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五四散文主要由社会派散文与人生派散文两大系列构成。社会派散文关注的是社会性存在,具有显见的意识形态倾向,其主旨主要在于进行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这一类散文以杂感(随感录)为主要形式,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互动,具有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批评流派,可算是文化批评派。所谓“文化批评派”,就是说这些批评家们在审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诸问题时,大都以西方文化思想作为理论武器,反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从思想启蒙的高度去唤醒民众,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那么,文化批评派为何在“五四”初期形成?这自然有其历史的、时代的、社会的以及文化自身发展的原因的。早在“五四”之前,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思想启蒙与  相似文献   

3.
新人文主义批评主要由学衡派、现代评论派和新月派主要批评家构成。其文化品格体现为对新人文精神的阐扬,以“中正”的态度体现学理性和规范性,推崇并实践和谐与典雅的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4.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人生派诗歌以文学研究会诗人为主要代表,提倡“血和泪的歌吟”,思考社会与人生,追求理想和光明。具有深刻的为人生的思想;诗歌艺术在初期白话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显示出现实主义诗学的深化。人生派诗歌创作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歌会及40年代的七月诗派都有较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文学及艺术从未远离“美学”及“审美”的话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被称为“新审美批评”派的美国学者不断倡导的审美复兴,实质上是对没有在十八世纪得到充分发展的欧洲浪漫主义美学的现代化。为此,在阐释“体验”、“情感”、“神情涣散”等关键术语时,他们不自觉地深受其中产阶级精英文化的影响。以林赛?沃特斯等为代表的“新审美批评”派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西方美学思想家意图唤起人们对美再认知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缘于对五四启蒙文化精神的共感,舒芜受到胡风的激赏和提携,跻身于七月派。舒芜在七月派刊物上的理论和杂文,表征了七月派的发展趋于自觉的态势及其内部建构的转型。他的理论批评彰显了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所引发的论争强化了七月派的声势和品格。在理论批评中舒芜与七月派同人存在着互动性和协同性,他们共同对胡风的文艺思想和其他成员的创作实践做出了有力的呼应,但在畛域和路径上,舒芜是从哲学和接受的角度立论,有别于其他成员从创作和艺术层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T·S·艾略特与新批评派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S·艾略特可谓美国“新批派”的开山大师,他的文学整体论,非个性化理论和他的批评风格对新批评派的本体论和文本细读有直接影响,艾略特后期的批评重点转向社会文化批评,与新批评派趋向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不同  相似文献   

8.
李惠玉 《现代语文》2006,(10):88-89
在运用互性理论对以瑞恰兹所代表的语义学批评派的主要观点提出异议之前,首先简要提及一下该流派在20世纪四方论史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语义学批评对西方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批评派、结构主义批评、早期心理学派批评等派别都受到了它的重要影响。尤其是新批评派,其基本方法论和不少观点都来自语义学批评,以至于不少西方学干脆把语义学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直接作为新批评派理论家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读了刘梦溪同志在《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1辑上发表的《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展》(上)一文,觉得他用来界定“小说批评派红学”的观点,似有值得商榷之处。刘梦溪同志区分“小说评点派”红学和“小说批评派”红学的立足点,是基于对古代小说评点非小说批评的看法.刘文说:小说评点更多地是抒写评者的比较零碎的感受、心得、体会,主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不是依据一种成型的美学理论,用适合特定对象的方法进行批评.钱钟书先生说得好:“评点、批改侧重成章之词句,而忽略造艺之本原,常以‘小结裹’为务.”小说批评则要求有美学理论和一定的小说观作为参照物。这是两者最主要  相似文献   

10.
“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批评,这既有其思想原因,也有特定的现实原因。“学衡派”的批评集中在对杜威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的批评,对其在中国文化界、教育界的影响的批评。  相似文献   

