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甄嘉琦 《新闻知识》2023,(6):80-86+96
社交媒体中的成年人对童趣化符号的追捧热情极高,成年人消费童趣化符号已不再稀奇。成人儿童化现象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其产生与社会心理、媒介发展等因素息息相关。本文从成年人在社交媒体上消费童趣化符号这一现象入手,运用深度访谈法,试图探究成年人为何消费童趣化符号,成年人倾向于消费何种童趣化符号,成年人如何认识、看待童趣化符号。研究发现,成年人对童趣化符号虽存在浅层消费的现象,但也看重其情感价值与意义,同时将其化作个人在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的有利“道具”,在媒介与社交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下,制造了多个“顶流”童趣化符号。  相似文献   

2.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及其造成的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易造成社交媒体倦怠。依据媒体同步性理论和个人-环境匹配理论构建理论模型,研究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媒体同步性特征和疫情风险认知影响社交媒体倦怠的机理。研究发现,2020年3月底,个体社交媒体倦怠水平处于中低程度;媒体同步性特征中的并行特征显著负向预测、符号集和可重复处理性特征显著正向预测社交媒体倦怠;疫情严重性感知在符号集、可编排性与社交媒体倦怠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上述结果为完善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应急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曹思宁 《视听》2016,(7):158-159
具有拍照和修图功能的社交媒体的出现无疑创造了新的媒介环境。"吃饭前拍照"已经成为众多食客尤其是青年一代人最新养成且不易改变的习惯,"晒美食"已经成为"晒文化"这种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本应作为视觉和味觉享受的饮食行为在给社交媒体用户带来个人满足和自我认同的同时,也在"异化"着人们的生活。本文从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的角度,分析"饭前拍照"行为给社交媒体用户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其行为中包含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4.
孙黎 《东南传播》2016,(3):32-34
社交媒介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亟待认识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不同于新媒介依赖的既有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运用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福勒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试图还原"媒介——受众——社会"的媒介依赖研究的基本框架,深度植根社会文化这个领域,结合青年受众群体与个人的特点,关注社交媒介技术和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分析青年受众社交媒介依赖的变化以及社交媒介依赖存在的原因,并为青年受众在社交媒介依赖中的异化问题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社交网络、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分享音乐链接,网络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音乐欣赏行为变得具有轨迹化和可见性等特征,并且成为了个人自我展示的新风尚。这意味着移动社交时代音乐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交流与分享的方式,扩大了用户在朋友圈中进行音乐分享的空间。目前学界对音乐分享的研究不多,大部分属于报纸、杂志的专题报道,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笔者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从音乐身份构建、音乐符号交流和音乐作为抵抗三个方面来研究作为微信主力军的青年人在朋友圈的音乐分享行为,分析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6.
骆语诗 《东南传播》2020,(8):122-125
社会性别建构主义认为对于社会性别的认知是建构的、来源于人际互动。研究通过对广州地区青年男性的问卷调查,考察社交媒体、青年男性护肤行为与社会性别建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护肤内容的接触频率、形式、立场、呈现性别、传播者的身份和特质都与青年男性的护肤行为及其社会性别建构有关。这种社会性别的解构与重构是在性别平等意识、个体意识、消费主义共同作用下在社交媒体的"拟态环境"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青年在社交媒体使用中积聚到更为多元丰富、开放兼容的社会资本,实现了他们与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互动融合。这为青年在虚拟空间自我认同的产生、建构与交融创造出广阔平台。青年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线上自我展示程度越高,其所获取的社会资本就会不断扩充,而仪式化、个体化的社交媒体使用,则会加快青年自我认同的资本积累,提升与之相应的资本权威。  相似文献   

8.
刘海明  冉玲琳 《今传媒》2020,28(1):12-15
在当下的社交媒体中,随着热点事件的舆论发酵,社会情绪已经成为可以传播的信息之一。群体互动产生群体符号,共同关注引发情感连带。本文通过解析表情包斗图的案例,来研究社交媒体中情绪传播的群体心态的根源。通过对各类表情包斗图的社交互动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表情包斗图已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中一种新的群体互动仪式。仪式与符号共生,群体心态也随之悄然变迁,用表情包“斗图”还可以实现社会情绪的群体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社交媒体表情符号经历了34年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简单的字符组合变为静态的表情图标,再演变成动态图像完形,符号形态的发展与改变只是表象,更多的是其内涵和功能的深化与拓展,表情符号不再只是情绪情感的载体和传播信息的工具,在当下"视觉文化"和"读图时代"的社会环境中,它成为一种传播文化的渠道。本文运用罗兰·巴尔特符号学理论对社交媒体表情符号进行解析,分析潜藏于图像完形下的文化传播机制的运作方式,探寻具有代表性的表情符号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制造社会幻象、构建现代神话,为我国文化输出提出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交媒体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受众的地位与价值,对IP的生产与传播机制产生了重大冲击,推动了动漫价值链的创新.社交媒体为个人参与动漫IP的建构提供了极大的自由与空间,释放了受众群体中的情绪、情感等潜力.一方面使得IP的内涵浅表化,情感、情绪与欲望成为重要的中介因素;另一方面又向群体价值观层面深入,成为群体接受的文化符号,IP价值内涵的改变促进了IP价值变现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蒲信竹 《东南传播》2021,(1):113-117
为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上行社会比较和自我表露,构建了社交媒体使用影响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序列中介模型,并对7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社交媒体使用强度、大学生消费文化、上行社会比较及自我表露之间相关显著;2.社交媒体使用正向预测大学生消费文化,上行社会比较和自我表...  相似文献   

