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意义]探索智慧城市政策试点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促进电子政务向智慧化方向迈进。[方法/过程]本文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收集244个地级市2011-2016年相关数据,构建智慧城市政策试点与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考察其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智慧城市试点对地方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短期正向效应和长期负向效应;此外,上一年度电子政务发展水平高低对本期发展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侪效应对地方电子政务发展具有显著且持续的积极作用;而公众因素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却不显著。因此,地方政府应把握智慧城市建设契机,基于城市发展状况,从政策组合、目标选择和经验学习等方面,激发电子政务发展潜能,提升创新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刘寅斌 《情报探索》2007,(12):78-80
提出了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目标和构建原则,并指出政务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政务信息的采集、加工、利用和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评估等几个方面.对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如同电子而务深刻的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一样.电子政务也必然会对政府自身组织结构运转方式工作机制和行为模式以及政府其他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从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级地方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投资力度逐渐加大,重大工程陆续启动,业务系统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及网上服务、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日益显现出来,但总体来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我们总结微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大量电子政务系统的经验分析国内地方电子政务的现状和需求,结合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针对国内地方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提出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如何促进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化即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若干措施性建议,就如何提高和加强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的认识、机制、规划、标准、基层、地位、监督、条件和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省级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地方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思路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特征表现在“正在起步,开始重视.问题不少,前景看好”。而且地区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目前来看.地级市电子政务的激励机制主要来自上级的压力和政府自身追求经济效益的动机,还缺乏有效的、来自内部或来自本地区的压力和激励机制。因此,形成有效的、内生的激励制度,是建设和运营电子政务的关键。要建立逐步完善的机制,用制度解决当前的问题和将来出现的问题,逐渐从信息上网转到功能服务,一直过渡到整合的电子政务。  相似文献   

6.
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政府信息化项目纷纷上马。经常为人们所忽略的是,各地社会经济情况千差万别,一个地方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或建设成果应用到另外一个地方未必就能产生相应的社会效应。其间的道理很简单.电子政务归根到底是为区域战略服务,既然不同的地方政府会有不同的区域战略优先取舍,不同的地方政府对电子政务必然就会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电子政务信息价值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敏  吴鹏  钱萍 《情报科学》2004,22(8):1016-1018
信息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政务就是政府信息化。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务信息特征和信息价值链的讨论,对电子政务系统研究内容和建设原则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从一开始就应注重顶层设计,中央到地方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建设是电子政务的基础工作,中国电子政务要想在现实中真正应用起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造福于社会,从建网络平台开始。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实施电子政务建设以来,各地区电子政务应用突飞猛进,在国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随着电子政务向高级阶段迈进,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关键共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进程。本文从电子政务的定位和认识、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电子政务网络划分、推进应用和安全保密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陈岚 《现代情报》2009,29(4):72-74
从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绩效水平入手,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政府为例,分析了各地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并围绕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华英  谢先江 《现代情报》2005,25(3):211-213,48
本文通过对部分省(市)的电子政务的实证调查,重点就7个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示范工程和其它一些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情况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一、综述 电子政务建设是推动城市信息化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门户网站则是一个城市电子政务建设情况的全息缩影。政府门户网站提供服务的能力直接反映了政府信息化的综合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真实政府的运作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从1998年“政府上网”工程为起点,我国电子政务经过近6年时间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政府从管理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对应,政府自我管理革命也在同时进行,这为我国电子政务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差异较大.各地方政府部门信息化水平发展不一.各类电子政务项目的功能划分、业务处理、数据格式、技术手段等千差万别.  相似文献   

14.
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因此在评估地方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作用时,应当考虑产城融合的情况。基于此,将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依据2018年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从产城融合视角出发,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2009—2019年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并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方法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验证。结果表明:开发区升格有效促进其所在城市的创新水平提高;产城融合是升格开发区所在城市创新增长的重要原因,主要通过促进服务共享、要素畅通和协同创新等发挥作用;受地理区位、发展水平影响,开发区升格带来的城市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促进效应有所差异;此外,开发区升格政策还具有线性叠加效应,随着开发区升格数量的增加对城市创新的推动作用增强。因此,各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加快推进开发区升格工作,加快产城融合和产城互促。  相似文献   

15.
政府门户网站是在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公众的交流平台。如今政府门户网站已成为电子政务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省市的电子政务进程的核心标志。从目前来看,北京市各区县的电子政务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本文对北京市各区县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分析,制定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对各网站进行了测评,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以推动北京市电子政务和政府门户网站的蓬勃发展,致力于把北京建设为一个"数字北京"和"世界城市"。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明确了中国城市政府网站建设的现状特点和发展特征。而这一切的目的,则是为了中国电子政府的未来。究竟中国的电子政务拥有什么样的优势与劣势,又面临着什么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们从中国城市政网建设的SWOT分析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7.
电子政务是当代公共部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的集中表现,是当代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和主要工具.笔者选取西部和东部的代表性城市兰州市和广州市,从电子政务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建设方式、门户网站绩效评价等四个方面展开比较,确定西部城市电子政务的建设水平.通过分析西部城市电子政务建设落后的原因,提出西部城市电子政务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朱司宾  张明毫 《情报科学》2007,25(3):349-352,356
本文首先论述了政府制度创新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要性,然后总结了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制度缺乏的主要表现,并对制度缺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政府制度创新的内容与阶段划分。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技术融合和"新"移动技术的强大力量及其产生的一系列重要影响;介绍了墨西哥移动政府与数字智能城市的实施背景,概述了墨西哥数字智能城市项目和移动政府的概念和内容,以及地方电子政务、数字城市战略和项目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并结合应用案例介绍了墨西哥数字城市和移动政府的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杂志在2007年开设“测评篇”专栏,每期用一定的篇幅组织与测评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报道全国电子政务测评实践工作的进展。电子政务测评是通过对各纲政府电子政务能力成熟度,电子政务相关项目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方案和服务等方面进行测评,从而为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电子政务的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为各地政府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建议,旨在精此提升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均衡发展和电子政务的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