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学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电脑辅助教学就是一个新的境界1."乐学"的境界--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学习更愉快;2.博大丰厚的境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节奏;3."逸而功倍"的境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4.信息时代任驰骋的境界--不仅交给学生一张毕业证,更是交给他们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达到这种境界,得先经过王国维的"三境界"1.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独上高楼",能忍受得了孤独,"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在没有什么名和利的情况下"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2.有巨大的投入,包括资金的投入和时间、精力上投入.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2.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①"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②,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③,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生成,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语文课堂如何生成"语文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4.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教书育人者亦然,需要自信--自励--自强.  相似文献   

5.
凡事都有境界之分,为人、为事、为学问均不例外.著名学者冯友兰曾经将人生划分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并以三句诗加以形容:"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最终境界.依此观照,境界倒确乎为华夏文化的精髓之一了.其主张对宇宙、对人生、对事物 须人乎其内,出乎其外,所见、所思、所为应达到超越,必然走向自由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一雨普滋,千山秀色."让孩子生命中的蛹在西园小学幻化为美丽的彩蝶,迎向更亮丽、更璀璨的蓝天,跃动的生命将昂扬于更宽广的天际.教师是不断追求卓越教育品质的专业人员教育是一项从容的事业."从容"意为"不慌不忙".这里的"从容"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以生为本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宽"严"适度是高层次的管理境界."严",代表了管理者的意志力.它表现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怕困难,开拓上进的气魄."严"要严在点子上."宽",其实质是指管理者的情感投入,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宽容;二是宽松.  相似文献   

8.
转身     
一支灵动悦目的舞蹈少不了华丽的转身,单调的跳跃与前进无法增色舞者的妩媚.舞蹈尚且如此,漫漫人生何尝不是呢?人生是一座无比错综的迷宫,没有谁能驾轻就熟,人难免会误入歧途,转身恰是一种最完美的解脱.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所著《人间词话》中提炼出"人生之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而蓦然回首恰恰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人生并非康庄大道,我们的前方经常丛生荆棘或是悬崖耸立,一味地冒进必然走向死亡,为何不选择果断转身,正如《青玉案》中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我们的身后说不定就是一片开阔地呢?人生无非是惊喜与艰难的交错,坚信转身、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相似文献   

9.
国标本苏教版第八册课文<祁黄羊>一文介绍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崇高理想境界.文中共有三处写到关于祁黄羊的"想": 1."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相似文献   

10.
"素读"就是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文章作品内在蕴涵的阅读方式."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是素读教学的"双线"结构,素读教学中的"问题"艺术集中体现在"真"问题、"主"问题和"高"问题三重境界上,素读教学的教读要遵循能级相应与适度超前原则,基本方法是随机指点和适当鼓励.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说,其境界形成的具体步骤包括"能观""出入"、"写境"与"造境"等."造境"与"写境"作为境界形成的最后一个步骤,并非独立地存在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文从"境界"、"造境"、"写境"等概念的理解着手,通过审美的角度分析"造境"与"写境"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课堂人文精神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三境界:一境界是"教知识";二境界是"教方法";三境界是"求融合",即求知识、方法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在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的"和合"思想主要有"太和"、"中和"以及"和平共处"三方面的内容.王夫之认为,"和"是自然界的常态,"太和"则是"和"的最高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太和"之境."中和"是人们修身的最高准则,人们通过"存养省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去体验、去实践,就能达到"中和"之境.王夫之主张各民族和平共处,既反对少数民族对...  相似文献   

14.
有位名师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所以教师应该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就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那么,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又是怎样的教学境界呢?笔者就自己在语文课堂中的思考与探索,与同行们交流.  相似文献   

15.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这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期望达到的教学境界."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先生为我们指出的一种教学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相通的,教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成为"善学者",当学生确实在学的实践中学会了学习,教师即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这就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境界,彼时不仅"师逸",而且可收"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6.
"三日不读,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大意是说,一个人如果三天不读书,就会说话无趣,表情呆板.古往今来,中外思想者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又一部辉煌的著作,每一部都透露出聪明与灵气,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些闪光的智慧,从实践中来,从读书中来,从边实践、边读书的感悟中来.由此可见,在课外阅读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小就能"爱读书、会读书、能读书",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意阅读  相似文献   

17.
"骚雅"、"清空"、"意趣"是张炎对词的主要审美理想,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骚雅"是张炎对词审美最核心、最基本的要求,"清空"是"骚雅"最佳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笔法,也是一种境界."意趣"是继"骚雅"、"清空"后更高的艺术追求,是"骚雅"、"清空"的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文化全不脱"敬业"、"乐群"二者."敬业"者,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是一种对所从事的职业的热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境界."乐群"者,志同道合者在一起学习;如何实现"乐群",所谓"诗可以群",用共同的事业与理想、用优秀的文化传统、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莘莘学子"乐群"."敬业"与"乐群"的有机结合,才是和谐校园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实际上道出了学习的三个境界,追求学习的外在目的很可能将学习的境界局限在"知之"这一层次,孩子只能处于被动的、简单的应答阶段,无从谈起创造性,也无快乐可言.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特别是孩子们认为学起来比较枯燥乏昧的学科,如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不断地尝试更新、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以期使自己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20.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人生目标设定的阶段。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追求目标的实践阶段。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目标达成与升华的阶段。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发,道德与法治课也应该达成三种境界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