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卫 《今传媒》2011,(9):111-112
根据编辑工作中的积累,结合《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及工作实践,结合相关标准规范,归纳总结出版物中常用的16种标点符号的常见用法错误,并举例说明,供编辑、校对同行及其他文字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书报杂志差错迭出(所谓无错不成书)的问题,几乎成了新闻出版界的一大顽症。究其原因,过去人们大都认为无非是新一代编校人员业务素质差,工作责任心不强。一般来说,这种看法并非没有道理。但如果我们再深入一点来探究的话,便会发现,今天的出版物上所出现的差错,多半倒是一些常用字的错漏和基本语法修辞的悖谬。就当今新闻出版界绝大多数编校人员的现实水平而言,还不至于低到连这样一些常识性问题都解决不了的程度。因而,可以大体地认定,编校人员业务素质差,并不是构成当今出版物差错的主要原因。至于工作责任心不强,这当然算得上是一条最直接的原因。但是,为什么今天的编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如老一辈强烈呢?这恐怕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从深追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提高书刊编校质量始终是广大编辑关注的热点.出版物差错多、质量不高,除了作者因素外,还在于编校人员对书稿的辨识能力和对编校工作的态度.因此,探讨各类书稿中出错的规律,提高编校人员的辨识能力,对提高图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就科技书稿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办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按国家有关网络连续型出版物管理规定,在CAJ-N出版传播平台上网络首发的学术论文可被认定为正式出版,其论文作者可以从"中国知网"下载或打印论文,作为正式发表的论文提交给人事、科研管理等有关部门.学术论文首发流程包括学术质量审查、政治审查、编校出版审查以及终审.其中,终审是论文首发质量把控的最后一道关口.为全面减少或消除首发论文的差错,从而保证论文快速及时上线,本文从网络首发论文终审编校需要注意的问题着手,对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校出版审查3个方面的审查重点进行了阐述,可为作者写作投稿以及入编期刊编辑部论文首发的编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8月11日报道,由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全国都市报编校质量抽查评比活动结果揭晓。本届评委会由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语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评比严格以《报纸质量管理标准》和《报纸质量差错认定  相似文献   

6.
几次参加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深感目前出版物的质量问题的严重性。现在的出版物,不仅错别字多,标点符号、语法、修辞方面的差错。知识性、常识性的差错也不少。 产生这样的“硬伤”,原因是多方面的。著译者固然难辞其咎,但主要是编校质量不高造成的。 参加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历次书报检查的人,多数是首都出版界的资深校对。既然他们能从书报中查出差错,那么,如果各个出版社培养几位能够胜任通读理校的校对人才,让他们在图书付印之前,将校样通读一遍,像检查书报编校质量一样,把三  相似文献   

7.
陈雪 《采.写.编》2023,(2):112-114
为保证出版物向人们提供健康的阅读内容,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本文基于保障出版物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化文件,总结归纳10类出版物中常见编校差错,分别举例分析错误类型,列举分析错误依据,提出修改方案。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思想与信息的载体。然而,在作为思想与信息主要传媒之一的新闻出版物上,语言的不规范乃至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差错,近年来却不断增多,有些差错甚至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为促进新闻出版物提高语言文字水平,进而纯洁祖国语言,《新闻出版报》今年相继主办了首都报纸和全国省报编校质量抽查评比。在10月揭晓的全国首届省报编校质量评比中,《新华日报》以第四名的成绩获得  相似文献   

9.
编校结合有利于提高编校质量梁家新在编辑分流的条件下,加工编辑的职责就是传统的书稿加工,即对书稿的文字表述,具体技术内容的说明,图表的处理,各种标准、规定的运用情况等,仔细审读,找出差错、疏漏或不规范之处,予以弥补、完善,以使其符合正式出版物的各种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出版物种类数量每年都不断增加,出版物的编校质量问题也因出版周期的缩短而日益凸显。其中,地名差错是常见的一类,这类差错主要有书写错误、资料错误、年代错误、知识错误四个方面。这些错误隐蔽性强,需要编辑培养自己别样的职业敏感,多查考,严把关。  相似文献   

