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转换教师角色推进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面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通过对传统教学角色基本职责的历史局限性的分析,阐述新时期教师角色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基本职责的历史转变问题,提出教师教学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嬗变的想法和思路,目的是想让我们中小学教师由过去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转变为现代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和诱导者.  相似文献   

2.
"自主、合作、探究"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实现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的"教"向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转变,这是当前课堂教学在方式方法研究上的热点和关键点。 关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界定,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表述。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王志光 《辽宁教育》2012,(15):62-64
"自主、合作、探究"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实现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的"教"向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转变,这是当前课堂教学在方式方法研究上的热点和关键点。关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界定,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表述。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韩清林,  相似文献   

4.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而且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角色必须转变,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发展与要求。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责任,只有教师的角色由权威意识向平等意识转变,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由个体劳动者向教育合作者转变,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由知识化向专业化转变,才能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合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改革最本质的改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见,历史教学必须逐步由教师"教学"向"教学生学"转变,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9.
马海玲 《青海教育》2003,(10):67-67
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相似文献   

10.
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是 2 1世纪对教育发展的要求 ,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要求。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在教育心理学上具有特殊意义 ,由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材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 ,更重要的是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态度。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1947年前后学界关于学术独立问题的讨论中,齐思和是一位系统、冷静的思索者。他把留学看成中国走向学术独立的必要阶梯,要求主管部门从选派和管理两方面整顿留学乱象,提高留学效果。同时,他又把国内高等教育建设看成学术独立的根本之图,主张在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课程、师资、研究院建设等方面全面进行高教改革。齐氏基于史家经验提出的这些观点,不仅对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借鉴价值,对目前高等教育和留学教育的改革也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经历了轰轰烈烈之后步入了高原期,迷茫与困惑逐渐显现,故有的教育问题与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逐渐恶化,问题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不稳。应以课程史研究为课程改革提供历史实践的标准;以科学精神搞教育实验,以期创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创立中国的教育改革理论,科学指导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改革奠定“基础”,改革即便没有成功,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业。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澳门的课程改革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澳门政府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课程改革的任务,即为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教育制定课程框架,并规定学生须达到的基本学力要求。此外,课程改革的新动向还表现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使课程改革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同时,由于澳门的课程改革起步较晚,一些历史原因的影响还在起作用,所以澳门的课程改革仍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师资问题和教科书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提升全国教师的素质,2007年英国对教师培训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在全国建立11个由教师培训机构组成的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CETT),通过整合式的管理、多样化的课程开发、高效的交流平台的建设等,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形成了新的教师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教育改革的政策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需做出重大调整与改变,由过去关注教学技能转向更为根本地从学生的状态和需要出发来调整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在探讨教师改变的内涵、教师改变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师改变的路径等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成果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个人思考。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都需要评价作出“回应”。中小学教育评价尤其是学生评价改革应成为助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泵”,而不能成为制约课改实验的“桎梏”。就当前的中小学学生评价实践而言,尚面临重重困惑。为此,应从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涵入手,就评价的手段与目的间关系、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之争、评价证据的“科学性”几个方面进行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学热的升温,沉睡的国学已然被唤醒,国学教育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和相关部门的重视,逐渐在语文课堂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当下国学教育的目标存在缺陷,亟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设计国学教育的三维目标并积极落实,把国学教育真正渗透到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卓越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课程改革是落实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明确通识教育目标为前提,在此认识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课程结构原则和课程内容原则,并就如何提升通识课的地位、课程开发、实施细节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领导逐渐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阐明课程领导内涵的基础上,文章对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相关研究成果尝试作出梳理,主要分析了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内涵、作用与意义、角色、任务,并进行了反思,试图能为下一步的研究作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富有弹性、也更具挑战力和创造力的空间。课程改革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前途和走向,进行课程改革是教育内部机制调整和改善的需要,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