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由于中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了.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直、皖、奉三系.1926年,皖系军阀段祺瑞下台,1927年直系军阀吴佩孚被北伐军消灭,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北洋政府宣告垮台,历时15年.  相似文献   

2.
张华腾 《历史档案》2006,(2):98-105
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统治中国268年的满清王朝覆灭。同日,袁世凯发表赞同共和的政见。次日,孙中山向参议院辞职并推荐袁世凯。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不仅实现了共和,而且实现了统一。中国开始由革命时期转向建设时代,同盟会与北洋集团也一起成为中国的统治力量。问题的关键是,同盟会与北洋集团这对昔日的盟友,能否继续合作,致力于中国的建设事业。在同盟会与北洋集团共同执政的短暂时间内,他们之间有合作也有斗争,合作中有斗争,斗争中有合作,斗争多于合作。他们的合作奠定了中华民国…  相似文献   

3.
直系军阀是清末民初在中国兴起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是北洋集团中与皖系、奉系鼎足而立的三大派系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占据重要地位并产生过相当大影响的军阀派系.  相似文献   

4.
清末,冯国璋长期追随袁世凯,整军经武,为北洋集团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辛亥革命期间,冯国璋帮助袁世凯倾覆帝制,稳定了北方政局。而关于对待和战上态度的分歧,成为以后双方间的合作与冲突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5.
晚清满汉关系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东安 《历史档案》2007,23(1):36-43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革命党推翻了清王朝,但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共和民主制度.中华民国虽已建立,而作为清朝残余势力的北洋集团却仍继续统治着中国,直到1928年国民党完成北伐,才将其彻底肃清.究其原因,主要是那拉氏死后,清朝皇室拒绝立宪派参政和放逐袁世凯,从而导致立宪派的起而造反和袁世凯的背叛.而当时的革命军又没有足够的实力一举消灭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致使这场革命最后归于失败,形成共和国名存实亡而封建王朝名亡实存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1919年6月,段祺瑞将其参战军改编为边防军,扩充到三师四混成旅,为了抵制皖系势力的扩张,直奉两系军阀组成反皖同盟。 这组电报反映了在直奉反皖同盟成立以后,驻防在湖南衡州的吴佩孚要求撤防北归、张敬尧向北洋政府中央索取欠饷、北洋政府驻湘部队情况以及谭延闿进入湖南的某些部署,对于研究1920年6月直皖战争暴发前直、奉与皖系的矛盾和驱张战争前湖南形势,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电报标题下注有“*”号的,均系北洋政府陆军部来电摘要。  相似文献   

7.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陈独秀为主要代表的皖系学者掀起了以白话文取代古文的文学革命运动,他们高举民主、科学旗帜,抨击旧文学、旧文化和旧道德。皖系学者在北大分为两派,一派是新文化运动学者,一派是旧文化的代表桐城派。他们之间展开了白话与文言、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争。新文化运动后期还和以皖系学者梅光迪为领袖的学衡派展开激烈的交锋。虽然新文化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并不意味着交锋的双方没有妥协和反复。新文化运动者虽然游离于传统文化之外,但也多次回归。传统文化守护者也多次离异成为新文化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8.
郑元 《兰台世界》2015,(4):41-42
民国初期为了支持袁世凯政府的统治,交通系实施了大量的外债举措,这些外债举措前后分别由署理中央财政部总长的梁士诒和周自齐主持实施。  相似文献   

9.
丁未政潮中康梁派活动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政潮,是清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的一次大爆发。其间,以首席军机大臣庆王奕劻和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一方,以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机和邮传部尚书岑春煊为另一方,发生激烈冲突。政争结果,奕袁集团获胜,瞿岑集团败北。在政潮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海外立宪派有诸多活动。丁未政潮以统治集团内部  相似文献   

10.
新近问世的30余万字的《奕訢慈禧政争记》是继董守义的同等篇幅的《恭亲王奕訢大传》之后,宝成关关于恭亲王奕訢研究的又一部力作,从而在清史学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但又很引人注目的“奕訢热”。奕訢和慈禧自1861年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推翻顾命制度,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夺得清廷最高统治权力之后,直至1898年戊戌变法之前奕訢病逝,两人之间从联合到矛盾冲突,暗斗明争从未间断,成为清廷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焦点,直接关系到清王朝的治乱得失与兴衰荣辱。因此,奕訢与慈禧之间的政争,就成为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揭示晚清政局演变的规律与特点所不可或缺的重大课题。作者在撰写本书时,以奕訢的生平为范围,以奕訢、慈禧间的政争为主线,着重考察奕訢集团的兴起,奕沂同慈禧从联合到冲突的始末,揭示这一政争对中国近  相似文献   

