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鼓吹俑是十六国北朝时期一类颇具特色的陪葬品,这类陶俑的产生和流行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本文以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鼓吹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收集墓葬出土鼓吹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类型分析与分期研究,将鼓吹俑分为前后相续的四期,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发展演变,同时也注意到不同地区鼓吹俑的地域差异。其次,总结概括了鼓吹俑的功能、等级与规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来看,鼓吹俑有展现墓主居家宴乐和仪仗出行之用,或可分为鼓吹伎乐俑和鼓吹仪仗俑两类,北魏迁洛以后的鼓吹俑有着相应的等级和使用规制。最后,对鼓吹俑的出现和流行原因做了简要探讨,认为这种陶俑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根据自身民族特点,受当时政治和军事状况影响并学习汉文化创造出来的陪葬品,丰富了当时墓葬制度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在配合西安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关中十六国墓葬开始被发现与研究。时至今日,关中地区已经积累了一批十六国墓葬的资料,其中陶俑是最主要的随葬器物。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关中十六国墓葬陶俑群为对象,对其进行类型学研究,将关中十六国陶俑分为三个时期,前、后赵时期,前秦时期,后秦至北魏初期。从关中十六国墓葬特征看,这三个时期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都反映出地域因素的影响,其中随葬俑群的形成最具典型性。魏晋以来,北方人口的迁徙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关中墓葬文化的发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关中十六国陶俑群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汉水中上游地区南朝系大型砖室墓及河北、山西出土的东魏、北齐大型砖砌单室壁画墓的墓室中,出土一种戴尖角帽的胡人画像砖或俑。现有证据表明此类文物在墓室中的含义,与古时方相氏于大丧时开路驱邪镇墓的作用有关。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腊日村人戴胡头逐疫的记载,可知用胡人代替方相氏为南朝荆楚风俗。在1957年出土的河南邓县学庄南朝系画像砖墓中,胡人画像砖与墓室仪仗画像砖、仪仗俑,共同构成一个墓葬卤簿体系。此类墓葬卤簿体系形成于以襄阳为中心的汉水中上游地区南朝系墓葬中。已公布的材料中,以邓县学庄画像砖墓的卤簿体系较典型,它对东魏、北齐大型砖砌单室壁画墓中墓道仪仗壁画与墓室仪仗俑共同组成的卤簿体系,产生了影响。襄阳之所以产生此类墓葬卤簿体系并向北朝传播,可能与其在南朝特别是萧梁时期成为一大政治文化中心有关。  相似文献   

4.
2003年,辽宁省朝阳市纤维厂原址发现了唐代家族墓葬,其中孙则墓中出土了11件鼓吹俑。目前,鼓吹俑除在唐代两京及其周边地区集中发现外,其他地区很少发现。因此,鼓吹俑在朝阳地区的发现,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黎国韬  周佩文 《文化遗产》2015,(1):131-150,159,162
魏晋南北朝时期琴家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琴艺传承和传播的史迹也斑斑可考,这无疑是当时琴学兴盛的重要证据。如果从琴艺传播的路径来看,三国、西晋时期主要是从中原向吴、蜀等地扩展;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主要是从南方向北方扩展,继而导致琴艺在全国各地的普遍流行。如果从传承的主体来看,爱琴、善琴、传琴者覆盖了当时社会的多个阶层,大致可以将他们划分为文人琴家、艺人琴家和隐逸琴家三类。如果从传承的方式来看,既有家族之内的世代传承,又有师徒生弟之间的传承,还有艺人、隐士与文人的相互交流,从而令弹琴伎艺逐步提高,终至名家辈出、传响后世。相关考述不但为魏晋南北朝琴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新的看法,也批评了时下古琴史研究中的一些通病。  相似文献   

