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们讨论的,是我国古代的文献。这里,首先谈谈“文献”这个词。 “文献”首见于《论语》“文献”作为一个复合词,表述一个概念,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 《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 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对“文献”意义的训释 孔子所说的“文献”,指的是什么呢?今天能看到的最早解释,是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他说:“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显然,郑玄以“文章”释“文”,以“贤才”释“献”。那么,孔子这段话的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2.
秦公簋、秦公镈铭文中"高引又(有)"后面一字,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各家的看法颇有分歧。旧或释作"庆",或释作"麠"而读为"庆",或释作"麐"而没有解释说明,或释作"麐"又把它与"麟"相联系而读为彣,或释作"麐"而读为"灵",或释作"麐"而读为"庆"。从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来看,此字释作"庆"或读作"庆"已经成为目前最为流行、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意见。本文结合语音以及秦公大墓石磬铭文中的"高阳又(有)■,四方以鼏(宓)平"一句,认为应该读作"令",训作"善",它与"高阳又(有)■"的"■"表示的应该是同一个词。此外还讨论了与其相关的一些铭文内容。  相似文献   

3.
拨散 S.4637号<大顶如来顶髻白盖陀罗尼神咒经>云:"若有众生于我生恶心者,嗔怒心者,食颜色者,……食脓者,食拨散者,食花鬘者……(如是等鬼神所有咒术并皆禁断)."p.3916号<佛部三昧耶印>亦云:"或有食人颜色者……食脓者,食拨散者,食花鬘者……食烧炙者,如是等鬼神所有咒术并皆禁断."此佛经中的"拨散"一词不可解,也未被<敦煌文献语言词典>(蒋礼鸿主编,杭州大学出版1994年版)、<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著,上海古籍出版1997年版)、<敦煌文献字义通释>(曾良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书所收,景盛轩先生首揭此词,并有训释,只是例证尚有补充之处,今训释如下:  相似文献   

4.
公典盘出土于山东仙人台周代邿国贵族墓地中的女性墓M5。本文通过对铭文的分析,认为"邿子姜首"应连读为女子名,其身份为姜姓女子名首嫁于邿国者、作器者公典之妻。此器为邿子姜首嫁到邿国时,公典为其所作。铭文中的"室家是保"反映了公典希望邿子姜首能管理夫家的家族事务,表明公典与邿子姜首的身份应分别为家族内的宗子与宗妇,铭文中的祈福语则表达了丈夫对妻子乃至以后共同生活的祝愿。公典盘的出土为研究周代女子的称名方式提供了新的资料,对于周代贵族妇女地位、两性关系及家族形态等问题的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璐璐 《兰台世界》2012,(15):41-42
班昭的文献注疏通过训释字音、解释字词、阐释句意、揭示文本元意的方式,建构起传统意义上的训诂学,体现了"我注六经"的注疏模式。同时,班昭把注疏的对象从经书转向辞赋、史传等文体样式,扩大了训诂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望文生义是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常遇到的知识失误,也是最易于为编辑疏忽的问题。这里掇拾前车二鉴,谨供参考。高中语文第四册《甲申三百年祭》中的“首鼠两端”一词,水利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词语集释》注为:“指老鼠出洞时,探头探脑,进退无据,瞻前顾后,疑虑不决的样子。”其实,这只是据“鼠”字的字面意义,而作出的附会解释。“首鼠两端”一词,前人多有训释。清人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编上》云:“首鼠,亦即首尾之意。首尾两端,即公人所云进退无据也。”刘大白在他的《辞通序》上也认为“首鼠”和“首施”两词可通,都是踌躇的迭韵转变字。可见,“首鼠两端”亦作“首施两端”,即“首尾两端”,是进退无据,瞻前顾后,迟疑不决的意思。将“首鼠”的“鼠”释为“老鼠”,显然是望文生义。其根本原因是误拆了双音联绵词。清人王国维在《古文字中联绵字之研究》中云:“联绵字合二字而戏一语,其实犹一字也。”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又云:“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因此,“首鼠”一词是不能拆开来讲的。  相似文献   

7.
在“敦煌卷子”中,除佛经之外,还有不少史籍、方志、杂家、书契、医学、文学。艺术等杂著。其中有一百多首唐代无名氏所作的词,即“敦煌曲子词”,简称“敦煌词”。敦煌卷于中的医学著作,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细致的学术研究。马继兴先生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分医经、五脏论、诊法、伤寒论、医术、医方、本草、针灸、辟谷服食杂禁方、佛家道家医方、医史资料等类,并进行了全面考释,可以说将敦煌卷子中的医药学内容基本搜罗无遗。最近,南京大学敦煌研究专家高国藩教授将三首有关医学的曲子词,交我解释。这三首“敦煌曲子词”所…  相似文献   

8.
唐五代宋初典籍中常出现"帔子"、"领巾"、"披帛"三名,俗多混为一谈,以为是一物异名.通过对传世文献的爬梳整理,并结合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写本文献,发现"帔子"、"领巾"、"披帛"三物虽有相似之处,但实有本质差异,绝非一物异名.造成现今各大型辞书、专著解释模糊、混淆不分,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人强为分别,反与事实不合,今人干脆不加分辨;二是"披帛"之物出现较早,但其名晚唐五代始有,名实不能相应,唐人多以相似的"帔子"或"领巾"代称,以致今人不察.  相似文献   

