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社会学批评有过一段庸俗化的历史,这导致了许多人对社会学批评的厌弃。然而,只有把文学放在各种社会关系的结构中进行社会学研究,才能真正摆脱文学批评的“自恋主义”而走向科学化。从丹纳到布迪厄,社会学批评的科学精神一脉相承。布迪厄所代表的新社会学批评的崛起对纯美学批评构成了有力的挑战,动摇了从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统治地位。如果不能说社会学批评代表了文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唯一方向,那么至少可以说它是许多新范式中的富有生命力的一种类型。因此,今天人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学批评史上,社会学批评有过一段庸俗化的历史,这导致了许多人对社会学批评的厌弃。然而,只有把学放在各种社会关系的结构中进行社会学研究,才能真正摆脱学批评的“自恋主义”而走向科学化。从丹纳到布迪厄,社会学批评的科学精神一脉相承。布迪厄所代表的新社会学批评的崛起对纯美学批评构成了有力的挑战,动摇了从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的学批评的统治地位。如果不能说社会学批评代表了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唯一方向,那么至少可以说它是许多新范式中的富有生命力的一种类型。因此,今天人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3.
在审美视角下,朱光潜与其他京派作家在审美思想、审美眼光、审美批评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别。从审美思想看,具体表现为情趣主义和趣味主义的不同;从审美眼光看,是通达的眼光与"乡下人"眼光的不同;从审美批评方面看,是逻辑式批评与印象式批评的不同。从审美角度辨析和检视朱光潜与京派文学群体的歧异性,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朱光潜美学思想复杂性的深刻认知,而且可以夯实中国现代美学的细部研究及基础研究。这一歧异性更能够突显朱光潜重"情趣"的直觉论美学及"人生艺术化"美学主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功能主义理论也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功能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传统,其发展经历了传统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三个阶段。新功能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取向,通过对传统功能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继承,为社会学开辟了新的研究视阈和分析方法,其研究方法的包容性和研究理论的多维性为社会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审美主义视角下大众文化批评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主义和大众化批评中是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视角。其本身又蕴涵着一些令人质疑或反思的东西;审美主义所依据的“审美距离”、“理性”等传统美学观念,其自身的合理性尚待证明,审美主义在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具体批评和话语操作时,忽略了不同艺术类型各自的特征及差异;审美主义批评没能充分考虑到当前大众化的现实和历史境遇以及化品位和功能,表现为理论滞后和话语错位,在反思基础上,呼呈理论创新,建立新的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6.
颓废最早出现于古代的拉丁文,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拜赞庭的衰落及覆亡灭.颓废成为美学概念、文学流派是到了近代的十九世纪末才发生的.颓废主义的审美取向与文学写作,不仅仅在西方发生影响,而且在东方的日本、中国都产生影响,甚至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及当今.本文从历史的纵向与文学的横断两方面,通过历史的梳理与文学的个案,揭示颓废审美与文学写作的关联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叶涯剑 《红领巾》2005,(5):73-77
从学术史角度观察,社会学领域的一种新兴分支学科-空间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而齐美尔、列斐伏尔和吉登斯分别是这三个阶段的代表性学者.通过展示空间社会研究从古典社会学到现代社会学的演变,表明了空间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对于社会学来说,从空间观察社会是推动社会学发展的一种新颖且有力的前沿方法,值得学界的关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布尔迪厄在超过30年的时间中持久地敌视阿尔都塞主义,但学术界却不断发现其社会学与阿尔都塞主义的相似之处。这种矛盾除了思想本身的差别,还和以下三个原因有关:首先,布尔迪厄对源于阿尔都塞和其他评论者的影响产生焦虑感,而批判态度是其消解焦虑的方式;其次,针对阿尔都塞主义对普通人和社会学所展现的优越感,布尔迪厄从道德和政治角度提出批判;再次,由于阿尔都塞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贬低社会学,却在同一个学术空间中展开相似研究,且对布尔迪厄本人提出批评,因此,布尔迪厄从阿尔都塞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身份认同入手,提出阿尔都塞主义者社会学素养不足等批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借助社会学理论来研究文学引起了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延伸出的发展空间巨大,先后出现了文学社会学、文本社会学、文艺社会学、文化诗学等理论。从界面研究的角度分析文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其着重阐释文本社会学视界融合的特质并梳理文学如何借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本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环境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时,尝试将"社会批评"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以作品的语言结构为重心,同时利用社会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等理论资源,完成文学的跨学科的研究既界面研究。文本社会学整合各种批评理论的界面研究的批评范式是一种跨学科的辩证思维模式,为文学批评最终实现界面融合和辩证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白薇是中国颓废主义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家之一.论文以白薇的坎坷人生经历为切入点,深刻分析了其颓废主义创作手法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过程.从白薇的第一部剧作<琳丽>开始,美与爱的主题就开始显现.到了<访雯>,白薇就达到了颓废主义创作的顶峰.<访雯>与意大利文学家加百列·邓南遮的<死城>有着众多相似之处.爱、死和美是两部剧作中共同关心的主题;宝玉跟晴雯的绵绵爱意与里奥纳多跟妹妹玛丽亚之间的爱情都属非比寻常的兄妹之恋;两部剧都注重了对场景和情节的刻画,反映出颓废主义的精神特征.但是,如果从女性解放的角度分析,白薇笔下晴雯的形象已经超越了邓南遮的玛丽亚;同时,宝玉的形象又为亚莱桑特罗这个人物所不及.总之,白薇<访雯>的创作源头很可能来自邓南遮的<死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超越,因而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1.