6.
为了祛邪御凶,中国古代墓葬中多有镇墓神物和镇墓图像。这一现象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汉代墓门两侧的门侍、神兽等图案正是这种镇墓意识的延续。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在墓门两侧放置守护者的传统,墓室中还多有披甲执锐的镇墓武士形象。同时,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下,以菩萨形出现于佛传故事中的天王,与中国武士形象不断互动交融,最终形成了隋唐墓葬中的镇墓天王俑。晚唐时期,丧葬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用于守护死者灵魂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俑逐渐消失,但仍有天王形象的守护者保护墓主的安宁。不过墓葬的天王形象也逐渐转变为将军门神的形象,且在宋、辽墓葬中继续流行。王处直墓出土的彩绘天王石刻正处于这种转变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魏先后定都于平城和洛阳,史学界一般将其分别称为平城期与洛阳期。本文以墓葬中的陶俑为对象,比较了两个时期陶俑的异同之处:一方面随葬陶俑原本是汉文化的丧葬习俗,另一方面陶俑种类以及服饰的变化也显示出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对北魏两个时期的汉化进程及其影响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胡俊璐  张国藩 《档案》2014,(7):30-31
中国古代,特别是周、秦、汉时期,帝王及有威望的侯伯都有陪葬车马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甘肃平凉、庆阳、天水和武威等地均有发现,直接证明了当时陇东和天水地区有高标准的道路存在。在武威汉墓中发现的车马仪仗俑也说明了当时武威"车马交错"的盛况。  相似文献   

9.
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组东汉六博釉陶俑,较少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河南灵宝张湾东汉墓M3出土的六博釉陶俑作为标准器,将与其题材相同、形制近似的大英藏六博俑相对年代定在东汉中期,即公元2世纪上半叶。根据大英藏品所显示出的"弘农作风",推测其出土地点应在汉弘农郡范围内,即今陇海铁路三门峡至潼关段附近。这一组六博俑的出土时间,有可能在1913至1931年修筑洛潼铁路的时间段内。在此基础上,还对目前已发现的两汉博戏俑资料进行了梳理,分为博局俑与六博俑两种类型,前者见于西汉墓,后者大多出土于东汉墓,并对六博俑出现于东汉墓葬中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大英藏六博俑具有学术和艺术双重价值,为研究汉代六博的形制演变、汉代社会生活史及雕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杨越 《大观周刊》2012,(27):24-24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原型态小说可谓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大概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我们能从这个时期的小说中窥探当时的社会风气、政治状况和人物风貌。后世的唐传奇,甚至元杂剧,明清小说都受到这个时期小说的影响。所以,学习和研究魏晋南北朝小说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北朝到隋唐艺术造型中屡屡出现的牛车辕旁胡人侍立俑,实质是"辨名品、表贵贱、彰尊卑"的写实现象。本文认为,这段历史时期塑造和描绘的引牛驾车胡人形象,既为研究当时胡风胡俗提供了更为细致的历史佐证,又为入华胡人多为社会下层役使对象提供了翔实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墓葬形制和规模为标准,考察和比较商周时期的墓葬等级序列,发现商周时期墓葬存在巨大差异。商代普遍存在的非正常埋葬现象不见于西周;商时期各等级墓葬规模存在巨大的落差,而西周时期各等级墓葬的墓室面积则递减平缓。商周墓葬等级之间的差别反映了商周社会、礼制与文化的差异,体现了商周政权更替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赵伟柯 《兰台世界》2012,(36):97-98
围棋在中国历史上发展较快的,通常是在政局相对不稳的状况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已经有了下棋者等级之分,共有九类,并且也有了十九线棋局一说,再加上活动和比赛的推动作用,一时之间围棋变得风起云涌。  相似文献   

