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叶祥  卢一斌 《科学学研究》2023,(5):818-829+885
本文选取2005-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各省逆向技术溢出强度与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度,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过程中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逆向技术溢出会显著抑制本地碳排放强度,也会通过空间效应抑制周边地区的碳强度,且自主技术创新在其中充当中介变量,本地区母公司能对周边地区的绿色技术发展产生杠杆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逆向技术溢出对本地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受到东西部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影响;当投资东道国为“一带一路”部分国家时,逆向技术溢出依然能够抑制中国碳排放强度,但自主技术创新不再发挥中介效应;本文为推动中国经济低碳发展,早日实现碳中和任务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珮  黄珊  王瑶  李文心 《科研管理》2023,(12):158-169
碳排放权交易是国家激励企业降碳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境规制工具。碳绩效反映了经营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衡量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E-SBM、多期PSM-DID和中介效应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结论有:碳排放权交易显著提高了企业碳绩效;碳排放权交易通过促进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碳绩效;碳排放权交易的作用效果存在异质性,对源头管控型低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且长期效果更佳。本研究厘清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绩效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路径,丰富和拓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微观层面的研究视角,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建设提供经验证据,为企业借助碳排放权交易提升自身碳绩效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珊珊  罗良文 《资源科学》2012,34(5):855-863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以往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与FDI对国内碳排放绩效的考察,并未分析FDI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本文运用1997年-2009年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指数因素分解法,将FDI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FDI数量效应、FDI行业结构效应以及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行业结构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具体来看,FDI行业结构变化促进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一直在下降,且降幅不断增大;FDI数量变化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两者不存在明显关联。有必要建立公平、有效的碳减排合作机制,制定合理的引资政策,通过FDI产业关联渠道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低碳技术改进,实现产业链的清洁生产,以减轻国际碳减排转移的压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关注数字经济减碳效应在农业领域的影响。利用2010—2020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引入社会化服务角度,通过回归分析模型实证检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从时间和空间两维度刻画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动态效应和溢出效应,以期为依靠数字化路径实现农业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量化支撑和理论依据。结果发现: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通过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这一路径会间接影响该抑制作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确实存在滞后效应,对将来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仍存在较强抑制效果;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其他省份农业碳排放强度也存在显著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发展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作用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增强,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要提升相关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时间红利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摘要:从省份层面研究低碳转型的关键因素,对发现碳减排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矩估计方法,对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碳排放强度滞后项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高碳排放省份的动态锁定效应不容忽视。(2). 人均GDP与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正向效应,环境库兹涅茨假说成立。(3). 研发投入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人口、能源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未产生显著作用。因此,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将是中国未来加速区域低碳转型的主要潜力方向,同时如何缓解高碳排放省份的动态锁定效应也是未来低碳经济转型中需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选取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外商投资等典型因素作为过渡变量,深入探讨能源转型对低碳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能源转型政策的实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适应变化的能源结构并缓解成本压力,但同时可能导致科研资金短缺和减污降碳流程简化等后果。(2)能源转型通过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行业进入壁垒、产业转移和工业内部转型等维度影响产业结构,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每个产业的内部调整都会影响区域低碳发展水平。(3)能源转型在限制“高碳排放、高能耗”行业投资的同时,也激励了新的投资优惠政策和创新投资效应的形成,外商投资在引入先进管理理念、技术人才和工艺流程的同时,也可能导致部分欠发达国家成为“污染避难所”。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5,(10):48-52
以17个城市2005~2013年的数据为样本,基于山东省及17个城市GDP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效应,以及17个城市面板协整分析,研究山东省及17个城市碳排放特征。研究表明,山东省2006~2013年城市碳排放总体弱脱钩;17个城市碳排放量、实际GDP增加值和碳生产力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山东省及17个城市碳锁定效应较大,逐步通过技术和制度的改变解锁碳锁定成为低碳发展的关键;年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幅度、年均GDP增长和年均碳排放增长中,年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幅度起主导作用,山东省及17个城市应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主要途径,通过技术进步、产品升级和财税优惠政策等措施,以及出台政策法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8.
熊爱华  丁友强  胡玉凤 《资源科学》2020,42(11):2184-2195
在碳减排门槛效应下,考察了绿色创新与低碳补贴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揭示了从高碳向低碳转变的制约因素。考虑了企业与政府的碳决策目标差异,将全要素生产率分为不含环境因素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包含环境因素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2006—2017年省际及重点碳源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①在绿色创新与低碳补贴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碳减排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②当碳排放总量处于低位时,绿色创新与低碳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超出碳高位的补贴将会失效;当碳排放强度处于中位时,低碳补贴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影响;③碳减排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S”型关系,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正“U”型关系。因此,绿色创新与低碳补贴应契合碳减排的阶段性特征,选择有效路径,为全要素生产率协调增长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9.
