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安民  赵磊 《科研管理》2020,41(3):142-150
依据自我调节态度理论,采用回归分析探讨了旅游获益感知对居民参与的主效应、交互效应,居民满意度的中介效应以及地方依恋的调节效应。通过对浙江省特色小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参与问卷的大样本调查,研究发现:⑴居民参与特色小镇旅游发展不仅受到旅游获益感知主效应的形塑,各种旅游获益感知维度之间也彼此交错协同,型塑出居民参与的鲜活图景。尤其是旅游经济获益感知和旅游社会文化获益感知两维度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⑵居民满意度在旅游经济获益感知-居民参与、旅游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居民参与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旅游环境获益感知-居民参与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⑶旅游经济获益参与机制和旅游社会文化获益参与机制具有普适性;旅游环境获益参与机制受地方依恋的显著调节,具有一定的边界性。  相似文献   

2.
王西琴  贾宝珍  张馨月  常明 《资源科学》2022,44(10):2089-2099
农田水利治理对于粮食安全和农村基层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河北省井灌区农户问卷数据,通过有序Probit模型评估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户自主治理方式对治理绩效的影响,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得出了用水户规模对治理绩效影响的门槛值,并进一步研究了土地细碎化对治理绩效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自主治理方式与其他治理方式相比,在解决农户用水纠纷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前者对机井设施维护水平的负向作用明显。②自主治理对机井设施维护水平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用水户规模高于门槛值即9户时,其负向作用才开始显现。③土地细碎化对治理绩效具有调节作用,细碎化程度越高,自主治理对机井设施维护水平的负向作用越大。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建议从机井管理规则和责任主体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户自主治理方式,同时加强水土资源统一管理,通过补贴、政策倾斜等激励措施促进土地流转,降低土地细碎化程度,减少单位机井的用水户规模,从而使得自主治理方式有利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护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构建产权强度与农户禀赋效应、安全感知及农户流转行为逻辑关联的基础上,基于甘肃省集体林权改革监测追踪调研累计1497份微观数据,探讨了产权强度如何通过农户禀赋效应与安全感知影响林地流转行为。研究发现:①产权强度整体上加大了农户禀赋效应和安全感知。具体而言,产权强度社会认同维度显著增加农户禀赋效应与安全感知;产权主体行使能力维度主要影响农户禀赋效应,对安全感知影响不明显,其中排他能力加剧了农户禀赋效应,交易处置能力则减弱农户禀赋效应。同时随着时间的增加,农户禀赋效应呈减弱趋势,安全感知则无显著变化。②产权强度影响下的禀赋效应的加剧容易使农户产生高估林地流转价格等倾向,阻碍林地流转的发生。③产权强度影响下的安全感知的增加可以提升农户对林地权属关系的稳定感,促进农户流转行为的发生。④禀赋效应与安全感知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农户流转行为,综合考虑禀赋效应及安全感知后,总效应正向影响林地流转行为。鉴于此,本文提出应把握确权方式的灵活运用、通过健全完善林权流转网络平台等方式降低农户禀赋效应以及注重提升农户安全感知等建议,以期促进林地流转,实现公益林林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关于企业战略联盟的研究较多关注其绩效,而对其动态稳定性与协同共享方面的研究较少的现状,基于动态视角,给出战略联盟动态稳定性的定义,将协同共享分为机制协同、资本协同、目标协同和文化协同4个方面,并引入公平感知维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问卷调研方式,通过对来自我国东中西部不同联盟企业中的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探讨协同共享与企业战略联盟动态稳定性的互动机制以及公平感知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机制协同、资本协同和目标协同对企业战略联盟动态稳定性存在正向影响,其中目标协同的影响最为显著;文化协同对企业战略联盟动态稳定性存在负向影响;公平感知正向显著调节协同共享4个维度与企业战略联盟动态稳定性间的关系。据此,提出政府应为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企业应积极开展战略联盟合作并建立共同治理机制等建议,促进实现企业联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5.