9.
山东临朐出土的寻仲盘、匜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寻伯匜,时代不晚于春秋早期。"寻"和"谭"在上古音中韵部同属侵部,根据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的例证,"寻""谭"可以通假。铭文中的"寻"指的是文献中记载的周代谭国,谭国春秋早期偏晚时被齐桓公伐灭,据齐器鲍子镈铭文记载,(谭)地曾赐给鲍叔作为采邑。寻(谭)公遂戈、簟(谭)公戈分别是春秋中、晚期器,寻公、簟公是谭邑大夫之称谓。谭的地望大致在今章丘县龙山镇一带。寻伯之女称"邾子□□",根据周代女子的称名规则,推测齐国伐灭之前的寻氏可能是子姓。  相似文献   

10.
山西绛县横水、翼城大河口两处周代墓地为近年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学术界对其性质认识尚不一致。文章从考古角度出发,结合出土文献与历史文献,分别从两处墓地的文化特征、存在时间及所处地域等方面,对其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这两处墓地应隶属于晋国的"怀姓九宗"中的两宗,其墓主在商末与商王朝关系密切,周灭商后被周王赐予叔虞,目的是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及至春秋初年,其在晋国嫡庶之争中力助嫡系,后为庶系所灭。  相似文献   

11.
西汉末年刘向领校群书时,首先使用了"校雠"一词来指称图书整理工作。由于刘向校书的特殊意义和巨大价值,以致"校雠"一词在东汉以后为人们所广泛使用,并于后世用以指称图书文献事业。至于刘向何以使用"校雠"一词来作为校正图书文字之意,过往学者习以为常,少有细心追究。文章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简帛的材料,略作解说。  相似文献   

12.
哈佛所藏《世说笺本》1826年日本刻本和哈佛、韩国所藏《世说新语补》1586年刊本是配套的训诂书,前者为笺注本,后者为被笺本。从文本内容看,《世说新语补》和《世说笺本》均具有较好的文学价值。《世说笺本》不仅有与传统训诂一致之处,如以释词为核心,也注重解释单字,也解释句意、段意、语法、修辞、文体等。同时它也有自己的个性,即两用史注之法。征引训释成果时,除了采纳中国学者旧注之外,也精采日本学者的训释成说,显示出其作为日籍著述的域外特点。打破了传统训诂不引文学评点的惯例,在其广征史籍、中日、传统小学文献的同时,也精简录入并注解文学评点,甚至自身也加入文学评注。  相似文献   

13.
简帛文献中的校雠学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向典校文籍之义例,在出土简帛中几乎都有体现,说明其校雠工作渊源有自,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出土的简帛实物纠正了对"校雠"一词的错误看法;而古人所谓"大题在上,小题在下"的结论在简帛文献中也不绝对正确。出土简帛中所展示出的校雠学内涵对我们今天关于中国古代校雠学的一些定论有深刻的颠覆性,值得引起学者重视。参考文献31。  相似文献   

14.
"亮阴"是《尚书》里一个难题,异文颇多,又与"三年之丧"起源关系"密切相关",所以连带"亮阴"探讨"三年之制"的文献颇多,可参看丁鼎《〈仪礼·丧服〉考论》相关章节[1]22,最近亦有学者结合出土文献对"梁闇"进行考察[2]1,不过这些对于"亮阴"训释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目前,关于"亮阴"的释读大致有如下  相似文献   

15.
首标关键词(首标词)是表达论文最核心内容的词,最能体现论文的种类及实施的方法。为了准确标引,本文就医学论文首标词的组配、首标词与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号标引一体化进行探讨,重点对首标词的标引原则及几种内容较复杂的医学论文首标词标引方法进行阐述。认为合理、准确选取首标词,可缩小读者查找文献的范围,便于文献检索系统使用,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三回中"大滑答子货"一词一直有不同解释,但这些解释都没能揭示这个词语的真正含义。考典籍和方言可知,"大滑答子货"的真正含义应当是比喻人品的低劣。  相似文献   

17.
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出土文献资料库”收录出土文献中宋元以前历史档案精选,以出土文献载体为准设定六个二级子库,每个子库依据各自载体特点划分类目、设置著录项目,著录资料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档案馆藏资料库”收录各级各类档案馆明清至民国及建国以后历史档案特藏,依据不同档案馆层次划分为五级(类)类目,著录资料参考相关网络资料及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指出<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简帛部分"实际所写"内容有明显错误或自相矛盾的地方23处,表达欠妥或论述模糊者9处.另就"应该所写"内容提出了商榷意见:简帛的编册制度,是我国后世书籍制度的滥觞;大批简帛的出土,为我们打开了一座座地下图书馆.因此,简帛部分必须紧扣"图书"和"图书馆"这两个关键词,努力揭示基于传世文献难以得出的有关古代图书形式和内容,以及有关古代图书馆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诸方面的独特内涵,但该书相关章节内容并不能满足这一学术期待.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新公布的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242出土的一件妟鼎进行了讨论。认为从形制等方面来看,其时代可定为康王时,而不会晚至昭穆时期。对铭文中整理者误释的字如"妟"字进行了重新释读;将所谓"择衣"改读作"怿瘁",训"尽瘁",认为与所谓的"丧服礼"无关。又将其与传世两件西周早期的应公鼎铭文进行对读,认为从时代来看,妟鼎铭的"公",可能即应公鼎铭的"应公",亦即第一代应公;疑应公鼎铭的""可能即妟鼎铭的"皇兄",从铭文来看,很可能其时妟之"皇兄"已死,故妟踵其兄之旧职,乃有"弟不敢不殬瘁,夙夜用旨公"等语;应公鼎可能是应公为其长子,即妟的"皇兄"所作的祭器。两件应公鼎的制作年代应较妟鼎略早。  相似文献   

20.
古人对名字关系已经有很多研究,但是随着出土文献的大量增加,我们对有些名字关系可以有更好的认识。今对"楚屈巫字子灵"、"楚观从字子玉"、"郑印癸字子柳"、"楚公子贞字子囊"、"齐公子祈字子高"以及相关问题作些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