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大众情绪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框架效应”,即人们会基于社会公共价值、集体记忆、固化的情绪反应在公共事件中形成优先唤起的趋同性的集体情绪表达和道德评判。与个体情绪的产生机制不同,大众情绪不是简单的个体情绪的叠加,而是通过大众情绪传播框架的筛选,将典型的媒介中呈现的个体情绪汇流后,使其具备群体情绪体验代表性和价值判断代表性后形成的。大众情绪传播框架使大众情绪传播具有趋同性,当正面情绪被唤起和传播时,有助于形成团结的社区,促进社会道德向善;但当负面情绪被唤起和传播时,很容易造成舆论中的极化现象,使得信息传播通道壅塞,进而产生简化信息认知、窄化公共空间、激发谣言叙事等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者基于对理论的参照,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探讨地铁内情绪传播的必然性,并尝试梳理地铁情绪传播的机制和特点,目的是为了阐释城市地铁建设运行过程中,在这一特殊环境组成的特殊群体内发生的情绪感染过程及其对城市文化氛围所带来的影响.分析过程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其重点在于地铁情绪传播机制研究,并希望为未来的城市交通建设管理思路分析以及相关社会学、传播学论题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国际社交网络平台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国际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社交平台中的情绪传播,直接影响用户的认知和传播行为.为使中国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能有效应对国际舆论和提高国际传播地位,以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选取Twitter平台上的评论信息进行情绪挖掘和呈现,总结国际社交网络平台情绪传播特点和规律,针对有利...  相似文献   

4.
情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它不仅反映在生理活动之中,也反映在个体的表达方式和行为之中,是驱使个体行动的高级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的心理问题和情绪冲突逐渐增多。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日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情达意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新窗口。本文以传播学、情绪心理学为切入点,研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网民的情绪表现方式及特征,探究网民情绪传播的社会动因和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5.
黄宇鑫 《东南传播》2021,(2):121-124
进入"后真相时代",情绪裹挟事实的现象屡见不鲜。文章梳理了与情绪传播相关的科研成果,描绘情感研究的学术缘起及发展脉络,勾勒出网络社会中情绪传播的研究路径,并对情绪传播研究的走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陈雯婷 《新闻传播》2023,(17):31-33
上世纪90年代,脱口秀节目进入中国,并在国内迅速发酵,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节目类型。其中,《脱口秀大会》作为中国首档喜剧脱口秀竞技类节目,高质量的共情传播是节目成功出圈的一大关键。本文通过对节目五季以来的案例梳理和话题分析,考察其背后共情化传播的特点、效果、呈现、影响,并剖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话题”与情绪感染和传播的复杂互动关系,探究节目的影响在共情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进一步拓展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深化对媒体与人类情绪共振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情绪是网络舆论的组成要素,也影响着舆论的传播深度和广度.海量网络文本数据的涌现和计算传播等交叉学科的出现,促进了情绪研究的发展.情绪计算为网络舆论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不仅丰富了舆论研究的维度,还突破了原有方法的局限,能够更深入地分析网络舆论情绪的类型、表达特征和传播模式.本研究梳理了情绪计算的基本思路,以期增加人们对网...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国际信息传播还是国内信息传播,传播主体无一不希望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面对传播客体,增强传播效果的途径很多,其中,传播客体在信息接收过程中处于何种情绪状态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但却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从传播客体与传播效果的关系、传播环境与受众情绪的关系、传播内容与受众情绪的关系以及传播主体形象与接受客体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在理论上为信息传播工作者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传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璐 《今传媒》2012,(2):54-55
近两年来,微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公众舆论的重要策源地,在几次重大的舆论焦点事件中,微博传递信息、发表言论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微博除了传播信息和言论外,还可以传递情绪。情绪的传递是无形的,影响也是潜在的,但是却同样对公众产生巨大作用。本文以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博中负面情绪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刘珍  赵云泽 《编辑之友》2021,(10):49-55
情绪传播行为不是短时的应激反应,其影响并不会随着伴随性事件的解决而消散.生理驱动性和社会建构性是情绪传播的一体两面,也是情绪传播得以贯穿心理与行动、个体与社会的根本性特征.其传播的路径及社会影响也都由此生发而来.情绪传播的短期社会影响形成需经历外界刺激、情绪唤起、情绪分享、情绪共鸣四个阶段.而情绪传播向社会进行深层的长期影响则是以形成社会情绪记忆场域、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和身份认同、塑造社会情绪文化的逻辑来实现.这三个环节相互传导并形成循环,不断作用于社会的精神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企业官方微博是企业信息传播的正式途径之一。由于官方微博信息的呈现方式不同直接导致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内容呈现特性的细化研究能够有效指导企业官微信息的规划与发布,提高企业与用户间的粘性。[方法/过程]基于情绪认知理论,以企业微博发布的产品信息作为研究对象,将情绪作为中介变量引入模型中,探究企业微博内容呈现特性对信息渗透度的作用机理。[结果/结论]企业微博内容呈现特性在认知和情绪两条作用路径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中交互性在两条路径下均对信息渗透的深度和广度有显著影响,但趣味性在认知路径下对信息渗透的深度作用不显著,而显著性却仅在认知路径下对信息渗透度的深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媒体时代下,社交媒体的环境监视功能越来越突出,同时其告知客观环境信息并塑造舆论的"流"发生了异化。信息传播中的情绪不仅作为讯息的伴生符发生流动,其本身也作为传播者为达到预期效果的手段发生作用。本文旨在将"情绪流"从传播流中单独列出研究,并总结谣言传播中"情绪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隋岩  李燕 《当代传播》2013,(2):49-51
