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直接接受了弗洛伊德 ,而又通过厨川对弗氏的改塑间接接受了弗氏。鲁迅直接接受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但又通过芥川龙之介而发生了对陀氏的间接接受。日本文学的新形态由于深受西方文化浸渍而蕴含西方文化质素 ,鲁迅接受了日本文学 ,又通过近现代日本文学而接受了西方文学。但从总的创作风格而言 ,鲁迅更接近俄罗斯文学而与日本文学相远。鲁迅与日本文学的相似之处更多的只是在具体的表现技巧上  相似文献   

2.
陀氏和鲁迅分别站在道德价值取向的两端。陀氏的道德观建立在对西方理性和科学的否定、对俄国东正教道德观的肯定上,体现为宗教伦理,宣扬绝对价值;鲁迅的道德观则体现在对西方理性和科学肯定的同时,更强调在对中国传统封建道德彻底否定的基础上树立道德新人的理想,强调责任伦理,将道德实践与社会使命相连。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鲁迅与陀氏的死亡意识,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他们对待生的态度。鲁迅和陀氏都描写死、恐惧死,但在探索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时,却表现了明显的文化差异。然而,他们又存在本质的一致,那就是他们在试图越超死的沉思中都将个体的生命与人类生命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诠释弗洛伊德学说是张爱玲作品的主要内容。对弗氏学说的依赖性传承带给张爱玲作品明显的思想艺术缺陷,但张爱玲的创作成就也与此密不可分。对精神分析学的接受和运用,使张爱玲的创作靠近了西方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施蛰存都在小说中借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鲁迅表现了深广的社会内容,施蛰存则直接描绘性本能以印证弗氏理论,鲁迅对潜意识的描写隐蔽而含蓄,施氏直接并予以渲染,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境界上,都构成很大差别,不过对于开拓现代小说的表现领域,丰富表现手段,都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民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侧重西方大学理念、制度、实践等对中国的影响,而缺乏对大学理论文本的研究。有鉴于此,以民国学者对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的导入为切入点,可发现弗氏大学理论的传播与接受是民国教育界的热点论题。民国学者对此既有异乎寻常的多样关注,又有接受弗氏对美国大学的批评而舍弃了作为其精华的"现代大学的理念"的共性。中国传统文化对逻辑理念的轻视及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精神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民国学者对弗氏思想之取舍,实为导入西方大学理论的典型缩影。它说明外来大学理论在异质文化场域转移过程中存在被接受与排斥之现象,也凸显了学术思想在不同文化场域转换时必然遭遇的文化过滤问题。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都有明显而执的负罪意识,他们都将个人的负罪感、痛苦感融入群体当中,进而承担起对整个民族和全人类的前途的忧患重任。但是,他们负罪意识产生的根源不同,鲁迅是因为他的理想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之间发生了强烈冲突而产生了负罪意识;陀氏则是因为追求自由的天性与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在内心形成了严重的冲突,从而产生严重的负罪意识。他们的释罪方式也不同,鲁迅的释罪方式是否定自我。以求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陀氏释罪的方式是经过苦难的净化,肯定自我。  相似文献   