杨柳  朱玉春  任洋 《资源科学》2018,40(6):1230-1245
由于政府主管的小农水治理模式难以充分满足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需求,农户参与管护成为突破小农水治理困境的关键。在IAD框架基础上,利用内蒙古和宁夏774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探讨了社会信任、组织支持对农户参与小农水管护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社会信任与组织支持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参与小农水管护绩效,该结论在剔除老年人样本的情况下仍然成立;② 组织支持能增强社会信任对管护绩效的积极作用;③ 组织支持通过影响农户对村干部和管护制度的认可这两条渠道来发挥其对管护绩效的影响作用。这表明,促进农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村组织对农户的支持力度,能有效提升农户参与小农水管护绩效,对破解小农水自主治理困境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柳言  赵鑫  朱玉春 《资源科学》2021,43(6):1077-1087
河长制是中国解决复杂河流治理问题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全面推行河长制,使其更好地嵌入于河流治理的结构和过程,是推进河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江苏省、湖北省677份实地调研问卷,运用Logit模型剖析了农户参与河流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分析了农户作为社会公众,参与河长制对河流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比较了在决策、管护、监督3种参与方式下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户的综合素质、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以及规章制度和反映渠道的完备程度均显著影响农户参与河流治理;②农户参与河长制将有效提升河流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对提高村庄河流治理水平有显著促进作用;③决策参与、管护参与、监督参与对提升村庄河流治理水平的净效应分别为19.8%、23.7%、31.4%,说明以监督方式参与水环境治理对河长制治理水平的促进作用最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重视公众参与力量、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构建河流长效治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突破已有研究中主要关注某一农地质量保护技术的推广,而对社会支持对农户农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侧重探讨单一维度的不足,将社会支持划分为工具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3类,关注不同类型社会支持对农户农地质量持续保护行为的影响差异,以及包含坚韧性、自强性、乐观性3个维度的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基于中国秦巴山区697份茶农调研问卷数据,运用多元概率比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促进农户持续采取农地质量保护行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工具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均可促进农户对农药废弃物持续回收、地表持续覆盖和有机肥持续施用行为;(2)心理韧性的3个维度在社会支持与农药废弃物持续回收行为和社会支持与地表持续覆盖行为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而心理韧性在有机肥持续施用模型中呈现遮掩效应;(3)外部风险在坚韧性、乐观性促进农户农药废弃物持续回收行为以及坚韧性促进农户地表持续覆盖行为中具有强化作用;(4)农业收入占比、农地面积促进了农户农药废弃物持续回收行为,性别、受教育程度促进了农户地表持续覆盖行为,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促进了农户有机肥持续施用行为。据此,建议政府建立相关社会支持体系,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基于保护感知视角的保护区农户保护态度与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奔  申津羽  丁慧敏  温亚利 《资源科学》2016,38(11):2137-2146
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其保护态度和生态保护行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至关重要,同时也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中国7省40个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调研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从农户保护感知视角出发,检验其对保护态度和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同时验证保护工作感知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成本感知对保护态度有负向显著影响,对生态保护行为无显著影响;保护工作感知和收益感知对保护态度和生态保护行为均有正向显著影响。保护成本感知对工作感知产生负向影响但不显著;而保护收益感知对工作感知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反映出其不仅能直接正向影响保护态度和生态保护行为,还能通过保护工作感知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印证了工作感知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贾亚娟  赵敏娟 《资源科学》2020,42(12):2370-2381
农户是生活垃圾分类的源头主体,其分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成效,关系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基于农户分类行为的微观数据,本文结合“个体层面”与“集体层面”因素,分析生活垃圾污染感知、社会资本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水平的影响机理,并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陕西农村1374份农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个体层面”的生活垃圾污染感知对农户分类水平具有明显提升作用,农户对生活垃圾在生态环境、社区环境以及身心健康方面产生的污染及影响感知越强,其生活垃圾分类水平越高;②“集体层面”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制度信任、社会参与及社会规范显著提升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水平,但人际信任对其分类水平并无显著影响,说明社会交往频率较高、制度信任度较高、积极参与农村垃圾治理公共事宜以及认为村庄垃圾治理较好的农户,其分类水平较高;③女性的生活垃圾分类水平相较于男性更高一些,低收入家庭相对于高收入家庭的分类水平更高。因此,要实现生活垃圾可持续分类治理,全面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不仅要强化农户污染感知,而且需要构建良好的社区环境,通过网络沟通以及信息共享加强农户交往频率、提高农户的制度信任度以及公共事务参与度、强化社区约束机制,提升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水平。  相似文献   

10.
