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殖民语境中"他者"的双重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他者"是后殖民批评理论话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的哲学渊源主要是黑格尔和萨特的理论."他者"的文化身份其实是一个双重的建构过程,一方面有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像中国这样的非西方文化他者的自身参与.因此,强调一种平等的对话态度,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文化视角逐渐被引入到了对美国外交史的学术研究之中。王晓德教授的专著《文化的他者:欧洲反美主义的历史考察》关注欧洲对"美国化"的不认同,从文化冲突的视域研究了殖民地时期以来欧洲反美主义的变迁及影响,并着重对其间欧洲文化精英阶层所建构的美国文化"他者"形象进行了揭示和剖析。作为美国外交史领域的经典之作,该书代表了当前国内学术界反美主义研究的最高水准,对于理解和应对美国软实力外交等现实问题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叶之前的中国与欧洲各自有其"文明"概念及其反映的观念.中文"文明"与西文"civlisation"在相遇之前是近义词,都是对自身行为及社会发展水平的一种认知与文化认同,表示各自文化价值所推崇的良好道德行为及以此为基础具有教化的社会;它与"野蛮"相对应,因而带有自我中心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色彩.但是,中国"文明"强调柔顺守正与文治教化,具有人际和谐与天人和谐的价值取向,主张对"他者"怀柔.欧洲人则在对外扩张中通过标榜"文明"而不断强化自我认同,贬低"他者",其文化与种族优越感成为殖民扩张的文化力,这种"文明"观念到19世纪中叶之后成为欧洲称霸世界的一种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对于身处欧洲的非西方族群而言,传统的“他者”身份是西方话语霸权的产物。他们不得不被动接受。并任由这种模式化、僵硬的文化身份束缚自我的发展。但以赵淑侠为代表的欧洲华人主动解构旧有的“他者”身份。不断把日益变化的族群意识充实到新的“他者”身份之中,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自我的文化身份。赵淑侠的小说正是这一过程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张琦 《华章》2009,(10)
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的深入,"文化他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探讨翻译中"文化他者"概念入手,探讨翻译实践中"文化他者"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心态来评价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中国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倾向于把中国想象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套用萨义德那句"东方不是东方"的名言,英国文学里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同样可看作是"中国不是中国".  相似文献   

7.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尚古的文化现象和思潮来质疑现代文明的现状,要求返璞归真。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独特视角来排拒城市文明的侵扰,把湘西文化作为审视现代都市理性文化的反观之镜。他在文字世界中构筑了一个"中国梦",其书写行为正暗合了西方社会重新寻找文化"他者"、把"他者"文化作为反观之镜来实现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两者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
文化批评对既定传统和所谓权威进行重新审视,对经典进行批判式的重读,并致力于通过解析既有的文化体系和支配关系,为被主流文化"边缘化"了的"他者"争取文化地位。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其戏剧创作中,将自身作为性别和种族双重概念下的"他者"在异质文化中所遭受到的排斥与压抑展现出来,在深刻的自我反思与坚强的反抗中积极探索自身的"身份认同"策略。  相似文献   

