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往事如云,岁月如歌。当我开启尘封的记忆,即使时光相隔了30个春秋,当年那场毁灭性的唐山大地震,至今仍深深的铭刻在我的脑海里。1976年,我25岁,刚走出校园参加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就遇到了这场毁灭性的灾难。在那场人类罕见的大地震中,我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却从始至终经历了那段难忘的艰苦岁月。分配到市郊逃过这一劫1975年10月份,我从河北机电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距市区10多公里的地区行政公署直属企业——唐山通用机械厂,开始在车间任技术员,后来负责新招收青年工人的技术辅导。工作闲暇之余,自己喜欢舞文弄墨,写些新闻报道,有的…  相似文献   

2.
采访唐山大地震虽然已经远去 了20余年,可每当回忆起来,依然让人心跳不已。它是我采访生活中十分难忘的一段。 1976年7月28日,地处我国华北的工业重镇唐山爆发了7.8级大地震,震级之高,破坏力之大,可说是史无前例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整个国家都动员了起来。 7月31日中午,上海接到指令,迅速空运10吨压缩饼干至唐山,以解燃眉之急。我奉命随机护送,稍作整理后,便快速赶往虹桥机场。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又是执行非常任务,去往举世瞩目的地方,一路上既紧张,又亢奋。 空旷的停机坪上,早已停泊着一架波音70…  相似文献   

3.
张广友 《传媒》2000,(8):23-25
在我30多年记者生涯里,所采访的重大事件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1976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 当时,我在新华社总社当机动记者。地震发生后,我是首批于当天到达唐山地震现场的记者之一。第二次地震(7.1级)发生时,我就在唐山市内。从那以后,直到毛泽东主席逝世前夕(9月8日)的50多天中,我一直是在  相似文献   

4.
关仁山 《档案天地》2011,(11):60-61
我有两个生日。一个是真正的出生日.一个是14岁那年的1976年7月28日。关于我第二个生日,是由于我经历了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之一——唐山大地震。这是唐山人的蒙难日.也是所有幸存的唐山人集体的生日。地震的前一个晚上,我利用放假期间,  相似文献   

5.
当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时,人们很自然地想起32年前的唐山,问题是相同的:怎样才能减少灾难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这是现代京戏《智取威虎山》里的一号人物——杨子荣的著名唱腔,二黄导板。这句唱腔,五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大都耳熟能详。我第一次被深深震动,却是1976年8月7日.在唐山。那是我第一次去唐山.听一位姓郭的师傅唱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天地》2010,(9):48-49
《唐山大地震》的首映礼,理所当然地选在唐山举行。首映礼上,冯小刚说:“这个作业从2007年的深秋一直到现在,我做完了。我的话都在电影里说了,我今天是来交作业的,给唐山的老百姓,我就想问你们一句,这个电影中不中?”  相似文献   

8.
2013年4、6月间,我国先后发生了雅安地震、吉林宝源禽业公司爆炸等特大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灾情发生后,全国各种媒体及时报道灾情,披露死伤情况,并刊发了各级政府的抢险救灾措施,行动之迅速,反映现场情况之详细,得到了全球新闻界的称赞,也起到了稳定人心、凝聚力量、提出警示等积极作用。看到新闻媒体的迅速反应,我不禁想起了当年报道唐山大地震死伤人数的一段难忘经历。  相似文献   

9.
写下这个题目,我想起一段往事。这事情虽然过去20多年了,可每当我想起它,心里就会涌动一股激情,那令人激奋的场景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后,灾区均伤病员被送到祖国各地治疗。那时,我在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南化报社工作。一天,我以记者身份,参加了公司临时抽调的由几十名民兵组成的小分队,到南京火车站西站接运从唐山来  相似文献   

10.
王青 《编辑之友》2011,(6):124-128
我在写了几位开明书店的编辑之后,忽然想起了丰子恺先生,一位慈祥的长胡子老先生。在我的印象中,他应当是开明书店编辑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但问了一些同事并翻阅许多资料,却见不到丰先生是开明书店编辑的证据。最近在丰一吟的一篇回忆录中,提到她父亲在一份简历中说他曾经在  相似文献   

