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搞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使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家长应做好幼儿入学的准备工作 “幼小衔接”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做好衔接工作,使幼儿高高兴兴入学。家长应了解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  相似文献   

2.
一、针对家长中的认识问题召开家长会和举办专题讲座有许多家长由于对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以为进学前班更有利于孩子上小学,因此,在孩子刚要升大班时,即让孩子转到学前班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及时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幼儿园培养目标和大班的学期工作计划以及我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几项具体措施。同时,我们还多次举办专题讲座,请幼教专家来园讲课。讲座的主要内容有:家长应如何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家庭与幼儿园如何配合;学前班与幼儿园的情况对比等等。  相似文献   

3.
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识。做好“幼小衔接”,不但有利于入学前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为孩子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即将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和生活,这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考验。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的。  相似文献   

4.
<正>“幼小衔接”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目前家长、幼儿园、小学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幼儿园入学准备过度或者无效,与小学入学适应过短或缺失,造成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感受到“断崖式”的落差。做好“幼小衔接”,就是要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双向衔接。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和“双减”政策的教育背景下,科学推进幼小衔接,是当下学前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幼儿园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了我们要关注幼儿的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  相似文献   

5.
<正>幼小衔接是幼儿学前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2021年3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对于幼儿园、小学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如何全面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做出了相关的指示。我省高度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将幼小科学衔接列入中小学“双减”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出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的游戏环境到小学系统化课堂学习环境的过渡。幼儿园应采取多种形式,与小学和家长共同联手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何芸 《家教世界》2013,(2):25-26
对于即将面临毕业的大班孩子们来说,三年的幼儿园生活就要画上句号,而就在眼前的小学生活则充满了神秘和挑战。在这重要的过渡阶段,良好的"幼小衔接",不但有利于入学前后幼儿尽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为幼儿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将尝试建构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班级工作、家长工作等多种桥梁,多方位实施"幼小衔接",为幼儿地快乐入学开辟一个崭新、愉悦的天地。帮助幼儿激发他们入学的愿望,减少对入学的恐惧感,更好地做好迎接崭新学习生活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型期,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抚养人,有必要正确地进行角色定位,与幼儿一起做好入学前的衔接准备和入学后的适应教育。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体现为幼小衔接践行者、幼儿情感支持者、学习环境创设者、生活能力养成者、学习兴趣激发者等,家长只有将这些角色科学、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才能陪伴幼儿更平稳、顺利地实现幼小的衔接。  相似文献   

9.
<正>对即将离开幼儿园迈入小学的幼儿来讲,小学无疑是一个既陌生又向往的地方,无论是校园环境、教室布置,还是作息时间、课堂学习等,都与幼儿园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何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实现自然衔接呢?组织幼儿“参访小学”是做好幼小衔接入学准备的重要一环。基于“聚焦参访小学,共探衔接之径”的研讨,笔者对做好“参访小学”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有几点思考,现与大家交流分享。  相似文献   

10.
家长作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关于幼小衔接教育内容的需求是思考当前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的重要声音。本研究选取郑州市公办幼儿园大班家长和小学一年级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1.4%的幼儿园大班家长担心孩子入学准备不足,96.5%的一年级家长认为孩子存在入学不适应的现象。家长们均提到了学习、生活、社会、身心四个方面,都非常关注学习准备(适应)和生活准备(适应)的不充分。基于家长们关于幼小衔接教育内容的需求,本研究建议幼儿园增加集体规则游戏,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发展;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进一步明确幼儿学习的核心素养,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构建课程实施共同体,优化幼小衔接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上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家长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认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主要差异,为孩子入学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2.
当前幼小衔接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把"小学化"当成幼小衔接,家长把超前教育当成幼小衔接,幼小衔接重视幼儿知识储备而忽视相关主体的心理建设。科学地开展幼小衔接,需要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入学准备应从知识储备式的教育转向学习品质的培养,并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三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西方研究者对影响幼小衔接的因素做了分析,认为下列五大因素对儿童的学校准备非常关键:儿童准备的程度,即儿童是否做好了个人的、社会的和认知方面的准备可以胜任一年级的学习;家长、家庭和社区的支持;高质量的为3~5岁幼儿服务的学前教育系统;幼儿园班级在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方面,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小学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相似文献   

14.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小学教育相互衔接。”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帮助儿童顺利地实现身心发展的过渡,缓解他们在过渡期的种种不适应。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是人生的重大转折。怎样才能使孩子顺利地从幼儿园的小朋友转变为小学生呢?我认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胡俊 《少年世界》2018,(4):12-15
幼小衔接工作是长期以来备受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话题,许多的幼教工作者也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受当今社会上一些不适宜需求的影响,以及家长对幼小衔接观念片面和错误的理解,导致部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愈演愈烈,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依然存在单向衔接和表面化问题。笔者认为,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应是幼儿园、家庭和小学的多方衔接,缺一不可。多渠道宣传,帮助家长和教师树立幼小衔接的科学理念;提升教师素养和幼儿园保教质量,帮助每个幼儿从容进入小学;加强与小学的深度和双向衔接,共同助力幼儿适应性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幼儿从幼儿园迈入小学,易产生“作业适应、挫折适应、自我认知适应、生活节律适应”等入学困难,从而对入学产生紧张和恐惧。我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幼小衔接活动,形成了科学的幼小衔接行动方案,有效支持幼儿做好入学准备,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前段时间的一部电视剧《虎妈猫爸》抢占了收视率榜首,引发了大家对孩子教育问题的热议,同时折射出了现在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转眼间,大班孩子在园的三年时光即将结束,他们如电视剧中的"小公主"——茜茜一样马上就要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那么,家长们为孩子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了吗?孩子们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呢?因此,在大班阶段,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  相似文献   

18.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幼儿学习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幼小衔接是连接幼儿园和小学的一座桥梁。面对从幼儿园到小学环境的转变、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从“活动”到“上课”的课程方式转变,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是我们幼儿教师需要持续思考和探索实践的问题,也是有效实施幼小衔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20,(61):165-166
现今,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幼小衔接工作。每年都会有一批幼儿,告别了自己幼儿时期的学习与生活,步入小学进入属于自己的学习旅途。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到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这些孩子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每一位教师面对的重要难点之一。这些都揭示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幼小衔接备受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和重视,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阶段上互相连接,双向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新形势下,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困境,制约着衔接的科学性,还有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存有“谁来衔接、衔接什么、如何衔接”的困惑。本文对这些困惑进行了澄清,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幼小衔接的实现路径:幼儿园向上衔接到小学,在儿童入学准备中凝聚“推力”;小学向下衔接到幼儿园,在儿童入学适应中跑好“接力”;建立协同共育的家、园、校关系,增强幼小衔接教育合力;提升教师幼小衔接素养,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大幼小衔接综合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