11.
去年四五月份,浙江省新闻出版局组织部分新闻出版界资深人士对省内报纸的编校质量作了一次抽查:从抽查的结果来看,全省70家公开出版的各类报纸,大多数重视编校质量,并且取得了成效:然而,这并不是说报纸的编校质量已经很不错了,可以沾沾自喜了。事实上,不少报纸的差错还是比较多的,有的还是相当严重的。有些报纸的总差错率虽然没有超标,但个别版面或专刊的差错率已超出了标准。为了努力杜绝差错,进一步提高报纸编校质量,我们特请参与此次编校质量抽查的吴有德、余丹同志,将报纸差错情况综合分类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听一位同仁说:前不久,在一次出版社图书编校质量交叉检查的通气会上,有人批评参与质检的某副编审,说是他对少儿类读物的质量检查使用了科技类读物的标准,竟然认定某少儿图书中的‘寸’为差错,非要人家改成‘厘米’不可……闹  相似文献   

13.
夏悦 《出版参考》2024,(2):75-76
为了更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图书编校质量,学好用好《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和计算方法》迫在眉睫。通过对标准的学习研究,笔者梳理了标准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总结了学习使用标准时需要重点理解的条款,以供标准使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编校稿件是办报的重要环节之一。编校稿件存在差错与否,是评价编校工作的一项内容,直接关系到报纸质量和社会形象。实践表明:常以口头形式叮嘱重视编校质量,出了较重大的差错即批评一通或给予某种处罚,诚然也是一种管理方式,但收效终不如以明确的规章制约,实行日常性的有序管理。可以说,建立一套较为符合实际的封堵编校差错的管理机制,是办好报纸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为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试析其建章立制的几个基本要件。要件之一:确认检测指向。报纸编校质量,内涵宽泛。检测报纸编校差错,仅系正与误范畴内的质量管理。从办…  相似文献   

15.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出版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版物编校质量已经成为热点问题。"无错不成书"已经成为行业的正常情况,这就体现了当前出版编校质量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出版物编校质量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促进出版质量的提升,让行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雨田 《中国编辑》2004,(6):84-85
前不久,我国某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所属出版社的一批资深编辑组团出访日本。在访问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出版机构讲谈社时,我们的一位出版家向日方谈起这样一个问题:为确保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日本出版界采取的是什么措施?当谈及我们中国目前对出版物编校质量规定,出版物的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为合格品时,日本出版家对提出编校质量这样的问题甚感惊奇。他们除了对我们制定“差错率标准”不能理解外,还连连反问:“出版物为什么要错呢?”  相似文献   

17.
1998年9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根据校对工作实践并针对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编写了《关于校对工作的两个建议》,即《关于加强校对工作实施〈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和《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虽然《两个建议》主要是针对校对工...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期刊相对一般期刊在内容方面专业性更强,文章中会包含很多的专业术语、符号及复杂公式等,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编校工作者的工作难度.编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易出现编校差错,导致科技期刊差错率高,一定程度上降低科技期刊的质量水平.本文主要分析科技期刊编校差错的主要类别和原因,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降低科技期刊编校的差错率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李军领 《新闻爱好者》2011,(14):134-135
在出版界,编校质量问题一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学界和业界从没有停止过研究和探讨。出版物的编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在出版物质量评价体系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就报刊来说,报刊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精神文化产品,在我国还具有喉舌作用,其编校质量不仅关乎报刊社及其从业人员的发展,还关乎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传承,更关乎党和国家形象。因此,有效提升报刊编校质量意义重大。结合新的形势和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有效提升报刊编校质量,需要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出版界,编校质量问题一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学界和业界从没有停止过研究和探讨。出版物的编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在出版物质量评价体系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就报刊来说,报刊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精神文化产品,在我国还具有喉舌作用,其编校质量不仅关乎报刊社及其从业人员的发展,还关乎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传承,更关乎党和国家形象。因此,有效提升报刊编校质量意义重大。结合新的形势和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有效提升报刊编校质量,需要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