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语言的变革是新文学首先面临的问题,而新诗尤其如此。语言在诗歌中的革新不是简单的新旧更替,也不是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而是具有复杂性,表现之一就是新诗中文白相间的语言现象。这种文白相间的语言经过了不自觉到自觉的审美转换:在新诗初期,文言成为白话诗歌中无意识的残留;而到"现代派和象征派"诗歌那里,文言被有意识地引入到白话诗歌中,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审美表达。  相似文献   

2.
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五四"新诗最大的变化在于用白话作诗和"作诗如作文",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那么,这种反叛给作者、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与传统的诗歌观念相比,这种"自由化"的新诗对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转换呢?文章抓住新诗"自由化"的基本特点,尝试着阐述新诗是怎样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模式的。  相似文献   

3.
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五四"新诗最大的变化在于用白话作诗和"作诗如作文",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那么,这种反叛给作者、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与传统的诗歌观念相比,这种"自由化"的新诗对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转换呢?文章抓住新诗"自由化"的基本特点,尝试着阐述新诗是怎样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模式的。  相似文献   

4.
面对当代语境,诗人多多以自我生命体验为核心,其当代诗歌有着独有的当代特质。更重要的是,多多的诗学观念,昭示着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精神向度。在多多的诗歌观念之中,涌动着一种强烈的语言竞技特质。这种语言竞技特质是以建立自己、重塑自己的自我主奏为其诗学原初的境域,进而在创作、语言、意象三个维度上展开了诗歌的三重语言协奏,形成了紧张诗歌这样的专属诗歌品类。更为重要的是,在与世界的对抗和对话中,多多的语言三重协奏诗学不但维护了自我之志,掌控了世界,而且他的协奏诗学逼视出当代诗歌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战时流动性”和“国际现代主义”的视角下讨论抗战期间现代主义诗歌的三段“旅程”:1.奥登的战地行及其中国组诗;2.卞之琳的延安访问及《慰劳信集》;3.联大学生诗人们的迁徙、远征以及穆旦的诗歌发展。通过考察这些路线的联系和差异,本文力图重新提出“现代主义诗歌”这一问题。战时流动性使历史危机在诗歌领域具体化了,最终带来的是个体经验、诗歌语言、政治无意识的地形重构。这些旅程让我们认识到,诗歌与政治的紧张关系是现代主义的核心问题。诗歌的历史有效性的危机,也就是现代主义的政治想象力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语言尤其是方言,常常成为作家故园情怀存储和释放的载体。陈忠实吸纳方言土语的文学书写动因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追溯到他强烈的母语方言情结,这种情结与他对乡土家园的情感依恋密切相关,不仅蕴积在他的小说语言中,还无意识进入他的散文书写,甚至能突破诗歌文体的禁忌。  相似文献   

7.
李贺诗歌中的无意识王玉民无意识是始终伴随着人的思考而存在的。就文学创作来说,由于诗歌这种体裁的特殊性。诗的创作在调动无意识力量参与方面,比其它文体尤甚。李贺,由于他自身个性、气质和遭际的种种特点,使他的无意识世界尤其丰富,他对自己无意识世界的潜力的挖...  相似文献   

8.
幼儿诗歌欣赏活动具有独特的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和想象力的功能 ,组织好幼儿诗歌欣赏活动的关键在于以真实、感人的情境引发孩子的兴趣 ,用有效的启发达到培养孩子思维和想象力的效果。下面以大班诗歌“摇篮”为例 ,谈谈幼儿诗歌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第一步 ,创设情境 ,引出诗歌 ,在无意识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这是集中孩子注意力、引导孩子思维进入正题的关键一步。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或少而精的实物创设出与诗歌表现内容密切关联的教学情境 ,继而引出诗歌 ,使幼儿在无意识中随同老师一起进入教与学的状态。在诗歌活动“摇篮”开始时 ,教师…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诗歌在语言构成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横向延展,而不同于散文和西方诗歌常见的纵向线性延伸。这使得诗歌语言成为一种"面"型语言,这种特点之所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根本的原因在于汉语是最不重视句子的关系框架的"流块语言";同时也与古代诗歌的题材有一定关系——模山范水客观上要求语言的横向延展,近体诗与山水诗实乃异名同体。"面"型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为一种气化的语义场,成为"场"型语言。  相似文献   

