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心灵教育起着净化心灵的作用。心灵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歌曲的旋律之美、歌词的语言之美,从而学习到课程中的音乐知识。本文阐述了心灵教育的作用,通过引导树立正确的心灵观念、融合歌词语言之美、创设音乐情境之美、激发想象创造精神四个方面,分析高中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的途径,以期实现对学生的心灵净化。  相似文献   

2.
音乐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音乐作品能够让学生在充分享受音乐美的同时,激发心中的爱国情感。音乐课程的心灵教育主要通过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实现人的心灵净化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音乐,无疑是净化学生心灵的一个重要工具.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外,还要注意通过音乐来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操,让学生从音乐中发现美,并在生活中主动地创造美,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以"美"来感化人的心灵的教育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在音乐教学中,用"美"来牵引学生的感情,成为一种常用的方式。本文主要阐述如何让学生学会"赏"音乐,让他们发自内心爱上音乐。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学不仅要通过欣赏、唱歌、律动等来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教学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使他们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教诲、心灵上受到启迪。那么,如何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接受音乐,提高审美能力呢?  相似文献   

6.
在音乐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经典音乐作品中的美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作品中美的感悟是不同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老师要在学生的心灵和作品之间搭一座桥,通过这座桥学生和音乐作品进行交流,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田。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应通过指导学生对音乐作品形象的感受、了解、体验来学习音乐家创造美的音乐语言、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用美好的音乐塑造美好的心灵,磨练美的性格,使美的人格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7.
音乐,无疑是净化学生心灵的一个重要工具。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外,还要注意通过音乐来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操,让学生从音乐中发现美,并在生活中主动地创造美,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对小学生而言,仅从听觉上感受美,是不够的,毕竟音乐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的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良好渠道。一、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美,以美扬善音乐是感情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也就得到美化。二、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美,以美净心在音乐的教学中,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感受,音乐的旋律在起伏变幻、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  相似文献   

9.
将优秀的流行音乐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美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表演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展现美。  相似文献   

10.
愿每个音乐教师都能拿起音乐游戏这把"金钥匙",在音乐教学中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感受美、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表现美、懂得美!  相似文献   

11.
张琳娜 《新疆教育》2012,(13):188-189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是陶冶他们性情、滋养他们心灵的一副良药。每个孩子天生都是一个音乐家,他们都喜欢音乐游戏,在音乐中玩耍,在音乐中放声歌唱……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讨论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尽量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能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从而人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创作,使孩子们借助倾听来感知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  相似文献   

13.
音乐以它独特的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影响人的行为。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喜欢音乐,学会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上好唱游课是引导孩子步入音乐殿堂的有效途径。在唱游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游戏竞赛法、律动歌舞法、情景展现法、即兴创作法、横向联系法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并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曲式五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音乐素质。  相似文献   

14.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情感投入,以高雅的音乐艺术手段来打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与启迪.那么,如何加强教师情感的投入呢?  相似文献   

15.
音乐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音乐用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好奇心足以使他们为音乐的美所吸引,但是如何能让这种兴趣更持久、更巩固是教育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6.
音乐欣赏课应该通过音乐的聆听,赏析音乐,达到音乐的再创造目的.要让学生在受到音乐熏陶的同时,感受音乐之美.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欣赏去挖掘深藏于音乐之中的多姿多彩的美,去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情感的共鸣.在共鸣中进行音乐美的赏析,达到音美的再创造.让音乐艺术净化我们的心灵、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我们的情操、在音乐欣赏之中与作曲者进行艺术的交流,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在课堂音乐教学之中,我们教师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性,进行课堂教学的改进,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做科学的选择,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张齐  袁辉钟 《河北教育》2005,(23):37-38
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来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判断能力,发展与完善学生对作品艺术美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净化和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激发学生去追求美,使审美的价值取向更完善。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聆听美妙的音乐既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也可以释放激情、鼓舞斗志。为了在音乐课堂传达和渗透美育思想,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将音乐和语文、美术、数学等学科融合到一起,并通过挖掘这些学科中的音乐要素,升华音乐的旋律之美、音色之美与意境之美,进而为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9.
美育的功能主要是引导人们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育功能可以培养人们心灵美、行为美,提高思想境界,发展道德情操。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人达到内心的平静,本文通过对音乐中所蕴含的美育功能来分析音乐美学是如何帮助人们塑造诗意人生的。  相似文献   

20.
一、音乐教育是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情感来育人的。音乐的艺术形象从本质上讲就是感情形象 ,通过形象激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它能沁入人的心脾 ,进入人的精神世界 ,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心灵直接的语言”。因此 ,情感体验成为音乐审美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音乐美的不断学习与欣赏 ,人们对美的强烈感受能力就会沉淀在人的心理结构上 ,形成以审美的态度与眼光来对待客体的心理定势及直观能力。有了这种心理结构 ,就能以美的法则来塑造自我 ,使心灵统一在美的基调上。二、音乐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智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