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进视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是大理白族作家张乃光的散文新著.使我产生阅读兴趣的就是这本书的书名,它叫我想起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想张乃光一定是想让更多的生活素材走进他的创作视野,在比较、体验、感悟中,创作出有真实内容的散文作品.待我一篇篇读下去,便印证了我的这种猜想.  相似文献   

2.
读原因的<听雨>,我感受到了一种真正文体变革的信息,作者在弘扬传统优秀散文而创造出的一种美的文体,通过他的自选集<听雨>,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虽然作者并没有打出什么文体变革的旗号,但作者探索散文美的足迹,却是显而易见的.<听雨>这部散文集,就是一部真正美文的结集.  相似文献   

3.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三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看到了刘墉的作品:<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这一套系列丛书.简单翻看了一下,觉得书中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便买回去读.  相似文献   

4.
正尤利乌斯·伏契克(1903—1943),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之所以对这个捷克作家情有独钟,是因为早在中学时代读了他的死囚手记——《绞刑架下的报告》,字里行间闪烁的乐观主义与理想主义人性光芒,如阳光般穿透了我的心灵。从此,伏契克与《绞刑架下的报告》,成为我用一生去阅读的书。歌德评价莎士比亚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于我而言,借用这句话来表达我对伏契克的钟情,再恰当不过了。如此,  相似文献   

5.
晚清是中国文化受外来冲击最为剧烈的一个时段,也是文化断裂和重组最为显著的时代,与之相伴的就是西学翻译的广泛展开,并形成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涌现出了严复、林纾、梁启超等影响后世的翻译大家。由于晚清仍有着相当程度的保守性和排外性,且翻译家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对西学译介对象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心态,这又反过来制约着翻译家的翻译抉择,而这些译述心态不时体现在翻译家的理论见解和译述文本里,使这一时段的西学翻译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和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6.
巫瑞书 《寻根》2004,(4):42-44
作家吸收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丰富养料,经过提炼、熔铸,熔入作品,这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极为常见.陶潜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外媒导读     
张楠 《世界文化》2015,(1):64-65
阅读也有"性别歧视"读者更喜同性别作家根据一项来自英国的最新调查,大多数的英国人在阅读时喜欢选择他们同性别作家的作品来读,而对于异性作家的作品则很少涉猎。在参与调查的4万人里,阅读性别分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在当年男士最喜爱的50部作品中,男性作者的比例占到了90%。反之,在女性群体中的调查结果也是相同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调查,是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根据最近来自美国的统计,在当今文学出版界  相似文献   

8.
1988年11月至1989年12月,我在列宁格勒大学进修一年,其间有幸认识了东方系汉语教研室主任叶-亚.谢列布里雅科夫教授。跟他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终生难忘。教授身材高大,两鬓斑白,面容和蔼慈祥。谈起中国古典诗歌,他用汉语朗诵:“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对中国诗人陆游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谈到文学翻译,他说:“我知道,中国翻译了很多俄罗斯和前苏联作家的作品,你们学俄语的人多,翻译的作品也多,像一条大河。我们学习汉语的人少,翻译的作品相对较少,像一条小溪,值得庆幸的是,这条小溪一直没有断流。”  相似文献   

9.
在文体日益分明与细化的今天,已经很少读得到跨文体(或者说淡化文体)写作的文本了.但我始终坚信,不受文体束缚的自由写作是可能的,不好明确界定文体的文本是可以存在的.也就是这一理念,使我在阅读作家胡廷武的新著<九听>的过程中,不仅明白了个性文本对于一部作品的重要性,而且还感受到了一种个性化的写作魅力.  相似文献   

10.
平凹先生写商州的散文,以其简约而潇洒的文字,明显的秦腔秦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最近读了他的新著<怀念狼>,除了找回了读他商州散文时的那种感觉外,还加进了一种新的认识,那就是洗尽铅华的朴实.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作家,他仍然用一种道地的中国西部陕西高原特有的民族语言在写作,在叙事过程中有时还有意(抑或是无意?)表现出一种笨拙,但这种笨拙反而拉近了读者.我们感觉到走进了作家想要表现的那个世界,而不是在听一个都市作家用作家特有的语言在叙述故事.他是文人群中用"狼"的语言在写作的作家.  相似文献   

11.
一苇 《大理文化》2008,(2):21-22
现在,段甲成的散文诗歌集<童年>就摆在我的案头,我已经读过两遍了.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具有浓郁的白族文化气息而又富有现代人文关怀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瓦片,在我眼中,乃是再普通不过的物质,以其为散文集名,窃以为了无诗意可言.第一次在书店里看到一本<瓦片>,正欲放下,封面上那"一位学者的绝笔"和"废墟上的吟唱"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读简介,方知本书即将付梓之时,42岁的作者江堤先生就因肝出血在绝途上瞬间即逝,留下了这部蕴藏久远的文物文化散文.一种莫名的冲动促使我买下此书.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除诺贝尔文学奖外,他几乎获得了所有的文学奖项,包括美国国家艺术勋章。他是唯一一个生前全部作品就被收入“美国文库”的作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和批评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14.
这本书的作者张映泉出身就是农民,因为贫困而辍学,所以他对中国农民的认识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深刻的.我曾经也是个农民,在对这本书的仔细揣读中,我再一次回到我的父兄中间,体味着当农民的艰辛,思考着农民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金蔷薇与金玫瑰都是落叶灌木,枝茎上密生小刺,都能开很美的花朵.不过这里我要讲的是一部书.它先后被翻译到中国时,却有着两个均被读者乐意接受的中文书名:<金蔷薇>与<金玫瑰>.这一现象的出现,恐怕在外国名著的翻译与出版史上也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喜欢写点东西的人,除了读作品,我还读一些文艺方面的理论书籍.理论大都是深奥的,甚至是枯涩的,因而难免要显出一种苍茫的灰色,也就是说,我们常常要越过无数灰色的山冈,才能得见一抹亮眼的绿意.如果不是读过胡廷武的<文学闲话>,我会以为所有原理的阐述都天经地义地充满了概念的对接和繁琐的学理;但这本书就很不一样了,我的阅读十分轻松,读完之后仍然十分轻松,所不同的是,这时对平时苦思苦想的一些问题,已多出了一种了然于胸的喜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是连续的,中国的思想文化也是连续的.这是我读了黄开国先生等撰写的<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再次产生的深刻感受.  相似文献   

18.
讽谏作为诗歌的一大社会功用,从<诗经>时代就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正是<诗经>中大量的讽谏诗开启了中国讽谏诗之端,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屈原便是一继承者.屈原的作品特别是<离骚>所流露出来的讽谏意味正是继承和发展<诗经>中这种讽谏传统而来的,同时这种讽谏特质在经过屈原的发展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讽喻、批判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9.
书名<娴满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娴满香是三个女人名字的简称.<娴满香>就是写这三个女人命运的长篇小说,而且是一部女人写女人的小说.作者宋景贤是洱海东岸的乡贤,原籍辽宁,满族,从部队解甲归田,曾经当过人民教师,后因故弃教务农,解放后随夫来到大理,长期居住在挖色镇.<娴满香>是作者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是个翻译大国,一年出版的2万部书中,翻译作品占1/3,其中新的译作占99%,近半数是英语书。为什么意大利这么看中翻译的书呢?其实不外乎是出版社从自身的利益考虑造成的结果。因为冒险出版不知道能不能赚钱的本国作家的作品,还不如出版已有定评的外国作家的作品。所以意大利的一家书评杂志说:“如果没有翻译工作者,意大利的出版界只好倒闭。”翻译工作者在这个国家就是这样受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