12.
微博不仅仅是一种自传播时代的社交媒介平台,也是一种重要的多维信息符号。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的发展,有着深层次的文化、政治、社会分化以及媒体转型等原因。微博的新特性形成了社会传播领域的特有符号。本文将以传播学的视角,从媒介话语、文化和政治三个维度,对微博的符号性及其象征意义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3.
JK制服文化,作为ACG亚文化在中国发展出的重要分支之一,经过中国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与融合,展现出了有别于日本高中制服文化的新型文化符号,并且伴随着消费主义的发展,这种亚文化群体在中国青少年人群中迅速传播开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采用对比研究法分别分析了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和抖音这三个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对JK制服文化的传播与营销,力求通过质化研究探寻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与营销中JK制服文化的引进和发展之路,研究消费主义文化对其通俗化的影响,最终反思这一亚文化潮流趋势下亟待解决的青少年身体及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NVivo软件对30家国外传统新闻机构的社交媒体规范文本进行了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国外传统新闻机构通过严格控制新闻工作者在各种场合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将社交媒体限制在传统新闻伦理和新闻生产方式之内,试图以此维持自己在新闻活动中的中心和正统地位。这与社交媒体开放性与参与性的特点存在矛盾,将有可能导致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陷于困境。本文还分析了国外新闻机构对社交媒体进行控制的原因,以及为应对社交媒体而改变新闻生产社会控制方式产生的弊端,并给出了分析结果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及研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取皮尔斯(C.S.Peirce)的"符号三分法"对社交网络中的符号构成进行分析,发现社交媒体中普遍存在皮尔斯意义上的指示、像似与规约3种符号类型,并且各种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指示符号确立网络空间中的身份秩序,并且规训网络意义生产方式;像似符号使得人际交流得以直观再现,从而促进社交网络空间情感表达;规约符号则使得网络表意准确有效,有效地培育网络亚文化的生成。特别是,三种符号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社交媒体在结构、文化、意义等多个维度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6.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变化长期保持着与人们社会关系和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随着社交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嵌入,朋友圈点赞成为网络化社会情境中人际互动的重要方式。点赞作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技巧成为了线上社会关系连接的重要传播节点,也改变了现实条件下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社会交往的模式,在人际互动的实践中消弭了现实生活中环境、时空和文化的隔阂,诉诸于媒介符号,形式化了真实世界里不规则的社会交往形态,是社交行为异质化的体现,带来了媒介环境下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异化。本文总结了朋友圈点赞导致社会交往异化的社会心理动因、异化表征和具体表现及影响,认为看似自由浅易的社交符号却在朋友圈的交往实践中被赋予多维丰富的内涵,演绎出复杂深邃的互动关系,致使人际互动的完成和社会关系的维系也在新的沟通共识下发生异化与突变。  相似文献   

17.
视听影像开始超越长期以来提高清晰度为主的发展方向,使社交性成为其融合创新的主导特征。依托智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短视频,在与社交媒体的互动重构中形成具有社交性的影像形态。社交视频具有以社交媒体为平台、多次传播、用户生产等特点。这一类型建立了个人与社会的新关联,并以此为基础对社会系统及生活方式带来影响。社交视频促进了知识生产的全民化集体协作、推动了文化内容的价值变现,并日益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提升个人幸福感、寻求社会支持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董鹤雅 《东南传播》2021,(2):104-107
社交媒体时代,粉丝在自由地组建网络社群、建构参与式文化体系,社群给予粉丝最大化表达个人情感的空间。本研究基于准社会关系的影响力,分析社交媒体中粉丝与偶像的交往行为,探讨准社会关系在社交媒体中产生的新特征,揭示粉丝社群活动的本质。最后,本文分析了粉丝社群现存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合理性规范建议,为进一步研究粉丝社群中的准社会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人文化产生于日本,日本青年的单身率逐年增长,随之在日本社会的单身经济中衍生出一系列的单身文化.一人文化是指十分珍惜和享受一个人的生活,虽然是一个人,但是也要活得精彩,这样的一群青年也叫“一人族”.社交媒体的普及发展,给我国青年文化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人族”青年会将自己的单身日常上传到社交网络平台,记录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得益于数字化发展和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网民借助图像抒发个体情绪的需求随之增长,表情包在网络社会引发热潮,并逐渐融入日常网络社交之中。从后现代语境来看,这种具有碎片化与多元化叙事风格的表情包,不仅是青年网民群体在热门事件中的情感和话语表达方式,更是通过符号的"拟像"与"戏仿"打破了时空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