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介绍了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在宁波高教园区内各校初步实施:建立课程互选平台、确定并精选互选课程、学生选择学习获得学分等情况。分析在各层次高等教育集中的高教园区进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高教园区内学生素质;有利于促进各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节约资金;有利于拓宽办学视野,建立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型学校。同时指出高教园区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探索和建立学分互认的机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园区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于2002年10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一、二年级本科生将近12000人全部入住新校区。由学校成立的直属校党委、行政领导的紫金港校区学生工委和教育发展服务中心全面负责一、二年级的学生工作,并按公寓楼群划分成五个学园,实行新的学生园区管理模式。本文拟高校学生园区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一些看法。一、高校学生园区管理提出的背景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主体性教育理念的确立、学分制的逐步推进,及与此相配套的导师制、弹性学制的相继出台,学生在选择专业、学习进度、课程、教师等方面的自主权越来越大,每个学生都有…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在园区的学习生活时间延长,学生生活园区已不再是单纯的学生休息场所,而逐步演变成为了集学习、生活、活动于一体的重要场所。而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并不能自然的在学生生活园区引入,这就可能会使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园区内出现空白与盲点,使原来的组织管理体制处于弱势或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将党组织建设延伸到生活园区至为必要,我们应坚持引导与管理、组织与监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建立高校生活园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职教园区共享资源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课程-师资”型、“产学研一体化”型、“城园文化共生”型资源共享模式分别适用于校际型、校企合作型、城园融合型职教园区.资源共享保障机制在于: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园区管理委员会加强整合治理,职业院校加强内部治理,中间机构提优质供服务,园区利益相关者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大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具有多层面的意义和价值;要结合高校大学生生活园区管理的实际,着力纠正人们管理理念和认识方面的偏误,为建构大学生生活园区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提供思想理念的支撑。建构大学生生活园区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可以从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健全园区管理机构、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等多种途径人手。  相似文献   

6.
高校生活园区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随着高校住宿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生活园区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生活园区爆发突发事件的隐患不断增加,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对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也将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构建高校生活园区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切实加强生活园区突发事件的预警、决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生活园区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因而学生生活园区的内涵建设也日益凸显出来,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学生生活园区的文化建设。然而,在学生生活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矛盾与冲突,究其原因,往往与学生生活园区的文化建设不足有关,这些冲突给学生培养与园区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了避免和消解生活园区文化建设中的冲突,加强生活园区的文化建设,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生活园区文化的融合性建设。  相似文献   

8.
加强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能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生活园区的育人功能,为广大学生营造和谐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通过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的基本情况及管理机制,针对当前大学生生活园区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构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机制新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校生活区的文化主要包括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等,是构成学生生活园区文化的"软文化"或内隐文化,但它是学生生活园区总体文化的内核,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根本性和长效性。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的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文章主要探讨了高校生活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园区管理体制的建设,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就是在园区资产、资源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情况下,协调高校、投资方、学生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园区管理体制建设需要遵循两条原则:一要有利于高校事业的发展,二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相似文献   

11.
从分析学生党团工作园区化的新形势、新要求出发,结合党建、团建工作在学生园区拓展的工作实践,提出以建立和加强学生园区党建、团建工作作为新的切入点来塑造学生园区新环境的工作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滞后、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等难题,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发挥新老校区空间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校内建设产业教育园区,实现传统管理向教学治理转变。一方面,通过构建利益契合为纽带的治理结构,形成利益共同体,吸引实践教学资源向产教园区集聚,实现产教园区生产化、教学环境工场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评价社会化;另一方面,通过政校共建的园区管理委员会、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构建双层管理体制,吸收社会力量参与产教园区实践教学决策和内部管理。在产教园区建立教师工作站,实现校企专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认知实习、课程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并通过对学生实践教学过程的跟踪、反馈,实施学校、企业和社会的综合评价,形成可控化管理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生活园区作为学生集体居住的公共区域,是学生大学生活、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场所,在时间上与教学园区形成“16:8”的关系,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面对扩招后的高职学生,面对当下的90后,如何切实以学生为本,提高生活园区管理实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成为当下学生园区管理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在生活园区学生自主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教园区开设校际选修课,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应用技能和创新意识,促进各校特色课程建设,进一步实现校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5.
松江大学园区自建成以后交通状况就一直 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周五、周日往返于园区与市 区的专线交通。学生和家长常常抱怨:买票难、 候车难、乘车难(售票点少,无候车亭,运能不 足)。园区作为交通集散地的文汇路一段经常人 车混杂,专线车、普通公交车、自行车、候车的 学生都拥堵在马路上,场面十分混乱。  相似文献   

16.
党喜灵  向凯 《广西教育》2012,(19):74-75
目前职教园区校园文化存在着历史沉淀不够、定位不准、物质文化建设不到位、活动单一、学生专业思想单薄等状况。对此,应加强职教园区文化建设,建设开放多元的职教园区文化;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与当地行业文化有机融合,彰显"职业"特色;构建数字化校园,发挥园区育人、心理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前职教园区校园文化存在着历史沉淀不够、定位不准、物质文化建设不到位、活动单一、学生专业思想单薄等状况.对此,应加强职教园区文化建设,建设开放多元的职教园区文化;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与当地行业文化有机融合,彰显“职业”特色;构建数字化校园,发挥园区育人、心理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促使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那就是各地高教园区(大学城)的兴起。以浙江省为例,全省高教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总投入142亿元,竣工面积达650多万平方米,已有34所高校、21.5万名学生进入园区学习。作为新生事物,高教园区总体发展健康,但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学生管理、特别是稳定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构筑以园区为背景的、新型的稳定工作机制,把高教园区建成安全文明的大学城,成为当前迫…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是大学生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交流的一个主要场所,也是高校各管理部门协同育人的一个重要物理空间载体。通过“四进”学生生活园区一站式“微”教育、管理和服务,把领导队伍、思政队伍、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等学校主体力量,下沉到学生生活的物理空间中去,让党团组织进园区、思政教育进园区、心理健康教育进园区、后勤生活服务进园区,打造体现思政教育规律、紧贴育人实际需求、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校学生生活园区一站式“微育人”体系,使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协同育人实践领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  相似文献   

20.
学生宿舍园区自律委员会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它是由宿舍园区教育管理小组领导,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协助宿舍园区教育管理小组的老师做好宿舍园区管理工作,加强园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最终促进学院的校风和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