派印风如浙派、皖派等,三是直接从学于近当代印家。那么,这三者各有什么特点和优劣呢?一、汉印  相似文献   

8.
正吴昌硕在篆刻中使用的独门功夫很多:钝刀硬入,是刀法;竖线界格,是章法;独创残破之法;字法喜用墨点。下面就说一说其印中的墨点。在缶翁的印作里,墨点随处可见,所以,吴氏印风具有浓厚的"墨意、墨趣、墨气"。不仅用得多,且用得用心,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就说墨点之形状,多彩多姿:似滴似溅似洒,似圆似方似弧,大如团小如珠、动如滚球静如凝露……"石人子室"是吴老最有名的印作之一。就其结字来说,四个  相似文献   

9.
读印有感     
正学习书法讲究读帖,治印也讲究读印,尤其是古玺、汉印。我学习篆刻已久,起初总是埋头写写刻刻,但进步甚微。后来,因工作忙、住房紧张等原因,刻的机会少了,但治印的激情未减,常抽出一些时间读印,受益匪浅。近年来,睡前读《十钟山房印举选》《上海博物馆藏印选》已成为我的日课和一种习惯,无论睡觉多晚,总要拿出印谱翻一翻、读一读。  相似文献   

10.
正丁敬,清初著名篆刻家,中国最重要的篆刻流派——浙派的鼻祖。丁敬生于1695年,卒于1765年,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胜怠老人等,浙江杭州人。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印谱》《龙泓山人集》等。丁敬所在的年代,是我国文人篆刻发展到继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巅峰时期。随着古文物,尤其是秦汉印的大量出土,加上自王冕首先发现花乳石可刻印以来,文人开始成为刻印的主流。这个阶段的印坛,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和丁敬几乎同期的邓石如、巴慰祖、高凤翰等,都是一时名家。据史载,丁敬工诗文、擅书法、善画花卉、精鉴赏,其中,以篆刻方面的成就最大。丁敬曾遍习历代百家,无论秦汉印,  相似文献   

11.
方介堪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郑逸梅曾评价:"由刻而书,由书而画,由画而诗,遂成才多艺之人".他擅长篆刻、书法、绘画,尤精篆刻.治印初法赵之琛、徐三庚,后转宗吴让之.对印章文字断代和分类特别擅长.他的篆刻刀法娴熟,创作印章以多、快、好出名.据说,他一天可刻三十余方工稳类印章,且不需打稿.20世纪30年代以后,他精研汉印,以典雅整饬汉玉印和细圆朱饮誉印坛,被郭沫若称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  相似文献   

12.
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以诗书画印皆擅长而享誉海内外。其书法诸体皆精,尤以石鼓文最为著名。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吴昌硕的身世、追求、以及后人的评价来分析吴昌硕的《石鼓文》的风格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并且分析《石鼓文》的基本笔法、结体、章法等技法以及吴昌硕对后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吴昌硕少时生活清苦,但勤奋好学。他无钱买纸笔,以脱毛败笔蘸清水在砖上习字;无钱买石章,便在砖石上学篆刻。后弃仕途而潜心艺术,自刻印章"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吴昌硕56岁,任安东知县一个月便辞官)。吴昌硕30多岁学画,直到40岁以后才肯以画示人。在诗、书、画、印"四绝"中,绘画是其后学而集大成的一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玺印篆刻全集》所收蒋仁"火莲道人"印边款与《吉罗居士印谱》中"妙香盦"一印相同。此印与"妙香盦"印当为同一原石却非两面印,考知原石初刻"妙香盦"印,后印文被磨去并补刻成"火莲道人"。据此可知"火莲道人"印边款真而印文为补刻。  相似文献   

15.
正早些年,徐正濂先生曾发表过《谈造字》和《再谈造字》等文,提出了篆刻中造字的四条理由:一是文字发展史就是造字的历程。二是标准篆字不敷应用,篆刻创作有造的必需。三是现在的正字标准本身不严谨,前人造的就算对,今人造的就算错,也是"古州官可以放火,今百姓不能点灯"。四是秦汉印和流派印包括历史上的篆刻大家,都有不规范的用字和明显"造"的时  相似文献   

16.
吴让之作为晚清四大家之首,其篆刻对其他三家——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产生了深远影响。吴让之的篆刻刀法以冲刀为主,披削结合;篆法以小篆入印,方中寓圆;章法形式多样,稳中求险;边款则独具匠心,行草篆隶皆能用之。学习吴让之对篆刻的独特理解,能对取法吴让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吴昌硕先生是晚清艺坛上一位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体,熔古铸今,力承传统,推陈出新,开一代海派篆刻艺术新风的印坛泰斗,艺风波及东瀛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虞山派篆刻,其渊源可追溯到元代缪贞,明代以戈汕为最著。清初,以邑人沈和、林皋、王瑾为代表,见重于印坛,而尤以林皋最杰出,创一代印风,形成虞山印派,并为时人所公认。清中晚期,以严源、毛琛、翁苞封为代表的一批印家,吸浙派、皖派之长,尚古朴之气,使虞山印派愈趋成熟。近代,虞山印坛出现了一位继往开来的巨擘赵石,得吴昌硕之亲授,然学吴而不为所囿,晚年突出封泥一路,创出独特的"赵派"印风,时人谓之"新虞山派",蜚声海内外,对后世印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个簃乃吴昌硕衣钵传人,有“当代缶庐”之誉。早年追随吴昌硕,浸淫于传统化的探求;中年外师造化,深入生活探索创新,笔墨紧随时代;晚年重构新局,开笔墨设色新境界。个簃先生诗书画印,高浑郁勃,古茂班斓,堪称大师风范。其虚怀若谷、诲人不倦的美德,老而许坚的爱国爱乡情怀,更是垂范艺林。  相似文献   

20.
说教材本课是依照新《美术课程标准》和安徽省教科所新编教材精神创编的四年级下册教材《一起学篆刻》。这是一节以图案绘制、刀刻印拓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制作课,取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篆刻中的“肖形章”,其绘形、刻印的过程与传统的篆刻过程略有不同。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对制作材料的掌握情况,我在刻印的材料及印纹绘制的要求上做了适度的更改与调整。本课教学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篆刻的认识和了解。我在教学活动中将篆刻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独立自主刻、印的过程相结合,通过设置情境、场景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