11.
纪念抗震30周年是唐山的一件大事,沉淀在民间的情绪浓郁而深厚,因为地震给唐山人带来的伤痛几乎触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对灾难都有切身或间接的体验.“灾难让唐山人从外貌和精神上都有残缺感”,而这残缺正是这个城市区别于其他任何城市的厚度,这残缺中蕴涵着没齿难忘的生离死别和巨大恐慌,还有被无私救助的感恩,个人奋斗的艰难。一场地震结束了,它留给人们精神世界的余震却在绵延,30年之后再次检阅唐山人坎坷的心路历程,无疑是对人间挚情的重新掂量和回味.该让那些久久埋藏在心底的人和事走到这个城市最显著的位景,大家拿出珍贵的记忆互致问候。  相似文献   

12.
我和唐山的缘分开始于2004年。那年我随省妇联前去采访,听那些女人用韵律悠扬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觉得唐山话是最有色彩的方言,唐山人多有口才。那年也住在唐山饭店,一楼餐厅伴着早餐在拍卖字画,唐山的文化底蕴可见一斑。去年为了做一个抗震30周年的专题去采访韩溪老师和作家关仁山,虽然来去匆匆,但曾驻足抗震纪念碑前,那个阴着天的清明节让我满怀悲壮。而这次,当承载着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的祥云火炬来到的历史时刻,我得以和美丽的凤凰城一起翩翩起舞,一起彻夜无眠,深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5月12日,在珠峰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回到了拉萨,还沉浸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成功的喜悦中,大地震发生了。北京、台湾、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是比32年前唐山大地震更大的一次灾难,而前方灾情不明!情况不明的时候是最需要记者的时候!我得去现场!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则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但是这时候到一线去,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经批准,5月13日,我挤上了震后拉萨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  相似文献   

14.
做记者要细心、敏锐。一次,与朋友聊天时听说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出于关心,自己的孩子而经常翻看女儿日记,一天,母亲却在孩子的日记中读到了孩子留给她的话:“妈妈,请别看我的日记……”其实,这不过是朋友随口一说的小事,但我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父母沟通的范例,于是.我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写出《妈妈,请别看我的日记》,刊登在2005年5月31日《唐山晚报》的头版头条。  相似文献   

15.
田丰 《记者摇篮》2007,(6):F0002-F0002
5月22日,来自北京、天津、山东、辽宁、山西、内蒙古、河北等七省市区的新闻界朋友齐聚唐山,参加环渤海七省市区记协第一次协作会议。代表团先后参观了位于唐山高新区的爱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曹妃甸工业区,位于  相似文献   

16.
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资源开发是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搬入新馆后的工作重点。文献资源开发符合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具有较强的优越性,本文从我院图书馆的实际出发论述了文献资源开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采.写.编》2008,(3):F0002-F0002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是渤海湾一颗璀璨的明珠。唐山北依燕山,西与京津毗邻,东与秦皇岛接壤,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来我市视察已过去多时了,每当我想起那天见到江总书记的情景。我的心中总是不由自主地涌上一股幸福的暖流。今年5月13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我接到采访通知,就立即赶往馨苑度假村。午后一点半左右,馨苑度假村华园内一片宁静,想到马上就要在这里见到江总书记了,心里一阵紧张和兴奋。  相似文献   

19.
徐帆 《新闻天地》2010,(9):49-50
《唐山大地震》徐帆的表演赢得导演冯小刚的高度评价,徐帆也认为这是自己演得最好的一次。在片中,她的多场戏如同一枚枚催泪弹准确地击中备好纸巾走进影院的观众。  相似文献   

20.
"重温感动,激励生者",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以此为主题,在今年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推出特别节目《唐山1976》,节目通过一个个普通地震亲历者"讲述"地震发生后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对唐山大地震进行全景式、立体式的展现,深刻地体现了亲历者面对灾难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和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