11.
辛亥年间湖南职绅保路公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统三年四月十一日(1911年5月9日),清廷皇族内阁为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以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宣布收川汉、粤汉铁路国有谕令,悍然将已准归商办的粤汉、川汉两大铁路主权抵卖与英、德、法、美四国银行、从而使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统治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因粤汉铁路贯穿湖南,湘省绅民以维护主权为由,率先起来反对“铁路国有”,呼吁朝廷收回成命。川、鄂、粤等省人民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亦继之席卷长江中游,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现刊布的这几件史料,系湖南各界职绅(包括长沙教育界代表徐特立)于清廷宣布“铁路国有”谕旨的当月,为“拒外债”、“集商肢”、“保路权”上湘抚杨文鼎并要其电奏朝廷的呈文,对研究辛亥革命在湖南之发端情形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成直、皖、奉三系。他们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互相争权夺利,连年内战。直系军阀在1920年和1922年战败皖系和奉系军阀之后,把势力从北方扩张到长江流域以南,妄图颠覆孙中山在广州建立的革命政权,进而实现“武力统一”的美梦。这时,皖、奉军阀为了与直系军阀争夺权利,都主动向孙中山寻求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采取了“临机变计”与之“周旋”的相应策略。于是“孙段张三角反直同盟”就这样形成了。 这里重点选录了孙中山从1921年底到1924年底给皖、奉两系一些重要人物的函电,它对了解孙中山为反对曹锟、吴佩孚,与段祺瑞、张作霖搞“三角同盟”的策略目的、进行情况、破裂原因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所选函电,凡未注明出处者,均选自 1973年台北出版的《国父全集》第三册。  相似文献   

13.
徐修宜 《历史档案》2000,1(4):132-133
1912年孙中山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让给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孙中山让位的确切时间在我国的有关重要书刊中说法不一,值得探讨。以《中国国民党史纲》等为代表的专著,称孙中山于1912年2月13日让位袁世凯。此说较为普遍。以《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为代表的专著,称孙中山于1912年2月14日让位于袁世凯。以《近代史研究》等为代表的书刊,称孙中山于1912年4月1日让位袁世凯。  相似文献   

14.
1916年5月,冯国璋在南京组织了各省代表会议,意在解决动荡时局。会议期间,各省代表意见不一,冯决心不定,无力掌控。南京会议无果而终,冯之计划落空,而北洋集团渐趋裂变。  相似文献   

15.
陈竹君 《兰台世界》2012,(22):19-20
袁世凯是清末创办地方警政的代表人物。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被清政府委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重任,在直隶创办警政,内容包括设立警察机构、制定警察规章、举办警察教育等各个方面。在此期间由袁世凯创办和提倡的各种形式的警察教育成效显著,对我国近代警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一、袁世凯在直隶创办警察教育的背景清末直隶省警察教育,是在新政初期清  相似文献   

16.
1912年6月21日、英、美、德、法、日、俄六国银行团成立后,与袁世凯政府多次进行“善后借款”谈判,提出种种苛刻条件。 这组资料为1912年12月31日至1913年1月21日,日、法驻华公使分别与袁世凯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财政总长周学熙的三次谈话记录。在谈话中,日、法公使要求将辛亥革命爆发后外人在华损失的赔款和外人参与财政管理担任袁政府财政顾问等两项列入“善后借款”合同之中。对研究“善后借款”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后,各方势力利用学潮攻击皖系,致使后者遭遇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此,皖系发起一系列扩张势力的行动。在统治基础较深的北方,皖系加紧编练边防军、西北军,清理内阁中的异己势力,架空总统,实现军权与政权的同时扩张。在统治基础较薄弱的南方,安福系成为皖系扩张势力的重要工具,汉口建筑督办风潮即是一例。安福系联合湖北士绅反对张国淦赴任,希望攫取巨额借款充实活动经费,同时扩张在湖北的势力。但皖系的统治危机并未因此得以转圜,最终难逃下台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关于1909年袁世凯开缺回籍问题,学界深入探讨了其缘由,但对袁世凯遭罢黜之前的史实梳理尚显薄弱,特别是对袁世凯五十大寿及其影响重视不够。在清末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袁世凯五十大寿的排场、造势之大,刺中了清廷上层年轻贵胄们的心。因此,慈禧、光绪过世之后,这些年轻贵胄就肆无忌惮地把矛头对准袁世凯。其次,对袁世凯开缺之后的社会舆论反应亦注意不够,报刊舆论对袁世凯开缺的认识与同情,正好为袁世凯赚足了社会声望。最出乎清廷意料的是外国媒体所表现的惋惜与遗憾,而此正为之后历史发展埋下深刻的伏笔。放逐袁世凯加重了清末以来本已缓和的满汉畛域,导致满汉官僚矛盾激化,是清朝快速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1927年1月初发生的汉浔惨案,是当时报纸所关注的重大事件。《晨报》在此期间的报道,显示出对外和对内报道态度的差异,反映了在国内不同政治环境下,以《晨报》为代表的北方报纸舆论在中外冲突和国内政争之间的因应依违。  相似文献   

20.
梁菁洪 《今传媒》2020,(4):149-150
粤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代表了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广府民系基本标志性的文化识别。伴随着"推普"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粤语在粤青少年群体中正面临一定的危机。本文从粤青少年对粤语的态度和掌握程度现状出发,结合当前社会的客观背景,分析了粤语发展现状产生的原因和与原因对应的新媒体背景下粤语文化保护的路径方法,指出保护粤语的必要性和实际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