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本的类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纽马克将文本划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和呼唤型三种类型,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聚焦于信息型文本的翻译补偿,通过翻译补偿的实际案例阐释信息型文本四个层面的翻译补偿。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艺术,而且是两种文化的转换。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文学作品翻译的不可译性,因此,翻译过程中补偿手段必不可少。但是补偿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必须尊重原作者,不能曲解作者的意图,或是任意增减原文信息,出现"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文学翻译补偿原则的研究对于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使用补偿手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雷鸣 《考试周刊》2011,(51):22-23
超额与欠额翻译常常是翻译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错误类型。字幕翻译受到文学因素与技术因素的双重限制,超额与欠额翻译所引起的信息量的增减不可避免。文章重新划分了电影类型,分析了不同电影类型的字幕翻译,指出在与时间、空间等技术因素相冲突的情况下,适度的超额或欠额翻译是可以接受的,也是摆脱双重因素限制的折中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界定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引用美学理论的相关论述,以张培基教授的译作《巷》为个案,从选词与美、音韵与美、意境与美以及补译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采用变通和补偿传达美学意境,达到文学翻译的真正对等,对于与美学有关的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小霞 《文教资料》2013,(25):30-31,33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本文借鉴翻译文化学派的意识形态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探讨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选材的影响。以中国文学翻译史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将中国文学翻译史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探讨意识形态和当时阶段文学翻译选材的关系,从而得出在文学翻译选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翻译选材都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用与原语不同的语言将原作表达出来的艺术。翻译有很多种类,包括口译、广告翻译、会议翻译、文学翻译等等。在各种翻译当中,文学翻译由于其涵盖的范围广、文体多、所涉社会文化层面宽而成为译者密切关注、重点研究的课题。各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不同的类型。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译无定规",根据文学翻译的特点,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文化环境,处理好文化误读现象;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注重形神兼备,必要时形可做改动;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审美,译出"意境"。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是比较复杂,比较难以把握的一种翻译类型。主要探讨文学翻译中语言审美观差异的处理,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握译入语共时的特征和历时的发展变化,根据译入语读者语言审美观的需要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英语与汉语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由于各自用语习惯的不同,经常会出现翻译语义的偏差,这也是许多文学作品在翻译之后会丢失其文学价值的原因所在。合作补偿策略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必须遵循句意表达一致原则、文学美感原则、结合创作环境原则三大主要原则,合作补偿策略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运用要表现作品意境中的真实美,表现作品的不同语言美。  相似文献   

9.
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翻译界对于戏剧翻译谈之甚少。其主要原因是戏剧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具有其独特之处。根据巴斯奈特、纽马克和奈达提出的有关戏剧翻译的理论,结合戏剧本身的特点,总结出了戏剧翻译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针对呼唤性文本翻译补偿策略的研究尚属新兴领域。不同的文本类型决定了翻译补偿的不同策略,文章结合文本类型理论,以广告翻译为例,论述呼唤型文本的翻译补偿的几种常用方法:转换法、强化法、归化法和替代法。  相似文献   

11.
文学派认为翻译是作品文体风格的转换,是译者的再创造。由此,以理解为核心,强调译者主体性的阐释学理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得到广泛应用。乔治斯坦纳提出的阐释翻译四步骤:信任(trust),入侵(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补偿(compensation)在莎士比亚多部名著译本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体现了重译的必要性,并为进一步理解文学翻译的阐释观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研究成为学术研究的一种话语模式。作为文化转换过程中的一部分,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损失具有不可避免性。文章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翻译损失的成因,探究文学翻译中的补偿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让译文读者欣赏到原作的异质文化,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语用学派生出众多的衍生学科,语用翻译理论也是其中之一。本文就语用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中广泛运用的功能翻译理论开展比较研究,从而寻找文学翻译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与文化补偿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跨文化视阈下,由于汉英两种文化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的差异,英语文本的可译性受到较大限制。原文中的文化缺省问题,干扰了跨文化信息传递,是翻译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译者需要审慎地对待原文的文化信息,采取适当的策略对文化缺省信息进行文化补偿,从而再现原文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异质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解读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提供了新的解释。电影片名兼有文学文本属性和广告属性,但更主要的是广告属性。电影片名翻译不能单纯从传统翻译理论着眼,而要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从受众的反应出发,采用交际翻译方法,既注重译名广告效应,又兼顾片名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多采取意译.要做好完全忠实的文学翻译十分困难.忠实的文学翻译包括从内容到形式到风格的忠实。这篇论文就是探讨怎样做好文学翻译.怎样从内容到风格实现译文的忠实。  相似文献   

17.
董秋斯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曾提出许多见解独到内涵深刻的思想观点,比如:忠实于原作是文学翻译的唯一标准;直译是文学翻译的主要方法;立足本土,借鉴西方建设我国翻译批评和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的过程必须是再创造;译者修养是判断间接翻译和直接翻译二者优劣高下的重要尺度;文学作品的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命题。通过对董秋斯翻译思想的爬梳和研究,不难发现其翻译思想虽不具备完整的理论形态,却已有了相当的体系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由于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文化差异构成了等值翻译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文学翻译中要取得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的完全等值并非易事。本文探讨了如何在丈学翻译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等值的“度”,以便读者更好地欣赏异域丈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文学翻译教学的特点及问题,论证MTI文学翻译教学中文体意识建构的重要性和途径。MTI文学翻译教学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理论教学应在传统翻译理论教学基础上引入文体学理论,实践教学应涵盖练习的选材、批改、评讲及课程反思等环节,从而加强学生翻译中的文体意识建构,提高MTI文学翻译教学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刘勰的"隐秀"观审视翻译中文学意象的传递,以期保持文学翻译所固有的文学性和民族性,成功实现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的第二次创作。"隐秀"观指出意象有"隐"与"秀",两者统一于文学意象之中。不同的意象对应不同的表述方式,译者如果在把握原意象的艺术特征基础上,对描述性、象征性和比喻性意象进行具体分析,在翻译时运用显性或隐性方法进行具体处理,文学意象翻译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