自愿性原则是当前宅基地退出制度的重要实施基础,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对于实现耕地保护目标、推动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483个实地调查样本为例,通过考察农户分化与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关系,以及宅基地价值认知、代际差异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探究农户分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农户分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路径包括直接正向影响和通过宅基地价值认知产生的间接正向影响,直接效应占总效应48.54%,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1.46%;②代际差异对宅基地价值认知在农户分化与宅基地退出意愿间所扮演的中介作用起到了调节效应,新生代农户受到的宅基地价值认知中介作用更加强烈和显著,而老一代农户的宅基地价值认知中介作用被削弱并趋于不明显。因此,提升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应从提升农户非农就业水平与引导农户形成合理的宅基地价值认知两个方面着手,并对不同代际农户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推进宅基地有偿退出。  相似文献   

11.
张慧珍  侯现慧  靳亚亚 《资源科学》2023,(11):2196-2209
【目的】休耕政策是中国改善耕地质量、解决耕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探查其在农户耕地质量保护层面的影响对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方法】基于西北生态严重退化休耕政策试点区514份微观调查数据,首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评价休耕政策给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带来的影响,其次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分析耕地质量保护认知的中介效应以及休耕政策认知的调节效应。【结果】(1)休耕政策促进了农户施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以及回收地膜等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对回收地膜的影响最大,而对施用商品有机肥影响最小。(2)休耕政策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存在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其中,直接和间接路径的影响分别为86.84%和13.16%,这表明休耕政策通过改善耕地质量和缓解经济约束对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直接影响占主导地位。(3)休耕政策认知的调节作用呈现出异质性。当农户的休耕政策认知处于低水平时(均值减去一个标准差),其促进休耕政策影响耕地质量保护认知的作用并不显著;相反,随着农户的休耕政策认知的不断提升,其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结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以成都和苏州两个地区为实证,调查7个乡镇35个村的644户乡村家庭,采用典型相关模型分析生计禀赋对农户参与补偿政策成效的影响。研究表明:(1)成都受访农户的自然资本及物质资本有相对优势、生计资产高于苏州农户,但苏州农户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均较成都农户有优势。成都及苏州农户家庭的综合禀赋均与政策成效感知评价呈负相关关系,且苏州农户在政策满意度及政策激励其参与农田管护及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感知评价均高于成都农户;(2)从生计禀赋综合评价值看,非农经营户(0.3084)兼业经营户(0.3013)农业经营户(0.3008),农业经营户的自然资本丰裕,非农经营户的金融资本较丰富。在补偿政策成效的评价值上,兼业经营户(0.1506)非农经营户(0.1364)农业经营户(0.1321),且自然资本丰裕度正向提升非农及兼业农户的补偿政策满意度,人力资本负向影响农业经营户的农田管护激励性;(3)苏州农户感知政策效应的关键生计指标依次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则依次影响成都农户的政策满意度及农业生产积极性。建议根据农户家庭的资源禀赋情况采取适宜措施,促进农田保护补偿政策效率改进及提升。  相似文献   

13.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从知识共创视角,探索多主体参与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实践发展和理论演进的必然结果。将多主体参与、知识共创分别划分为参与主体数、参与总人数,以及嵌入型知识共创、联盟型知识共创的具体维度,从而基于维度层面,构建出多主体参与通过知识共创的单一中介效应和连续中介效应影响产品创新绩效的复合中介机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调查对象的实证结果显示,参与主体数、参与总人数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嵌入型知识共创、联盟型知识共创在多主体参与影响产品创新绩效关系中的单一中介效应、连续中介效应均显著。  相似文献   

14.