钓鱼岛事件中,历史情绪积累与现实社会情绪的交融共同掀起中国大规模反日浪潮。现实集合行为中的反日情绪以偏激为主,并在群体传播的群体感染、匿名性和无主管理等特性催化下演变成暴力行为。而网络群体传播则是理性情绪居于上风。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网络群体传播核裂变式地传递理性情绪,曝光暴力行为并制造群体压力,影响了网络意见环境和大众传播议程,在抑制义和团式爱国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性情绪的胜利并不能否认群体传播的高风险性,也不能证明微博的万能性,但却为我们认识并管理群体传播、研究新媒介和新传播现象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为谣言提供了广袤的传播空间,谣言频发早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本文将谣言置于情绪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探讨,发现情绪因素与谣言问题密切相关,情绪易催生谣言、引发谣言传播,并与谣言热度持正相关关系。通过对谣言的传播引发一些伦理问题的思考,研究认为情绪引导、信息公开化与技术支撑为“三大法宝”须形成合力,探索谣言的规制之道,以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5.
情绪在谣言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期研究关注的是广义上的情绪,涵盖了认知、感受和行动,后来的研究关注狭义的情绪。早期研究注意危机情境下人们传播谣言时的丰富心理反应,焦虑仅仅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后来的研究专注于焦虑和谣言传播之间的关系。基于现代情绪心理学的理论,结合谣言研究的相关成果,这里围绕狭义的情绪感受,延伸至广义情绪,以食品安全谣言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对情绪在谣言传播中的可能性作用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认知上,人们的情境认知使得人们对谣言的传播总体上非常理解,并采取"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高度预防原则;一个人知道的谣言越多,或越认为是真的,越可能传播谣言。情绪感受上,一个人对情境的情绪感受越多,越可能传播谣言;谣言在一个人心里引起的情绪越多,越可能传播谣言。具体地说,对情境感到愤怒或生气、恐惧或害怕、伤心的人越多,谣言可能会被传播得更多;对谣言信息感到恨、担忧、焦虑、愤怒或生气的人越多,谣言越可能被进一步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情绪传播角度,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对微博平台上的媒体报道内容进行量化实证研究,通过用户反馈分析出用户的情绪特点,以此来探寻用户的网络情绪表现特征。寻找到大型体育赛事下,受众的情绪传播特点与规律,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情绪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7.
黄馨 《青年记者》2020,(5):10-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社交媒体的兴起引发传播格局的深层次重构,呈现岀多元化、互动性、大众性、快捷性等传播新特征,给健康信息传播带来了新景象,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如风险议题更易模糊、谣言频发、风险体验愈加逼真①等。在此情境下,民众的信息需求若不能及时得到官方回应,极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陷入盲目恐慌之中,给社会安定造成威胁。这也成为当前我国健康传播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来看,人的情绪虽然以生物性反应为基础,但主要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文化和语言是建构情绪的重要手段。个体情绪借助语言在社会网络间传播,实质是一场以情绪理解为内核的群体情感互动仪式。互联网群体传播帮助人们通过建立弱关系扩大社会网络,促进个体情绪在传播范围上的量变和情绪性质上的质变,形成社会情绪型舆论。网络语言具有表层和深层双重情绪基因,通过模因复制进行群体传播。在此过程中,网络语言具有三重效应:一是凝合效应,促进深层情绪整合,形成社会舆论;二是转移效应,其表层的娱乐性、游戏性特征能推动情绪转化,疏导社会舆论;三是沉淀效应,累积社会情绪氛围,沉淀社会参与基因,建构网络语言所诞生和维护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9,(2):76-83
市场全球化使我们由生产型社会迈入消费型社会,中国已经进入感性消费阶段,逐渐呈现出消费感性化的趋势。本文通过认知神经实验和问卷调查研究情绪对广告传播的影响,考察了情绪的维度理论框架下情绪效价、情绪唤醒水平与广告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唤醒水平正向影响其广告观看时间,但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效价与其广告观看时间不呈相关关系;第二,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唤醒水平与其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无关;第三,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效价正向影响其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本研究的发现为感性消费时代情绪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情绪是一种特殊信息,具有传染性、积累性、指导性.群体传播时代,新媒介为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创造了技术条件,仇富、仇官等社会心态是个人负面情绪社会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意见领袖是个人情绪的放大器,而群体传播是个人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动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当下社会负面情绪快速广泛传播的特征.群体传播正在成为大众传播之外的营造社会意见环境的重要力量,助推着个人情绪成为社会舆论,当然,这种舆论有时难免有失偏颇和非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