佘群芝  吴肖丽  潘安 《资源科学》2020,42(6):1015-1026
在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倡导和投入全球气候治理行动的背景下,准确考察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的影响,对推动发达国家持续援助、布局2020年后的气候行动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AidData、OECD-DAC CRS和WDI数据库得到了1980—2014年77个受援国的国家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及动态面板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的影响,并检验了收入水平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从总体上来看,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产生了显著的减排效应,同时受援国收入水平对气候资金的碳排放效应产生了显著的“调节效应”;②随受援国收入水平提升,气候资金的碳排放效应呈现出了“由显著减排转不显著增排”的非线性特征,其中实现减排的受援国主要为非洲国家;③评估气候资金最终能否实现碳减排,需综合考虑气候资金与受援国生产及投资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结果。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在积极敦促发达国家履行相关气候资金承诺、推动受援国低碳经济增长以及中国利用双重身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等方面得到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刘宏笪  张济建  张茜 《资源科学》2021,43(4):652-668
碳中和目标下,基于供应链调整各国间的碳排放关系,明确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对于中国深化绿色发展、实现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供应链视角,引入生产与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并构建碳供应链测度分析模型。本文基于2008—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数据,首先,明确中国在碳供应链生产端的国内生产长度、国外生产长度,以及中国在碳供应链贸易端的碳出口、碳进口规模;其次,测算并总结中国、美国等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净出口与国内碳排放情况,对比分析上述国家碳泄漏与碳减排情况,从而剖析并刻画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最后,基于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供应链生产、贸易端的情况,总结得出各国碳供应链国内、国外情况,进一步探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视角下的碳排放责任与形象调整方向。结果表明:①中国国内生产长度呈现二、三、一产业梯次化衰减特征,国外生产长度明显趋短,且能源、电气等关键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困局;②中国年均碳出口、碳进口分别达880.375 MT、401.328 MT,碳规模位居世界前列;③中国贡献了41.21%的碳净出口份额,美英日法则形成686.511 MT的碳泄漏缺口,中国以全球最大的碳净出口国家身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承担积极的碳排放责任;中美俄国内碳排放达到1000 MT以上,但中国碳减排率达3.79%,显著高于美国2.07%、俄罗斯-1.05%,中国以较高的碳利用率呈现碳减排形象;④中国国内、国外碳供应链均处于“野猪型”状态,碳供应链质量有待提升;发达国家国内碳供应链多以“水牛型”状态出现,萎缩的经济降低了生产能力与碳排放量;国外碳供应链中,发达国家多呈现“乌龟型”特征,碳减排乏力且碳排放责任推诿。因此,中国须针对生产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摆脱产业依赖,继续秉持大国碳减排责任、呈现积极的碳排放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能源结构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机理,根据对低碳经济和能源结构内涵的理解,将碳强度作为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系统剖析能源结构对低碳经济的作用关系,进而运用通径分析测算能源结构对其的总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明确了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能源供给结构对碳强度的作用较小;能源消费结构是碳强度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总作用效应为0.919,其中直接效应为-0.189,间接效应为1.108。在此基础上,通过岭回归方法构建能源消费结构预测模型,并据此得出,为实现减排承诺,应将煤炭消费(去除发电用煤)占能源总量的比重调整为26.89%~27.87%。  相似文献   

12.
“双碳”目标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安徽省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安徽省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碳排放强度高于长三角区域平均水平,且既往碳减排政策执行成效偏低。为有效解决安徽碳排放基数大、与经济发展不匹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资源性产业占比过高、低碳产业发展滞后、技术创新水平不足等问题,应以“双碳”为目标从全方位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转型、合理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方面推动安徽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白洁 《科研管理》2022,43(7):200-208
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方法系统评估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效应和动态效应,并从投资特征视角分析了OFDI生产率效应的差异性。结论表明:(1)对外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高科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促进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绿地投资对高科技企业TFP的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而跨国并购对当期和多期TFP均产生积极作用;(3)技术寻求型OFDI对高科技企业TFP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当地生产型OFDI的生产率效应具有滞后性,而商贸服务OFDI的生产率效应并不显著;(4)在高收入水平国家(地区)投资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中低收入国家(地区)投资对企业TFP的作用并不显著。上述研究为高科技企业理性选择对外投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徐昱东 《科研管理》2016,37(8):76-84
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利用山东省1995-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对外贸易开放水平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FDI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效应,对外贸易开放度对碳排放强度具有助长效应,且后者的弹性系数为前者的1.5倍。论文给出的政策建议:升级外商投资的能耗准入标准;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以加快山东省低碳技术发展步伐;及时淘汰内资企业中的落后产能,避免内资企业成为"污染天堂"的替罪羊;发挥山东省的示范和借鉴价值、挖掘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须建立和落实生态补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技术锁定”和转型升级的考虑,本文首先探讨了全球价值链下逆向技术外溢的微观机理和实际效果,并运用1985-2010年间相关数据测算我国OFDI渠道吸收的主要国家研发资本存量,采用国际R&D外溢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OFDI逆向技术外溢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结论显示:逆向技术外溢正效应凸显,但其作用远小于国内研发资本的积极作用:流向发达国家的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外溢强于发展中国家的投瓷回报.  相似文献   

16.