9.
自我的认知与他者的建构是形塑主体性形成过程中的两股重要力量。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重新认识中国的比较教育不能陷于对自身特殊性的探寻,而是要通过关于他者的知识形成重新创作自身的知识,并且谋求如何在这场全球化的文化博弈中使自己的文化处于最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过程可以说是文化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以"他者"视角重新审视自我文化,打破原有文化思维模式,对自我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解构",同时逐渐消除排斥性认同,吸纳他文化中的新文化元素,对自我文化做系统性文化调整,以实现自我文化的"重构"。这是跨文化移情的过程,也是文化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乔纳森·斯威夫特是爱尔兰历史上的文化伟人.在文化选择上,他主张古典主义文化,希望以古典的文学主张来改造国民.由于他的文化主张在文化转型时期的重要性.他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爱尔兰的爱国者"、一位国民性改造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中,通过对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研究,指出其实质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典型演变为"他者"的文化形态由此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3.
"他者"理论是后殖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运用"他者"理论对《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斯坦利和布兰奇进行分析,分别从性别上、社会地位和文化上等方面分析布兰奇"他者"地位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凯泽林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最知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和感性哲学主张,得到一战后发生信仰困扰的普罗大众,以及迫切寻求解决战后文化危机方法的知识精英的肯定。他出身于俄国贵族家庭,思想却广泛受到俄罗斯(斯拉夫)、德国(日耳曼)、法国(罗曼)乃至中国的文化影响,这得益于凯泽林青年时代在欧洲内部进行的地理旅行和他对异质文化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他的哲学志向的确立以及感性哲学观的初建与他的异文化漫游密不可分。本文以叶隽教授的侨易学理论为工具,对凯泽林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以及欧洲旅行路线作出梳理,从而对青年凯泽林的思想变化过程形成完整的链条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侨易路线"的概念来解释侨易主体的侨易过程的连续性,延伸了"侨易现象"的内涵;并进一步补充以"侨易线路"的子概念,针对侨易主体的理论化作出阐释。本文还从侨易主体的相异性角度提出了解读多重侨易过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出生在美国后旅居欧洲的詹姆斯对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有着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成为他一生小说创作的主题。在他后期小说中代表美国本土文化的"纯真"不再是善良与美德的标志,而是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比如幻想与自我封闭,其消极作用比较明显。"纯真"在促使美国人开始欧洲文化之旅的同时,也限制了他们接受欧洲文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反击欧洲对非洲的定型化描写,阿契贝在创作中,始终坚持内部书写者的叙述位置。在他看来,非洲的故事必须由非洲人自己来讲述,非洲的文化和历史经验必须在自己的意义系统里来呈现。他所处的文化十字路口又赋予他一种独特的观察位置和理性审视视野。在《瓦解》中,阿契贝既作为内部人在描述着"我们的"传统,又作为与伊博传统文化有一定距离的观察者,对非洲传统文化命运的变迁进行着理性的思考。在建构现代非洲文学主体性方面,阿契贝的思考和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受到欧洲,特别是英国"东方叙事"的影响,美国文坛自19世纪初也开始出现类似体裁和风格的纯文学创作。19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开始逐步摆脱欧洲传统束缚,彰显自身创作个性。如擅长运用超自然因素渲染气氛的作家霍桑,在《红字》、《福谷传奇》及《玉石雕像》等作品中,就曾使用"东方公主""东方特征"等字眼来表现多情善良的女主人公们所具有的神秘性感之美。虽然霍桑所指涉的东方从地理概念上讲意义并不很清晰,但从他留下来的写作札记中,我们可以推测霍桑对东方(中国)并不十分陌生。因而,想象中的东方(中国)成为霍桑作品"他者"形象的理据。  相似文献   

18.
《文山学院学报》2016,(5):73-75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作品《一个小时的故事》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马拉德夫人这一他者女性形象为了真正摆脱和超越自身内在性的束缚,最终以死亡来实现女性的自由。小说中马拉德夫人这位伟大的女性一步步实现女性"内在性"的超越,摆脱"他者"和"他性"状态,使女性主体意识得以树立,最终用死亡来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主体,这一点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给当代女性在实现自身内在性的超越和他者、他性状态的摆脱方面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万颢 《考试周刊》2014,(49):22-23
《中国之欧洲》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中艾田蒲阐明了欧洲通过耶稣会传教士的精神了解到的中国文化,并通过自身对多方面各种材料的搜集与分析论证了欧洲自古罗马帝国到布莱尼茨阶段得益于中国文化的一切;下卷中艾田蒲通过对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两位启蒙思想家的详尽研究,全面分析了"中国孤儿"这一主题在欧洲几个国家的演变,陈述了欧洲对中国由仰慕到排斥的转变过程。本文以两卷本《中国之欧洲》为基础,通过论述该书体现艾田蒲在比较文化这一领域的理念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以另类日本人——战争遗孤返回日本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告别丰岛园》通过在日华侨女性的另类眼光与真实叙述,对国家的"他者"、文化的"他者"、他者(男人)的"他者"进行探讨,将一个社会学命题转换成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文本,从而获得历史纵深与现实意义。文化的"他者"创造出"他者"的文化,这是一种多元的新型文化,为中华文化及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界与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