11.
当代诗人任洪渊的诗歌是中国学院派创作的一个典型。任洪渊的严格的学院派教育,稳定,执著的人生艺术态度都使之与其他的社会派诗人大相径庭;“语言的任洪渊运动”是他对于当代诗歌的重要贡献。当然,生命与文化的矛盾也是包括任洪渊在内的中国学院派诗人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12.
除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在中国的博弈与交融,在思考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时,纽约学派的文化批评也具有一定的学理价值。纽约学派将艺术之于文化的关系"作为主体的建构",力主马克思主义批评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结合,关注文学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并由此弥散到其他艺术领域。他们的文化激进主义,坚持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把历史中的文化变迁作为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广阔背景。他们的文化批评指向社会人生的呈现与解读,指向文化的传承与变革,指向启蒙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建构美国精神。这种介入历史、介入人生的文化批评,有利于弘扬艺术对于文化的建设性思维品格,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精神的持续养成。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中的“想象”,是化合了中西方意涵而形成的批评术语,不同于在中国古籍中的“回忆”“回想”之意,“想象”一词在经历中外交流过程后,具有了自觉能动的创造性意涵。这里的“想象”作为文学的原质,与构思、创作中的原始思维方式、人生理想相关联,成为文学批评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王国维的“想象”批评说突破了以儒家思想规范为主的批评标准、以考证注疏为主的批评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文论的基本面貌,推动了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4.
当今生态批评致力于从文学研究和生态学结合的角度去探索自然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在对“湖畔派”作品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诗人在讴歌大自然、赞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对科学技术也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因此,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审视英国浪漫主义“湖畔派”,以期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15.
处于人生特定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认识上会存在一些偏差,从而导致他们不自觉地犯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批评也成为了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必用的常用手段。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想使批评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以我们的体会而言,教师应该讲究批评的艺术,做到“四要”与“四不要”。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者把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类似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点;他们对马克思学说既存赞扬,也有批评;其中“天义派”和“新世纪派”又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刘梦溪先生把红学研究分为索引派、考证派、小说批评派三大流派,在对这三个流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分析后,他指出:“索引派红学,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实际上已经终结了。”“考证派红学的兴旺时期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有点像《红楼梦》里的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由于《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上的长篇巨制,任何一种新的文学观念或新的批评方法,都可以在红学研究中得以发挥。多样化的小说批评方法,必然为小说批评派红学打开无限广大的领域。从这一点来说,红学的小说批评具有索引派和考证派不可比拟的生命力。”(刘梦溪《红学》177、105、241页)我赞成梦溪先生的这一观点。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我认为,二十一世纪红学研究的主流,只能是小说批评派红学。  相似文献   

18.
既为人也为己的人生,必然拥有“人生中最伟大的东西——爱与友谊”。而“爱与友谊”则在入际与性际之间展开,鲁迅与茅盾自然也不例外;一切内在与外在的追求都是为了充实人生,鲁迅与茅盾也由此成为真正的“人生派”。从“为人生”包括也“为自己”的“人生”角度来看鲁迅与茅盾,可以更真切地走近他们的人生世界和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这对理解他们的个性和文学,辨析他们的异同、关系和遗训也会有所帮助。论文主要从交友和婚恋这两个人生基本主题,来考察和理解人生场和文学场上的“人生派”鲁迅与茅盾——说到底人们关注鲁迅与茅盾,也是为了建构今生今世的人生世界。  相似文献   

19.
<正> 梁实秋是新月派的文艺理论家,在二、三十年代系统地宣扬过资产阶级文艺观,遭到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家的有力批驳。这方面的情况人们都有熟悉,不再赘述。 在诗歌创作的不少根本问题上,也暴露了梁实秋的资产阶级立场和文艺观。 梁实秋抹煞诗歌的社会功利作用,反对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五四”时期,当俞平伯提出新诗必须表现人生,批评和描写人生,引导人生向善,从而促进人生以及提倡新诗平民化时梁实秋认为艺术是“超于善恶性而存在的”,其效果只是“供人们的安慰和娱乐”;诗“绝不能建筑在真实普遍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留学生曾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从近现代文学开创初期的情况来看,最初的一批重要而有影响力的作家几乎都有留学外国的经历,“留日派”和“美羹派”是当时最为集中的两大阵营。本文选择“留日派”作家阵营,从创作特征,受外来思潮的影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