领导成员交换组织层面前因变量及存在的调节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对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组织层面前因变量引入,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领导成员交换组织层面前因变量及存在的调节效应.重点分析了组织公平感与组织支持感知对领导成员交换的影响及团队氛围在领导成员交换前因变量路径上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分配公平感、程序公平感、互动公平感和组织支持感知都对领导成员交换存在显著正影响;团队氛围的四个维度分别不同程度在组织支持感知、分配公平感、程序公平感与领导成员交换之间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梳理国内外关于组织支持氛围作用机制的文献.首先从个体感知和团体成员共同感知的主体视角明确组织支持氛围的概念和结构维度,然后综述领导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等组织支持氛围的前因变量,同时通过主效应模型、缓冲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组织支持氛围的结果变量以及组织支持氛围的调节效应,最后总结组织支持氛围作用机制,并提出组织支持氛围的被中介的调节效应和被调节的中介效应、结合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创新将是组织支持氛围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谢晋  蔡银莺 《资源科学》2016,38(11):2082-2094
以成都和苏州两个地区为实证,调查7个乡镇35个村的644户乡村家庭,采用典型相关模型分析生计禀赋对农户参与补偿政策成效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成都受访农户的自然资本及物质资本有相对优势、生计资产高于苏州农户,但苏州农户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均较成都农户有优势。成都及苏州农户家庭的综合禀赋均与政策成效感知评价呈负相关关系,且苏州农户在政策满意度及政策激励其参与农田管护及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感知评价均高于成都农户;②从生计禀赋综合评价值看,非农经营户(0.3084)>兼业经营户(0.3013)>农业经营户(0.3008),农业经营户的自然资本丰裕,非农经营户的金融资本较丰富。在补偿政策成效的评价值上,兼业经营户(0.1506)>非农经营户(0.1364)>农业经营户(0.1321),且自然资本丰裕度正向提升非农及兼业农户的补偿政策满意度,人力资本负向影响农业经营户的农田管护激励性;③苏州农户感知政策效应的关键生计指标依次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则依次影响成都农户的政策满意度及农业生产积极性。建议根据农户家庭的资源禀赋情况采取适宜措施,促进农田保护补偿政策效率改进及提升。  相似文献   

17.
郭凤茹  任金政 《资源科学》2023,(11):2183-2195
【目的】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是促进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厘清完全成本保险对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影响,对推进耕地质量稳步提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方法】基于2022年冀、鲁、豫、皖四省1719份农户调查数据,使用双栏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完全成本保险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影响。【结果】(1)参与完全成本保险可以显著促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意愿和投资程度,保障水平具有更大的提升效果。(2)完全成本保险可以通过提高农户预期收入、增加农户信贷获取从而促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3)完全成本保险对处于不同分位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影响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对投资水平处于70分位点农户的影响系数最大。相较于小农户,保障水平对规模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作用更强;与兼业户相比,对纯农户的影响更大;与风险规避型农户相比,对风险偏好型农户的效果更明显。【结论】应继续推广完全成本保险,充分发挥完全成本保险“保护伞”的作用,激发农户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8.
忻皓  谢慧芹  阮俊华 《学会》2023,(3):46-51
科技社团是社会治理与创新的重要协同力量,在促进基层治理创新、推动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结合浙江省科技社团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案例,该文梳理出科技社团参与基层治理的角色功能、融合内容和优势特征,并进一步分析科技社团参与基层治理实践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提出做好供需梳理对接、发挥基层科协的“双向互嵌”作用、加强社团联合联动、提升社团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43个团队的样本数据,用层次回归分析和多重中介效应检验方法,研究在以学术带头人制为管理模式的科研团队中,变革型领导和团队创新氛围(TCI)四个维度在变革型领导和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对团队创造力和TCI四个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导向和任务导向显著正向影响团队创造力,以及中介与变革型领导和团队创造力的关系;团队目标和参与安全对团队创造力的作用不显著,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周惠  赵微  彭开丽  甘臣林 《资源科学》2018,40(6):1150-1162
农地整理的后期管护对于延长农地整理建成设施的生命周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地整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公平与效率视角出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地整理后期管护制度绩效与制度公平、制度效率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探析,试图为管护制度的完善和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制度公平与制度效率分别在1%、5%的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作用于制度绩效,制度公平与制度效率的相关系数为0.81,本文的3个假说均得到验证;②管护主体选择方式、管护人员充足程度、村民社交改善程度分别对制度绩效、制度公平、制度效率总效应最大,效应值分别为0.83、0.68、0.82;③模型运行结果具有稳健性,在“搭便车”行为的作用下,制度公平对制度绩效的影响更加显著。最后,建议推进管护主体选择方式多元化,推动项目区管护人员数量与素质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农民管护参与平台和机制建设,促进项目区农民相互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