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既要“寻找回家的路”,必先有迷失回家之路的现象.笔者曾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5期发表《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建设性批判》一文,披露了这种现象.不少语文阅读题虽然是考语文,实际上是在考查历史、政治、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以及物理、生物、地理……是在“种别人的地,肥别人的田”.今年高考情况又如何呢?综观2011年全国17份高考试卷中的阅读题,多数试题能够追寻学科本位,凸显语文个性;但仍有一些考题还在——考查文本内容,继续“种别人的地,肥别人的田”  相似文献   

2.
探究教学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广泛流行,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探究的范畴不明确许多语文教师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误解成为“任意的延伸和拓展”,让大量非语文的内容涌进课堂,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地理课,出现了“荒了自己的地,抢种别人的田”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要做的到底是什么?是解释为什么“蝌蚪吃蝌蚪”吗?那是科学课的事情。是讨论“优胜劣汰”吗?那是社会学家研究的问题。怪不得别人要说语文教师整天在“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假如我遇到这个问题,我会分三步走,一步比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一、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正确首先,教师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语文课教“语文”这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有些语文课,教师让学生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孩子们很投入,他们分角色、排练、评奖;有时教师让学生把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有许多误区,出现"乱象"与"怪论":生搬硬套的"本本先生"、歪曲文意的"信天游"、失衡的"翅膀"、脱离文本的"无效生成""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无病呻吟的"伪对话"、隔靴搔痒的"浅阅读"。  相似文献   

6.
正风靡一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多地承载着并不属于语文本体类的范畴内容,使得语文阅读课堂没有了丝毫的空隙。教师在课堂中成为东张罗西忙碌的"大管家",而学生则成为左赶右追的"野鸭子"。一时间,为语文减肥的呼吁不绝于耳,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语文课堂不应该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更不能肥了别人的园,荒了自己的田。于此,简约教学盛行,将语文阅读定位于  相似文献   

7.
洪正娟 《学周刊C版》2015,(10):126-127
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层出不穷,新的理念、观点、教法令人眼花缭乱。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发觉不少语文老师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真正的内涵,语文课"串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使语文课丧失了自身应有的魅力。语文课的"语文味"缺失了。语文课的最大悲哀莫过于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种任意的、无中生有式的创造性阅读,比如,用保护自然动物的需要批判施耐庵的《武松打虎》,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蒲松龄的《画皮》;用儒家的入世观念批判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道家的出世观念批判杜甫的《三吏》、《三别》等。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人们往往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去批判别人的“无知”。经过学习,人们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先内化成了一种经验,然后再以此为标准去衡量别人的得失。这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无谓的求疵,无疑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校园,进入学生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也暴露出了我们在推行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课堂上教师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曾经听到一位名师执教《月光曲》一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师播放《月光曲》光盘,学生听音乐读课文。  相似文献   

10.
近来,不少人问我:当下的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我的回答是:当下的语文课堂教读不能够守本务实.常常种别人的园子荒自己的地,就是那些貌似“守本”的课,也大多不够“实在”。对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关键词入手,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老王》的教读为例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1.
许多人批评当下的语文课,"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语文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可谓一语中的。语文教师每看到一篇课文,往往都会不由自主地沉浸于文中的内容,甚至以文章所写的内容为话题,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教学。课堂也丰富热闹,有图像、有声音、有文字、有拓展,风风光光。  相似文献   

12.
杨滇 《语文知识》2014,(12):29-30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重复劳动、低能无效是个普遍的现实,“听不听语文课,成绩差不多”成为共识,很多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也是一脸茫然。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其中重要一个,就教学方面而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认识模糊。模糊的认识造成的难堪局面就是:语文教学“乱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相似文献   

13.
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大特点,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但这种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学语文,而不是借助语文学习其它课程,有的老师在解读课程标准的时候,出现了偏差,在教学中舍本求末,一味的拓展一些与文本关联不大的内容,或者借助标准中的"跨学科学习"理念,在语文课堂中借助文本中出现的其它课程的信息,大讲其它课程,致使语文教学没有走在语文的路上,荒了自己的田,肥了别人的地。  相似文献   

14.
读过吉春亚老师的几本专著和她发表在各大刊物上的众多文章,如《新理念与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切莫肥人田荒己园》《“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等,还听过吉春亚老师的许多课,无论是阅读课《小镇的早晨》,还是活动课《趣识对联》,无论是作文课《姓名蕴涵诗意中》,还是口语交际课《小荷文学社成立大会》……都向人们努力地展示着她鲜明且辩证统一“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理念。一、语文学科的特性是言语对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吉老师对叶老先生的“语文”概念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她认为,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  相似文献   

15.
胡立根老师的文章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为什么要有语文教师”的问题。这个问题与“为什么要有语文课”一起,构成所谓“语文科立科合法性辩护”。“为什么要有语文教师”“为什么要有语文课”的问题,应该分两个层次来看:一是语文科本身的特殊性,二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本身做得怎么样。语文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很容易做“无用功”,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语文教师,也没有做好,做的事大都属于“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不该教的教了无数,该教的又没有教”这一类情形。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幸福来自于一颗平常心。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是平常人,要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地看待自己,平常地看待我们的工作,过平平常常的日子,做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这些平平常常的事。千万不要去作不切实际的攀比,比坏了心态,失去了平静,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工作也受到影响。保持一颗平常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曾组织过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讨论——“学科间的大门被推倒以后”,刊发了语文特级教师宋运来撰写的《去种一次别人的田——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反串数学课》。今天,请大家围绕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学科观,也可以谈谈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等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评课的关注点落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注学科特点 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味,不能“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评课首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否为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服务。  相似文献   

19.
潜下心来,倾听语文课堂的声音,我们会发现在很多公开课上教学过程只是热闹地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的本性,而这恰恰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很明显这是不科学的。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的创生。  相似文献   

20.
多数地、市(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对于量大、简单的(如集贸市场的衡器等)强检工作不愿意做,嫌费时、费工收费低,而对大企业的非强检工作却情有独钟,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致使技术人员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管理缺乏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