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2019年4月至9月,为配合河南省灵宝市金城大道东线延伸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对工程占地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70余座。墓葬排列有序,规模宏大。其中3座汉代墓葬M5、M50、M51出土遗物较为丰富,M50出土“郭定家”印章,印文应为墓主姓名,M50、M51及周围墓葬排列整齐、墓向一致,推测应为郭氏家族的茔地。这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豫西地区尤其是灵宝境内两汉时期的葬制、葬俗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2014年发掘的周家寨墓地是孔家坡汉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M8再次出土了竹简《日书》,是我国近年出土的重要文献;同时该墓出土的木牍,再次确证西汉时期今湖北随州一带曾有一"桃侯国"。M9、M22是除M8之外,另外两座比较重要的墓葬,是四座带墓道的墓葬中保存稍好的两座,规模亦为整个墓地最大,证明其等级明显高于其他墓葬,对研究整个墓地的等级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出土器物的特征判断,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应在西汉中晚期;出土器物的数量也较为丰富,尤其是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好的西汉青铜器,这在江汉地区并不多见。M9、M22的发掘,为研究随州地区秦汉丧葬制度、侯国地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也为研究江汉地区西汉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2010年5月,配合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雁塔南路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了一座北宋墓葬,出土范天祐墓志一合。墓主范天祐官至普州安居县(今四川遂宁)知县,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正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墓主先后经历了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最终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安葬于永兴军万年县洪固乡。本文对墓志进行了录文、标点,并对墓主的家族世系、仕宦经历及北宋的职官制度等进行了简要考证。范天祐的为官经历,为了解北宋基层官员的宦迹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从其家族世系的发展脉络中可管窥当时门阀制度消亡的史实。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在洛阳两座已被破坏的明清时期墓葬中征集到一些陶俑及其他文物。其中,在洛阳老城北劳砖厂明墓中收集到陶俑16件及陶椅、陶屋等;在洛阳市西工区苗沟清代张彦珩墓中,发现31件陶俑及墓志等。两座墓中出土遗物,为研究洛阳明清时期葬制、葬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2011年4月,配合中卫—贵阳输气管线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阆中市沙溪街道办事处嘉陵村二组大雁山发掘清理崖墓7座。墓葬排列有序,依山势呈"一"字形排列。墓葬均为单室墓,其中4座保存较好,出土有陶俑、陶器、五铢钱等,属于东汉晚期墓葬。大雁山崖墓的发掘以及出土的陶器、釉陶器、陶俑等随葬器物,为嘉陵江流域汉代崖墓的分期研究积累了新的资料,对探讨当地东汉时期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2012至2013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仪征市博物馆在仪征联营发掘了三座西汉墓葬(M11至M13),其中两座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掘,部分随葬器物不存。三座汉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形制依次为一椁一棺一厢、一椁一棺三厢及一椁一棺四厢,随葬有陶器、铜器、漆木器、玉器等各类遗物共计118件(组),种类丰富,工艺复杂,纹饰精美。随葬品中,成套的鼎、盒、壶、瓿组合釉陶器和木俑与1990年发掘的团山西汉早期墓风格相近,精美的彩绘漆笭床则是对战国时期楚文化的沿袭。M13一棺四厢的形制与较少随葬器物的共存不符合一般规律,或与墓主人生前身后变故有关。此次三座汉墓的发掘不仅为研究汉代扬州地区漆木器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而且为研究仪征庙山汉墓及其陪葬墓的分布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鲁庄墓地位于河南省荥阳市贾峪镇鲁庄村,西北距荥阳市区约13公里。为配合郑州豫能热电有限公司2×660MW燃煤供热机组项目的建设工程,2016年7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15座,其中唐宋金时期墓葬56座,出土有陶瓷器、铜器、铁器、石器等。唐墓M53出土有典型唐代风格的铜钗、铜镜;宋墓M43发现有按方位摆放的五色石,M107为仿木构八边形叠涩顶单砖室墓,出土有买地券,虽字迹不清,但仍是当时丧葬习俗与文献记载相对照的实证;金墓M92中人骨有火烧痕迹,应与火葬相关。鲁庄墓地唐宋时期的墓葬数量较多,为研究中原地区唐宋金时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实物资料,丰富了对郑州地区不同时期丧葬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南秦墓地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南秦村西南,2016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揭露各时期墓葬9座,M6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该墓时代为春秋晚期,保存完好,墓口面积近30平方米,一椁两棺,积石积炭,出土各类文物150余件套,是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墓主身份应为卿大夫,或与赵氏有关。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两周时期墓葬制度、人群族属及晋文化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2011年11月—2012年6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水利工程,根据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对郧县龙门堂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墓葬77座。其中M36和M38形制较有特点,虽遭破坏,但墓底器物保存完好,随葬品组合完整,是研究鄂西北地区低等级汉代墓葬的新资料。M36形制较为特殊,属于刀把形土圹砖底木椁墓,M38为长方形土圹单室砖墓。两座墓葬墓主的地位不高,属于中小地主或低级官吏,墓葬规模不大,葬具为单棺单椁,漆棺彩绘,共出土陶、铜、铁、玉等质地随葬品51件,铜钱196枚。推测M36年代为西汉晚期,M38年代为东汉初期。这两座墓葬的发掘为中原与楚交界地区汉代砖室墓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
2012年6月,南京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中鑫路北侧的一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平面呈刀形,由墓室及墓道组成。随葬器物多位于头箱及侧箱,有陶罐、陶壶、陶瓿、陶灶、陶琀、铜削、铜锅、铜镜、铜车马器、铜钱、铁剑、漆耳杯等。该墓虽遭施工破坏,但形制基本完整,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器物组合清晰。其中,墓道内随葬明器类铜车马器的现象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为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分期、演变规律和随葬制度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相似文献   

11.
