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具有升学和就业双重功能的美国社区学院,其独特的"2+2"衔接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后既可就业又可以升入对口大学继续深造,这个模式成功实现了副学士和学士教育的衔接,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比较独特的转学机制。本文讲述了如何在我国现行"专升本"政策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机制,完善我国的学位制度,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专升本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中“自考助学班”的存在反映了高职专科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而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专科与本科之间仍没有架起一座便利的桥梁,以满足专科生追求高学历的需求;美国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将美国的专科层次教育与本科、硕士、博士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使职业教育从“终结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以及对“自考助学班”的反思,并借鉴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在我国高职院中设立“转学教育班”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美国社区学院职能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职能美国社区学院的快速发展,与它那独特的职能有关。社区学院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转学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三大职能。1.转学教育职能美国社区学院的前身———初级学院是伴随着美国传统的英国式4年制大学向德国式的研究型新大学转变的改革运动而产生的。初级学院创办者的最初目的在于解决中学与大学的衔接,以便集中精力办好研究型新大学。因此,它的使命在于为继续学习高校一、二年级课程的中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而为大学高年级输送更多优秀学生。总之,早期创办的初级学院的主要职能是“转学”,当…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大学生专升本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这种被动性的学历提升使得我国专升本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加明显。通过对美国社区学院的研究发现,其转学教育机制以学分制的全面实行为前提,以普通教育课程及其编码系统为基础,以学制衔接协议为桥梁,以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为保障,很好地解决了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美国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机制对于解决我国专升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观点     
美国会议员建议政府介入 社区学院学生转学问题 美国部分国会议员最近建议政府介入社区学院学 生转学问题并尽快制定相关政策。 在美国,部分学生为节省学费,先到社区学院学习,修 完两年课程之后,再转到四年制大学就读。但在转学时却 往往因为学分不被承认而无法顺利转学,或是必须重新选 修相关课程。这一现实问题让学生、老师和家长伤透脑筋。  相似文献   

6.
美国社区学院在普及高等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学院作为学前教师职业培养的主要机构之一,包含特定岗位学前教育工作者、应用类副学士学位学前教师、转学类副学士学位学前教师三种主要的职前培养类型。此外还有学士学位、学士后/选择性教师证书制与专业发展等其他职前培养类型。现阶段,社区学院在学前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接受教育不稳定、课程设置存在差异、转学困难等挑战。基于此,美国各州开始重视提升社区学院应用型副学士学位课程的质量,如增加授课的灵活性、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丰富课程设置形式;并增加社区学院转学类副学士学位课程的设置,如使用“递进式”证书体系、加强转学制度的清晰度、采用“先前学习学分”制度等。我国在学前教师职前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优化学前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推动中等师范学校转型发展和完善现有专升本制度等手段。  相似文献   

7.
"转学教育"是美国社区学院最重要的办学职能.本文回顾了转学教育在社区学院百年发展史上的兴衰历程,包括三个阶段:转学教育的兴盛、转学教育的衰落与转学教育的回升,并分析了每个阶段转学教育发展状况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美国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竞争机制下积极地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兴衰起伏,凸显了美国社区学院的市场需求导向,折射出美国的多元文化;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普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专升本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通过“专升本”和“专本套读”两种方式与本科学校合作进行专本衔接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专科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专业课程体系有差异、学分不能互认,专本套读的学生重学历文凭而轻课程学习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合作双方共同致力于专本衔接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采取双方联合构建课程体系、联合建设共享课程资源、联合建立学分互认等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更加突出了专本衔接的融合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9.
美国社区学院与大学学制衔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高等教育结构是由大学、学院和社区学院三级构成的。其中,社区学院与四年制本科大学(学院)一样,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学院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并确立了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因为其一直坚持为学生提供普通高等教育水平的大学转学教育和坚持为社区提供高等职业  相似文献   

10.
转学教育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基本职能,它与其它四年制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机制为学生在校与校间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文章在分析美国社区学院背景及其与其它高教机构间关系的基础上,具体阐释了北卡罗来纳州"全面学制衔接协议"的形成、运作规则及特点,以期为我国新时期的专本衔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地域精神与高校校园精神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在构建和谐新浙江的进程中,浙江精神是培育浙江高校校园精神的总前提;培育浙江高校校园精神是传承和弘扬浙江精神的重要途径;弘扬浙江精神与培育大学精神以及两者的统一对浙江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体现新时代浙江人内在精神的浙江精神或浙江人精神,与深远悠久的浙东学术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是浙东学术文化的价值取向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浙江精神中,“讲求实效”是价值的直接目标;“勇于创新”是价值的实现手段;“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价值的精神实质,是实现价值的动力源。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性意识形态的比较,分析了浙东学术文化价值取向,并论证了浙东学术文化与浙江精神的契合点,指出:“先行者继续先行”应以浙江精神为动力,浙江精神须以浙东学术来涵养。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新的精神动力,推进浙江经济、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施群 《教育教学论坛》2019,(21):142-144
本科艺术类院校实施日用陶瓷工艺教学,既符合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指导思想,又体现了传统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进一步发扬传统龙泉青瓷艺术文化。通过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改革及课程考核办法,健全我校陶瓷艺术设计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高校仍以知识传授和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要模式组织教学,本文以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类专业《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为例,提出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于该课程的教学,较好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得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浙商崛起于近代,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近代浙商占据区位优势。经世致用的浙江文化,是近代浙商崛起的文化背景。西方的冲击,为近代浙商的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6.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治理污染的科学,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是环境化学、材料科学等多个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由于开设历史短、主要参考国外教材等情况,教学过程重课本、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从面向地方发展、增加案例分析、引入学科前沿、开展自主设计、培养绿色意识以及结合工程认证等多个方面对《绿色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具体措施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传教士是推动茶文化东风西渐的主力军,他们积极探索和理解中国茶文化,身体力行为其正名,他们将饮茶习俗传播开来,不断对茶叶贸易进行演进,极力拓展"地球茶村"的构建,最终使得茶文化被广为认知和接受。在这个过程中,茶文化成为协调各支力量的黏合剂,展示了自身追求天下和谐的宗旨,最终引发世界性构建,走进千国万郡。传教士是中西茶文化关联和交集的中介和载体,为我们提供了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研究视野,这也是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榜样。  相似文献   

18.
浙江高等职业教育与浙江当地经济发展现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高职教育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与人才需求相契合。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高职教育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专业结构,以在浙江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这也是浙江高职教育不断成熟与进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嘉善地处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区域内有浜溇214条。嘉善浜溇形成和功能体现了嘉善人民以人文本、人水和谐的人文精神,在嘉善历史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星罗密布的浜溇为嘉善人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优裕的生产环境"的同时,也展现着嘉善历史变迁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人才是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关键。缺乏中高端人才,已成为制约浙江服务外包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浙江服务外包发展持续快速增长,但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远远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保障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专业机构四方联动,打造浙江服务外包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