拉斐尔前派源自于欧洲19世纪诸种文化思潮相互吸收、相互消解的生成语境之中,其理论缘起和生成机制与19世纪欧洲文化思潮渊源深厚,先后接受了康德美学思想、拿撒勒派、浪漫主义、牛津运动及宪章运动的影响,同时对后期唯美主义、颓废主义以及象征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连载于《小说林》杂志的《觚葊漫笔》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觚葊漫笔》对传统小说批评理论有所继承并发展、从美学视域对历史小说所展开的论述等方面,均有其独特价值。其批评理念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显著,与晚清"西学东渐"的大背景紧密相关,是古代小说批评理论现代转型的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13.
比照不同历史情势下的审美文化形态、布局和特征,可以揭示形成当下审美世俗欲望书写的文化动因:"五四"与"文革"后的两次解构努力;九十年代后来自民间的世俗娱乐之风。  相似文献   

14.
席扬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41-249
“十七年”文学思潮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鲜明的“统一化”和“一元化”状态。它一方面通过对1942年以后“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全面继承体现了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对于那些在“战争语境”中产生的审美理念。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的交替更移中——“文艺运动”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秩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运动”不仅是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形式,而且从“文艺运动”之间的“间歇”中,还可以了解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节奏和主导趋向。在文学创作实践领域里。文艺思潮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提倡“写什么”、“怎么写”和反对“写什么”、“怎么写”的两个方面及其两个方面的张力与冲突。  相似文献   

15.
西方人讲"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它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区别不在其他方面,而仅仅因为他多了一种思想的机能.而中华民族与之有很大的不同.人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主要是因为他比自然界的物质或生物多了一颗有情之心,即"人是一根有情感的芦苇"."有情感的芦苇",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文明奠基时期的周代社会.<蒹葭>一诗,既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最早的流露,也把这种精神体验提到审美的高度.如何使每一根"有情感的芦苇",内在地生产出属于他个体的理性机能,是中华民族在其现代启蒙中最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李长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17.
启蒙文学鲜明地在“五四”运动中凸显出来之后,政治精神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压抑着文学中“人”的存在,文革后,“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得到重申,使启蒙文学发生了流变,政治层面上体现出对人主体性的诉求,美学层面上则是对生存之美的审美追求,尤其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启蒙也以新的姿态时人们的生活发生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首先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李大钊的新文学观与陈独秀、胡适的文学革命论是有区别的。李大钊的新文学观包含了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吸纳启蒙现代性、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文学的审美特性的本位立场这三个"爱真爱美的素质"。这一个起点,这一个创造,对于我们今天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历史的梳理以及进行新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女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同为女性作家讲述女性与都市、女性与欲望之间的文本。但《莎菲女士的日记》凸显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而《上海宝贝》则是一种迎合男权审美和价值标准的展示,一种“性别秀”。本文引入身体写作这一理论对两个文本进行细读比较,从而对女性写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和闻一多的诗歌都表现出深刻而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体现了五四诗歌的主题,在表现这一主题的过程中,太阳意象的使用成为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本文即选取他们的两首使用太阳意象的代表作《太阳礼赞》与《太阳吟》进行异同比较,从而分析他们在这一段时间内世界观和审美趣味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