10.
"民间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诗歌写作的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对中国新诗的多元化发展与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诗歌创作与探索呈现出了三个突出的写作特征:一是绝对独立自由的个人写作立场;二是向世俗生活彻底敞开的取材原则;三是诗歌语言口语化极力追求。这种实践与探索呈现出明显的非诗化特征,存在着许多认识和探索的误区,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新兴的、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文学研究范式,认知诗学的研究目前大多带有实证主义的特点,缺少审美阐释的关注。通过对诗性隐喻的认知解读和语境的认知构建的探讨,可以看出:"体验"是认知诗学独特的阐释机制,在坚持意义是读者在阅读体验过程中产生的同时,也坚持文本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性。这种对语言形式和读者认知过程的倚重,使认知诗学具有"形式主义美学"和"过程美学"的特点。在对不确定性的解读中,认知诗学消解了深度美学所追求的终极意义,达到一种平面美学的效果,显示出一种解构主义的理论气质,与苏珊.桑塔格的"反阐释"的艺术观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12.
诗学即关于文学的学问或理论,模糊诗学研究的是文学的模糊现象及其本质与规律,它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研究诗学,属于诗学的一种。模糊诗学的学术语境一是诗学语境,这是历时的传统语境;二是模糊学语境;三是多值逻辑;模糊诗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模糊诗学与模糊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模糊诗学与历史诗学、文化诗学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诗学,属于诗学研究的不同流别。模糊诗学与模糊学、模糊数学、模糊美学、模糊语言学属于不同的学科。  相似文献   

13.
谢应光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4):32-35,80
中国现代诗学在语言构成上与现代汉语的形成是一致的,它主要由古汉语中的经典概念和术语、现代白话和西方诗学话语及其言说方式构成。在性质上既不同于中国古代诗论,也不同于西方诗学。从语言学角度看,中国现代诗学存在二元对抗思维、诗学概念边界模糊、具有泛意识形态色彩等局限。  相似文献   

14.
二项对立是雅各布森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该原则不仅体现于他的语言学理论中,也体现于他的诗学理论中。同时,他的二项对立思想还包含着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的对立与冲突,这令他的诗学话语成为审美现代性话语的一个组成部分,呈现出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叶法国学术界现象学与结构主义的纠结中,崛起了德里达、福柯和德勒兹等新一代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符号"(sign)是源自当时文学批评争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今天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在当代西方符号诗学从二元论到多元论的嬗变轨迹中,德勒兹诗学受皮尔斯等人多元符号思想影响,扬弃索绪尔一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念,体现出多元流变的特质。在德勒兹文学批评著作和电影艺术哲学著作中,符号诗学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在跨语境意义上,德勒兹差异哲学衍生出来的符号诗学突破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思维模式和语言学局域,富于当代学术意识,并且与中国古典诗学题旨构成一定的思想共振关系。这种跨语境耦合,能够激活异质诗学的潜质,开辟新的思想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诗学是认知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产生的一门学科。它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并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成为文学理论的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系统介绍了认知诗学的起源、发展、主要理论成就,并指出了现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认知诗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4种英译文作语篇功能分析。分析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语言学分析帮助我们揭示一些诗学分析方法容易忽略的汉诗英译问题;二是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表现的诗学"理论对主题具有生成作用,并不是孤立的外来现象。"表现的诗学"源出爱森斯坦诗学,同时与语义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都有着系统密切的联系及区别。由"主题""象""文本"等的结构意义联系,将批评理论部分引入全面的技术实现的尝试。"表现手法"是一种有效的描述语言,具有足够抽象性来涵盖多种艺术结构,同时也有足够的特殊性来解释众多细节和技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诠释学作为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在以前类似于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从属于语文学。到了20世纪,诠释学由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诠释学的哲学转向与世界意义的多元化转向并行。随着古典诠释学向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转换,诠释学不再仅是对经典文本的诠释而具有多元化的意义,从而为自己找到广阔的诠释空间,因此在诠释学的视野下比较诗学也具有更加开放的被诠释可能。以诠释学为背景,进一步探讨比较诗学在学理意义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便会发现:比较诗学之“比较”不是工具论意义上的一种手段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而为比较诗学学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借助阐释学、诗学、哲学语言学、新历史主义和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观点,作者讨论了翻译中涉及的文本、文化、语言、作者、译者、读者、社会意识形态、权力话语若干问题,指出翻译是一种力场语境的解读、再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