朱华 《科研管理》2014,35(1):138-148
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成为推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DI,OFDI)浪潮的主要来源国。本文首先在资源基础观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新兴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动机的理论框架,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划分为资源强化型、资源补充型和资源开发型三类;接着从东道国区位拉动因素着手构建假设,通过逆向推理的方法探索中国企业OFDI的战略动机。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1998-2008年间中国在53个经济体的OFDI活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动机主要是资源强化型和资源补充型投资。投资动机随时间和国内政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呈现出依次多元化的特点,并因东道国区位优势的不同而异。本研究不但有利于研究中国企业OFDI的成因,而且为新兴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一般规律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了探究低碳情境下制造业企业技术采纳的微观决策动力和由此涌现的宏观扩散现象,构建了环境规制下制造业企业低碳技术扩散博弈模型,以小世界网络为载体,设计演化规则,通过数值仿真探索各要素对低碳技术扩散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在不考虑环境规制情况下低碳技术扩散的深度取决于企业低碳竞争性收益增量与投入量的差值;在此基础上,上调碳税税率、加大碳补贴力度和提高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均对低碳技术在网络中的扩散有正向作用,当规制实施力度达到一定阈值可实现低碳技术全网扩散;小规模企业网络的扩散深度对碳税税率的变化较敏感,扩散速度对规制强度敏感性较弱;大规模企业网络的扩散深度对碳补贴力度和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变化较敏感,扩散速度对规制强度敏感性也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是否都起到预期的效果,以及“双碳”目标设立后中国有关环境规制的问题,分别从环境规制的概念、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3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结果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抑制效应和绿色悖论展开,聚焦环境规制通过低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以及外商投资3种路径影响碳排放,探讨如何发挥市场激励型和非政府环境规制等环境规制工具有效性以及提出选择规制工具时要考虑区域和行业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双碳”目标下,对中国环境规制的研究应重点探讨如何避免绿色悖论、发挥倒逼效应,同时考虑差异化政策制定、环境规制强度的测度、CO2与其他污染物协同减排以及环境规制对碳总量减排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从“水—能—碳”关联视角开展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揭示污水处理系统中资源的流动、投入过程与碳排放的内在关系机理,并可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低碳运行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基于“水—能—碳”关联的角度,构建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以郑州市某污水处理厂为例,评估了污水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不同环节的碳排放,并对各环节碳排放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中,直接碳排放占主导地位,间接碳排放中的能耗和物耗碳排放占比较小;②吨水CH4排放和吨水N2O排放主要受污水处理量和进出水水质浓度(BOD浓度和TN浓度)的影响;③吨水能耗碳排放和吨水物耗碳排放均有呈规模效应的趋势;④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不同环节碳排放受污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量、运行工况、进出水水质要求、回用水处理率和能源消耗类型等因素影响。因此,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资源输入和流通过程的综合管理,推动水、能节约和碳减排的协同对于污水处理系统的低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存在碳排放大和能耗高等问题,研究其碳排放特征、影响因素与减排策略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构建建筑业能耗生命周期核算模型,测算青海省建筑业生产、施工、运营阶段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分析其全生命周期特征,运用LMDI方法识别碳排放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青海省建筑领域碳排放呈持续增长态势,2020年建筑碳排放总量为2240.84万t,约占当年全省碳排放量的一半。(2)从建筑业生命周期来看,建材生产阶段和运营阶段是碳排放产生的主要阶段,占比超过90%;钢材和水泥生产碳排放量是建材生产阶段中碳排放量主要构成部分,占比在70%以上。(3)从建筑类型上来看,在建材生产阶段和建筑施工阶段,住宅碳排放量普遍高于非住宅;在建筑运营阶段,住宅建筑在2018年后碳排放量小于非住宅建筑。(4)建筑业能源消费碳强度效应、经济结构效应、总产出规模效应产生正向影响,能源强度效应产生负向影响。建议调整建材利用结构,减少高能耗建材使用比例,回收利用废旧建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以实现青海省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