8.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反映的内容是奇特的。陀氏总是热衷于揭开“小人物”的心灵隐秘;将表现人的分裂意识当作贯穿终生的创作题材;在他的小说中隐藏着一条作家寻求自我的心的轨迹。随着对心理领域的不断开拓,陀氏在表现手法方面也大胆创新。在他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中,有的将传统艺术手法直接用来表现人物心理;有的对传统艺术手法既有所继承,又有所突破;有的则纯属陀氏独创。陀氏洞悉内容与形式间的辩证关系,顺应了其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女作家宗璞与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于罪责书写和救赎上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更多是宗璞对陀氏接受的"创造性的叛逆"。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女作家宗璞与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于罪责书写和救赎上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更多是宗璞对陀氏接受的"创造性的叛逆".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最深刻的作家和思想家。阅读陀氏的作品,我们会对其作品集中统一而又骤变的时间空间、紧张突兀而又浓缩的情节冲突、精彩纷呈而又漫长的对白独自的创作特征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认为陀氏的这一创作特征不同于以往欧洲小说,可以称之为共时表现艺术。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是中国现代学史的重要学现象。本通过对他们的比较性论述,梳理,较深入地探析其对立的因由:从鲁迅与梁实秋两种人性观的对立,阐明他们思想的两极性对学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学作品不同的审美风格。而他们的不同见解,又极大丰富中国现代学的化格局。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和鲁迅都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20世纪初期那个时代,有着相似的由盛到衰的家世和只身闯荡的经历,少年时期和青年时代都同样接受过中国传统化教育和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又都企图从西方明中寻求中国化的出路,但是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个性和人生观的差异,他们对时代作出了不同的反响,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化走向:王国维由康德走向叔本华,又在对叔本华的怀疑和对哲学的厌弃情绪中沉入诗学与史学的研究,最终在“国学”的象牙塔中自我封闭乃至毁灭,而鲁迅则由进化论走向尼采,又在对尼采的逐渐离弃中走向马克思主义。通过将个体融入社会的战斗历程,鲁迅的世界不断拓宽,并扫荡了彷徨和苦闷走向新生。  相似文献   

14.
本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物质决定论对立的角度评价了陀氏的“现实主义”,重点分析了陀氏的现实主义所涵盖的心理内容,包括二重人格、心理分析、下意识和梦等;同时指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忽视了陀氏的价值立场,即其宗教信仰。从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的角度看,陀氏对物质决定论的抗议为人类选择生存方式,寻求个体的生存意义,留出了一个非常珍贵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温顺的女性》,可以帮助理解克尔凯郭尔的关于孤独与宗教的思想。笔者通过阅读陀氏的《温顺的女性》,发现作为作家的陀氏与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某些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相似文献   

16.
在以《罪与罚》为代表的陀思妥也夫斯基话语活动中,周作人作为接受主体在文本的具体语境中与创作主体产生复杂矛盾而又极有意义的接触:一方面是共鸣和瓴悟,另一方面是延留时期的困惑。通过对这个过程的梳理,可以看作周作人复杂的接受表现:既是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典型描写的深刻性的崇敬,也是对陀思妥也夫斯基现代性话语的畏惧,这是两主体在文化背景、经历、个性诸方面差异所致。但唯其如此,才是周作人文学批语的真诚所在。  相似文献   

17.
从日本学的根源、中日学的比较(传统、功用、化背景、态度等)阐述了日本学的超政治性,使我们能够通过日本学来更好的了解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18.
纪德多次向朋友提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自己的影响,前期的纪德从陀氏身上领略到了“上帝”的人化观念;后期的纪德在经历了一场宗教危机以后,离“上帝”越来越远,人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对“神”的信仰。而陀氏虽然对“上帝”充满了怀疑,但毕竟经受住了怀疑的考验。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他的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最多,但在对其作品的接受这个问题上却呈现出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因选入教材篇章多,扩大了鲁迅的读者群,使得一代又一代人了解鲁迅及其创作;另一方面,也因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得对鲁迅作品的讲解停留在程式化状态,缺少对鲁迅精神深层次的探究,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鲁迅及其作品.所以,从接受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选编与接受进行研究,对探讨鲁迅及其作品的影响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竹内鲁迅”的核心是突出启蒙鲁迅与学鲁迅的内在紧张,他认为启蒙对鲁迅来说并非诸新价值的发源地,包括启蒙在内的诸新价值只有通过学才能涌现出来,学比启蒙更具本源性。竹内由此出发,阐明了鲁迅对学与政治乃至宗教之关系的特殊处理方式。竹内好的鲁迅论改变了人们对学的惯常理解,但如此解说的学仅仅属于鲁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竹内认为鲁迅始终是现代中国坛的一个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