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央电视台1996年3月16日开播《实话实说》栏目为标志,电视谈话类节目开始在中国的电视界出现并风靡,许多地方电视台纷纷上马此类节目。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节目往往并非在黄金时段播出,但收视率却居高不下。它的魅力到底何在﹖笔者认为:此类节目成功地实现了“场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是根本所在。所谓“场信息“是指把谈话类节目中的主持人、嘉宾、观众畅所欲言的谈话现场和谈话过程看成一个各种信息多向流动、不同思想相互碰撞的“场“,通过“场“中人物的相互交流最终形成某种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和思想。“场信息“的交流是电视谈话类节目区别于其他类型节目的显著特征,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同时,“场信息“的强弱还决定着谈话类节目传播效果的好坏。因为“场信息“的传播依托的是“场“中的各种因素,包括谈话的人、谈话的内容以及现场的布景、气氛等,所以,增强“场信息“、提高节目质量必须从这些依托出发,做到--“人际“与“大众“共鸣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场“中主持人、嘉宾、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人际传播,而节目通过电视这一大众传播传递给千千万万非现场的观众,这又是大众传播。因此,电视谈话节目其实是一个将人际传播进行大众传播的过程,即人际传播的大众化过程。谈话...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的"前、后台"行为、心理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在电视中的出现标志着大众传播过程的重大转折.使信息通过电视这个大众媒介的传播的过程,从一级传播变成为了二级传播,在主持人出现以前信息传播一般是直接由电视流向观众.主持人出现之后,充当起了在电视和观众之间传递信息的“舆论领袖”的角色,他边连着大众传媒欲传递的信息,一边连着大众信息欲达到的受众.  相似文献   

3.
一、传统播音主持基本功能表现 播音主持的基本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播音主持的信息传播功能.信息传播功能是播音主持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是指利用信息播报的方式将信息和资讯传递给观众,因此,具备一定语言表达能力是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对于播音主持来讲,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保证将信息高质量传递给观众,以及实现播音主持信息传播功能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电视传播要收到良好效果,电视从业人员必须以“三贴近”的总要求,深人实际、深人群众、深人生活,在现实生活的沃土里采撷鲜活素材,烹制出脍炙人口的新闻佳肴奉献给观众,使观众得到信息与精神的双重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树立受众意识,节目内容与形式贴近观众心理,  相似文献   

5.
米红  戴俊杰 《视听界》2006,(5):89-90
一、人性化传播的时代需要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媒体更多地考虑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人们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多,不管是需要的,还是无用的,每天充斥着生活。但是媒体却往往忽略了观众的需求。高节奏的生活方式,大信息量的传播内容,日益频繁的新旧媒体交替,造成人们的精神不稳定,他们失去了筛选信息的主动权,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要把观众重新拉到电视机前,就要确认他们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传播的主体应该是人,以人为主,但是现在却是以信息为主,忽略了受众的需求。传媒失去了本应承载的人文精神,沦落为自己的奴隶,只是一味地为了传播…  相似文献   

6.
王卫芬 《青年记者》2009,(14):91-92
“反馈”一词是美国信息论的创始人、数学家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出版的《传播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引用到传播学中的电子工程术语。具体到电视传播活动中,就是指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后,运用符码将自己的感受、评价以及愿望和态度向电视制作者所做出的反应,然后传者根据这些信息对传播活动进行调控。由于电视传播有自己的独特洼,电视观众的信息反馈不同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反馈,它是一种远距离的、延迟的信息反馈。比如来自观众的信件,电话等,没有面对面的直接信息传递,需要通过间接的手段获得。电视观众信息反馈的获得,可以靠观众的主动反馈,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顾名思义,是一种将新闻作为特定的信息进行传播的活动。川人们通常把新闻传播理解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向不确定的为数众多的人——读者、听众、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过程。这种传播活动如何才能取得实效呢?在话题正式开始之前,先来看个有关的例子。记得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几名美国运动员戴着口罩走出首都机场,原因是  相似文献   

8.
郑涓 《视听纵横》2006,(4):99-100
有学者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电视传媒的优势在于其使用的传播符号不仅有语言、文字,而且还可使用大量非语言传播符号,如姿势、表情等。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所给予人的信息不仅仅是其通过口播播报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其特有的给观众以强烈印象的个人信息,如个性,风度、姿态、表情、微笑、服饰、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与众不同的小习惯等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节目主持人是否被观众接受的传播者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社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中,电视新闻凭借其电子摄制和传播的技术手段,以其视听结合、形声并茂的传播特点,成为人们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通道之一。电视新闻所具有的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和影响力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毫无疑问,电视新闻也受到很多制约因素的影响。如媒介时间的有限,镜头空间的局限,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空间的缺憾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电视新闻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着观众对于信息的接受。  相似文献   

