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形成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阶段。课程实施直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品德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占人有“品德如玉”之说,如果把学生的品德比作一块天然的玉石,那么,笔者认为.教师在雕琢这块玉时应经历如下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品德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的品德形成于他的长期的伦理行为;他的伦理行为形成于他的道德意志;他的道德意志形成于他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感情;他的道德感情形成于他的道德认识:个人道德认识是伦理行为的心理指导、必要条件,是品德的指导因素、首要环节;个人道德情感是伦理行为的心理动因、必要条件,是品德的动力因素、决定性因素,是品德的基本环节;个人道德意志是伦理行为的心理过程、充分且必要条件,是品德的过程因素、最终环节。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道德认识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发展两个方面。道德认识是指学生对事物的是非、行为的善恶的评价。道德认识在学生品德形  相似文献   

4.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育者应依据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和特点,加强学生道德思维的训练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此本文从一下几点阐述:①加深道德认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②培养道德情感,训练思维的自觉性;③注重道德评价,训练思维的批判性;④指导道德行为,训练思想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5.
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四种成分。道德认识来源于道德实践,其内心的体验就是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促使个体产生道德信念,成为推动个体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遵循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规律,注重道德实践和道德内化,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相似文献   

6.
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份。在道德认识上,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且差异显著。在道德情感上,初中生的水平既低于小学生又低于高中生,说明初中期是青少年德育的关键期。在道德行为上,中学生水平低于小学生,而且在总体上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水平低于道德认识水平,提示加强青少年德育应根据年龄特点,在加强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应强化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7.
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份.在道德认识上,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且差异显著.在道德情感上,初中生的水平既低于小学生又低于高中生,说明初中期是青少年德育的关键期.在道德行为上,中学生水平低于小学生,而且在总体上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水平低于道德认识水平,提示加强青少年德育应根据年龄特点,在加强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应强化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知情意行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是支配道德行为的核心。道德情感则依附于道德认识 ,对调节道德行为 ,促进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信念起着巨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 ,只有当客观事物被人们所认识 ,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 ,而当人们对一定道德行为产生强烈的爱憎、好恶情感之后 ,才能从内心体验中明辨是非 ,提高认识 ,并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 ,小学生尤其是这样。遵循学生品德内化的规律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着力于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  相似文献   

9.
新修订《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如果能把握住以下三个环节,将生动的品德认知行为与反映国内外经济、社会生活实际的时事新闻结合起来,就能扩大学生的品德认知视野,夯实学生的品德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品德评价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改进小学品德评价方式应做好下列工作:确定品德评价的依据;制定品德评价标准;以道德品质及个性心理品质为主要评价内容;将道德认识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结合;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多方参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论媒介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教育从"保护主义"范式走向"不伤害主义"范式是现代媒介发展的必然."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是信息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媒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媒介伤害日益增多的现实,媒介教育研究需要从专门的传媒研究领域拓展开来,道德教育领域应加强对媒介教育的研究,媒介教育需要走向普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左蔚琳 《科教导刊》2020,(2):170-173
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充分发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一方面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另一方面将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新时代背景下应采用"医学+德育"混合双模式;心理发展和心理补救两手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做好心理危机干预、跟踪以及监控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的方式来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当今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在性与“无我”的性质有极大关系;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它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责任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应然”不是“实然”。“应然”转化为“实然”的过程,就是规范转化为师德的过程,就是“德化”的过程、“德性”形成的过程。道德规范能否内化取决于人们对规范的认同,而对规范的认同又取决于人们对自己所在群体和所从事的事业的认同。有了这种认同,他才会形成对学校和事业的责任感,而有了这种责任感他才有可能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德性”和“德行”,从而成为一个有高尚师德的人。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治国思想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批判与总结,是提高综合国力,促进国家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肩负着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校德育应全面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用“以德治国”思想作指导,浓化德育氛围,净化德育环境,优化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改革,强化德育管理,量化德育绩效,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6.
责任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概念。从伦理视角来看,全球化与科技化的现状、伦理学自身的发展、道德责任的独特性等都要求加强对道德责任的研究。面对“权利”与“责任”双重缺失的当下,我们应当认识到:人不仅仅是作为不同于自然的“权利”主体而存在,更是作为高于自然的“责任”主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三代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国际国内形式,为促进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青年教育思想。毛泽东提出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注重青年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的“四有新人”的思想;江泽民“四个统一”和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德育社会化致力于解决德育与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相脱离的弊病,在模式构建上,它提出要充分搜集社会发展状况、日常生活情境、以及人际关系等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分析上,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的德育。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德育的模式体现了德育的整体效果,满足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动态适应了社会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价值观的历史取向应该是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服务;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文化价值观取向应该符合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最高价值追求应该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面临新挑战,大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亟待加强,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且切实联系学生发展与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