14.
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壁龛出土一批保存完好的彩绘仪卫俑,其所佩饰物的形制和色彩尤其清晰,是秦汉佩绶形象珍贵的图像材料,揭示出有关汉代佩绶制度的一些新问题。参照北洞山汉墓陶俑所见实例,可知过去文献常见的"印绶"连称,在实际佩戴过程中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北洞山汉墓陶俑以更直接的"印"、"绶"形象揭示出它们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即以较细的丝织物"縌"作为系带从而使"印"、"绶"相关联,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出"绶"之构件"縌"的直观形象。此外,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认为,这批陶俑之佩绶具有早期过渡期的特点,西汉初年的绶带形态尚不固定,朝廷虽已行印绶之制,对不同等级的官秩所佩绶色有简单规定,但尚未如东汉一样形成体系完备的规制,汉绶本身在两汉时期存在变化。在此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印绶制度的发展也存在一个逐渐完备的过程,"绶"作为一种佩饰名广泛使用应在两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佩绶"成风也发生在汉代。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在洛阳两座已被破坏的明清时期墓葬中征集到一些陶俑及其他文物。其中,在洛阳老城北劳砖厂明墓中收集到陶俑16件及陶椅、陶屋等;在洛阳市西工区苗沟清代张彦珩墓中,发现31件陶俑及墓志等。两座墓中出土遗物,为研究洛阳明清时期葬制、葬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壁龛出土一批保存完好的彩绘仪卫俑,其所佩饰物的形制和色彩尤其清晰,是秦汉佩绶形象珍贵的图像材料,揭示出有关汉代佩绶制度的一些新问题。参照北洞山汉墓陶俑所见实例,可知过去文献常见的"印绶"连称,在实际佩戴过程中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北洞山汉墓陶俑以更直接的"印"、"绶"形象揭示出它们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即以较细的丝织物"縌"作为系带从而使"印"、"绶"相关联,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出"绶"之构件"縌"的直观形象。此外,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认为,这批陶俑之佩绶具有早期过渡期的特点,西汉初年的绶带形态尚不固定,朝廷虽已行印绶之制,对不同等级的官秩所佩绶色有简单规定,但尚未如东汉一样形成体系完备的规制,汉绶本身在两汉时期存在变化。在此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印绶制度的发展也存在一个逐渐完备的过程,"绶"作为一种佩饰名广泛使用应在两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佩绶"成风也发生在汉代。  相似文献   

17.
木俑源于战国楚地。汉代木俑集中出土于四个区域,以甘肃为代表的河西地区,以四川、两湖和江苏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其中江苏地区出土木俑以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市域为主,类型多样,有仪仗俑、侍俑、伎乐俑以及动物俑。其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内涵以及文化属性显示出楚文化的重要影响。江苏汉代木俑制作延续了楚国木俑制作方法,分别是整木雕刻和拼接。木俑线条刻画上,江苏木俑整体偏圆润,楚俑线条方硬。在发饰、服饰等方面,江苏木俑也与楚俑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木俑组合与墓主身份上,西汉早、中期木俑以兵士类仪仗俑为主,侍俑为辅,有一定数量的乐舞俑;中晚期以生活类俑为主,舞俑、乐俑基本消失不见,部分汉墓仅出现动物俑。楚俑"镇墓兽"职能在汉代木俑中已经淡化,但不同地区的随葬木俑在随葬位置上具有一定共性。  相似文献   

18.
李文才 《图书与情报》2005,(5):38-41,7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出版事业,在战乱形势下仍能保持相当繁荣的局面,与当时各政权几乎都设有专职的著作机构是分不开的。十六国政权虽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但绝大多数也都设有专职的著作官,它们在名称上或有不同,然而在图书典籍的收藏保管、编撰出版等职能方面,却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这些著作官或机构,就是各自的国家图书编撰出版机构,它们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图书出版在内的文化事业曾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叙述了十六国北朝的官府藏书活动 ,包括其对图书文献的收集、典藏、管理、校雠、编目、流通、利用等内容 ,论述了战乱状态下十六国北朝在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前贤关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336号唐墓"黑人"俑的研究主要围绕俑的服饰、族属和身份展开,并未涉及俑的表现程式及其具有的含义可能存在变化等问题。本文尝试在归纳整理唐墓出土的"黑人"图像(俑和壁画)的基础上,从图像出发,通过对"黑人"俑的分型分式,探讨俑的渊源和演变。提出"黑人"图像可以上溯至南朝时期,主要出现在北朝至唐玄宗时期,唐代"黑人"俑的表现程式存在着不断被复制和改造的过程。图像中的"黑人"表现的只是深肤色者;细螺旋状发表现的可能只是体质人类学上的"波发",并不代表非洲黑人的"卷发";大眼与突出的眼白也用于描绘胡人。据此推测,阿斯塔那336唐墓和西安裴氏小娘子墓出土的"黑人"俑表现的很可能不是非洲黑人,而是南亚或南海诸岛的居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