竹器、木器和漆器的化学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人们应用竹、木、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甚至石器时代。到战国、秦、汉时期,竹、木、漆器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世上所瞩目,此后还有所发展。历年考古发挖中出土的大量竹、木、漆器(包括简牍),为人们进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可是,众所周知,竹、木质文物是最容易腐朽而损坏的。因此,怎样尽可能使这些竹、木、漆器文物长期保存下来,无疑是博物馆工作中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2015年12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义马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义马市锦铺佳园小区,抢救性发掘了一座仿木砖雕墓,根据该墓买地券内容,断定时代为金代,这种墓葬形制在宋金时期较为流行,其结构较复杂,墓主一般是家庭较为富裕的地主阶层。该墓出土精美砖雕27幅(块),内容包括竹鹤图类、仿木格子窗类、花卉类、孝子故事类和"夫妻对坐"类等题材。砖雕竹鹤图,在三门峡地区属首次发现,为此类砖雕或绘画提供了实物例证。"夫妻对坐"是四个人物和一桌子砖雕构成的场景,由"一桌二椅"演化而来,也是"开芳宴"的一种简化形式。该墓出土四幅孝子故事砖雕,为中国古代孝行文化的见证。该墓的发掘为研究金代建筑工艺、砖雕艺术、孝子文化等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13.
2012年6月,南京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中鑫路北侧的一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平面呈刀形,由墓室及墓道组成。随葬器物多位于头箱及侧箱,有陶罐、陶壶、陶瓿、陶灶、陶琀、铜削、铜锅、铜镜、铜车马器、铜钱、铁剑、漆耳杯等。该墓虽遭施工破坏,但形制基本完整,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器物组合清晰。其中,墓道内随葬明器类铜车马器的现象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为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分期、演变规律和随葬制度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相似文献   

14.
2015年6-7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固原南郊水厂建设范围内清理了两座北朝墓葬。墓葬均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M22出土的砖志表明墓葬年代为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墓主系纥干莫何弗。这两座墓的发现为固原地区北朝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纥干莫何弗砖志的发现,说明北周时在原州(今固原)存在着纥干氏一系。这两座墓具有较为明确的毁器习俗,毁器集中在带具和陶器这两类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其中在新凹子村发掘的2座西晋纪年墓,一为元康七年,一为永宁元年,墓葬形制保存完好,未被盗扰,出土陶瓷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随葬品40余件。尤为重要的是,M8出土的纪年砖,载明墓主身份与卒葬年月,是近年来六朝墓葬考古的重要发现。M8出土的纪年砖与1960年代板桥石闸湖晋墓出土的同类纪年砖相比较,无论是文字还是纹饰均一致,为重新认识石闸湖晋墓墓主和墓葬用砖来源提供了新的材料。墓葬所在地板桥位于南京西南,是陆路与水路进入南京的交通要道。在此地发现的高级别身份墓葬,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地理分布、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酒务头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河底镇酒务头村西北200米处。2017-2018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现“甲”字形大墓5座(M1-M5)、长方形中小型墓7座(M6-M12)、车马坑6个以及灰坑5个,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骨器等600余件(组)。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晚商时期的历史、礼制、文化和国家政治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其中在新凹子村发掘的2座西晋纪年墓,一为元康七年,一为永宁元年,墓葬形制保存完好,未被盗扰,出土陶瓷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随葬品40余件。尤为重要的是,M8出土的纪年砖,载明墓主身份与卒葬年月,是近年来六朝墓葬考古的重要发现。M8出土的纪年砖与1960年代板桥石闸湖晋墓出土的同类纪年砖相比较,无论是文字还是纹饰均一致,为重新认识石闸湖晋墓墓主和墓葬用砖来源提供了新的材料。墓葬所在地板桥位于南京西南,是陆路与水路进入南京的交通要道。在此地发现的高级别身份墓葬,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地理分布、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上接2020年第3期第26页)在云南现存古墓葬中,董友第墓保留着一份汉唐造像博大、雄浑的气质,是规格较高、按照中原陵寝制度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墓葬。它对研究祥云地区,明初内地军队大量南征,屯田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董友弟墓是云南军屯的历史见证,是云南边屯文化现象的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19.
上郭—邱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闻喜县桐城镇,2021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上郭古城北城墙及城内开展考古工作,发掘了8座墓葬,其中M1和M8两墓并列,间距3米,为夫妻异穴合葬墓。两墓出土器物丰富,有铜礼器、玉石器、陶器等,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为研究这一时期晋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20.
雨花台位于南京城南,地势较高,早年在此发现过大量六朝时期重要墓葬。2006—2007年,华为南京基地在此施工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其所涉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共发现100余座古代墓葬,时代分布于六朝时期至明清时期。有一座编号为06NYHM36的南朝时期土坑竖穴砖室墓,平面呈"凸"字形。虽早年遭到盗掘,损毁严重,但仍出土较丰富的随葬物,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金器、银器。其中一件金罐重79.8克,在南朝时期墓葬的发掘中较为罕见。该墓的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南京地区南朝墓的分期、墓葬习俗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