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3个核心环节都面临着新的价值选择.体育课程设计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本位、学科本位与学生本位的有机融合.体育课程实施要以“健康第一”为航向标,做到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及创生取向的有机结合.体育课程评价要全面落实发展性评价理念,体现体育课程评价促进课程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及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的课程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2.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体育课学习结果不仅体现在发展学生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运动行为的形成,而且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功能性效应,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3.
梁汉平 《体育学刊》2013,20(1):75-78
通过分析和比较美国2006年和2010年《国家体育课程形态报告:美国体育课程地位》数据,发现美国中小学(K-12)体育课程计划主要在体育课程开设与时间要求、课程豁免与替代、课程标准与评价、教师资格证、课程问责、网络课程开发等发生了变化.体现在要求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的州数量急剧上升,实施体育课程豁免政策的州数量增加,课程标准内涵与学生评价内容不同,取消教师临时资格证并鼓励教师专业发展趋势明显,学校承担课程责任的项目少,提供的网络课程越来越多.从这些变化趋势,得到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启示,即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应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尽早制定学前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积极开发体育网络课程.  相似文献   

4.
富大林 《灌篮》2021,(2):138-13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是在体育学科中实施核心素养教育,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通过相应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与人格品质。为此,本文分析和研究了职业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了改进措施,希望能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把改善学生的健康落到实处。体育学习的结果不仅体现在发展学生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运动行为的形成;更应体现在以人为本,使学生终身受益上。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理念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体育课程基本理念为: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弘扬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育思想,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多元化价值取向,孕育出大体育课程观;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形成,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出的基本教育理念之一,建立学生新的体育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体育课程学习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采用多元的体育学习方式,提高体育课程学习的有效性,促进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北方高校冰上课贯彻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对策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刘欣 《冰雪运动》2006,(4):79-80,86
北方高校冰上课程贯彻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实践,在教学理念上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个性体育”和“绿色体育”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在课程上体现北方冰雪特色,充分挖掘体育课程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速滑、花样滑冰、冰上游戏等冰上课程;在教学上体现“三自”方针,采用等级教学、层次教学、自主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师资保障、场地保证、器材保证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新路。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1+X"模式,能够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体现"健康第一"思想,增加了身体素质练习的比例,设计了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形式,能够更好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有利于合理使用运动场地与设施,更好发挥教师的专项特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国的学生体质测试显示,学生的身体素质连年下降,肥胖率也在连年攀升.在学校的大背景下,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学校体育息息相关,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又密切相连,其能更多体现出对学生体质的导向作用和一定影响力.本人通过近两年文献资料的查阅和与北京体育大学留美博士研究生的交流中发现。  相似文献   

11.
《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成绩评定理论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与健康课学习成绩评定实施等级划分,因为等级划分达不到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评定目的。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首先应不与升学考试或者评比先进、荣誉挂钩,不采取统一划分等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将各个学习领域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细化成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学生针对细化的教学目标进行自我对照评定和相互评定。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对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得出4个结论:(1)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目标体系,使学生德、智、身、心全面协调发展;(2)要为全体学生服务;(3)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4)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3.
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运用教学实验法,探索体育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果显示: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不同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效果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教材的选择、教法的运用应与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有意识、有目的培养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4.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经过分析研究,提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能力的概念,揭示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基本结构是由3个层次、6个系列、43项因素所组成的。当前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能力还有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发展不平衡,其主是原因是:受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旧的课程设置的束缚,教学设备落后等,培养学生能力应遵循计划性、渐进性、结合性、实践性、个体性原则,制定四学年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大学体育(理论课)计算机教学辅助管理系统由:理论课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理论课考试系统(网络化考试系统);网上排课,选课系统;大学体育成绩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通过这四部分的研究,达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拓宽学生发展探究式学习新渠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测试,教育手段的数字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体育评价再认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从体育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3个方面分析讨论,提出体育评价的目的就是要注重评价的诊断与激励功能,以此建立体育评价的内容,即:一是要从重结果到重达到结果的过程;二是从重动作技术到重身心健康;三是要注重体育教学的情感陶冶性。体育评价标准的改革,要改变以往体育理论考试的标准化和技评的数量化,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要为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留出最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体育模块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培养学生全面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把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结合高职教育总体培养目标,实施“平台+专门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全面锻炼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体能、职业意志力、职业竞争能力、职业保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如何制订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目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贾齐 《体育与科学》2001,22(6):65-66
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标应该表现为:方向目标与达成目标的统一;学生目标与教师目标的统一;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主动练习和锻炼,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运用新颖有趣、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其主体作用,对搞好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体育教育本体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要创新,教育本体的创新至关重要。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本体创新,必须树立以“健康体育”为主体的主体体育、科学体育和个性化体育的教育观,必须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和更新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学生学习评价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和贯彻落实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而使高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应有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