10.
噪音是剧场的天敌,一部剧场发展史就是努力消除噪音的历史,但由于噪音也是信息,因此剧场噪音无法彻底消除.一直有个误解,即剧场的噪音是由不文明观众制造出来的.若将戏剧看成一种直线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将剧场看作剧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传播媒介,那么导演和演员作为戏剧信息传播的环节,可能比观众制造的噪音更大.戏剧信息传播最大的不稳定性,来源于导演对原作的错误解码和再编码,导演即是戏剧传播之熵,而演员对剧中人物的过度演绎则是信息冗余.他们共同增加了戏剧传播的熵值,并因此引起了无穷无尽的戏剧观论争.  相似文献   

11.
视觉是物和知觉之间的中介,博物馆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介,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是将视觉观看到的物,通过视觉化的系统整理、编码,为观众呈现出可视的具有内涵的文化解释。为适应环境,在一定空间、时间中产生并遗存的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将物完整客观的视觉化信息,通过合理有序的空间表达,让观众在动态、高效的文化传播中,更深层次的理解地域文化中孕育出的人类文明。深深扎根于百姓文化生活中的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它决定了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和辨识度。  相似文献   

12.
盛玮  史果 《新闻前哨》2006,(7):54-55
现代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过程是信息传播(包括传播信息的人及其所依存的媒体组织)通过一定的媒介将信息传给受众,受众对信息接收、评价、整理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己对信息的反映反馈给信息传播,从而与传播形成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异常的变化,促进电视的发展繁荣,电视行业也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步伐,以顺应时代发展。在大众化传播的基础上实行分众化传播就是当今电视改革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台,专业频道的兴起和专栏节目的更新,无不是为了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性需求而有的放矢的。作为电视与观众沟通的一个重要桥梁,电视节目主持人已非以“我播你看”为主的电视资源紧缺时代仅把信息传播给观众便万事大吉,电视市场的细分化与电视观众需求多样性的扩大,使每一位节目主持人都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和观众挑…  相似文献   

14.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电视新闻,都是经由新闻编辑的重组形成的。电视新闻编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影响到观众对于频道、节目的整体印象。因此,虽然不能说电视新闻编辑决定电视新闻节目的成败,但确实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新闻编辑工作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和总把关。(1)统筹新闻信息。将记者和相关人员采集的信息加以处理,结合电视台或频道的定位,对信息进行提炼。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些科技馆的参与体验型展品存在过多地关注于科学知识的传递,将“直接经验”的自主获取退化为“间接经验”的灌输等问题。经实践调研、案例剖析,笔者认为其问题原因是科学信息通过展览展品向观众传递的过程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较高层次的科学信息损失过多。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信息传播模型理论进行分析,应将参与体验型展品看作是科技馆向观众进行科学传播的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为此,在科技馆展览展品的设计中必须关注如何让展品能够准确、高效、尽可能多地将科普信息传递给观众。  相似文献   

16.
电视现场报道是发挥电视特点和优势的一种报道形式。电视记者在现场进行即兴的口头报道,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纪实性,使观众能观其真人、听其真声、知其真事,从而增强了观众对其报道的可信性和参与感。作电视现场报道,电视记者必然出现在闪闪发光的荧光屏上,把“自我”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电视记者又要在采访中自如地调度各种视听表现因素,力求将出色的报道奉献给观众。  相似文献   

17.
每一个走进博物馆的人或许都怀有一种走进文化殿堂的肃穆感觉,每一件展品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人类的历史,怎样才能将这无声的诉说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呢?以往,博物馆在向观众传播无形文化信息时,多以讲解员的口头阐述为主,辅以文字说明、播放录像、电脑演示等多媒体手段,  相似文献   

18.
如何使电视经济报道的思想性与可视性完美结合,让观众能够喜闻乐见,这是我们搞经济报道的同行们值得认真思考探讨的问题,本人就当前电视经济报道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些改进意见。1.要注意贴近生活经济报道的主要功能是传播经济信息。以往经济信息留给观众的印象是,产值利润、产品发布以及开业庆典等模式化报道,不仅枯燥乏味,而且还带有二类广告的嫌疑,缺乏指导性和实用性;另外,会议新闻特别多,好像荧屏在展览人头。  相似文献   

19.
新闻照片,当它的新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之后,它就成了“历史的见证”。因而,可以这样说,新闻摄影记者所肩负的不单单是“简单的记录影象”,他既是“历史的见证人”,他就应担负起“历史的使命”这一重任。角色的多重性要求他用相机真实地、形象地去理解社会、以及变化中的世界。要“清楚地”、“深刻地”去反映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用独特的形象语言将这些信息向公众传播。特别是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应该使这个独特的视觉语言──新闻照片的传播力度加大,改变公众喜好从文字上获得“新闻信息”的传统,使观众乐于把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对传媒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思维观念的转变。伴随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的生成,大众传媒和新闻工作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