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广义符号经济:当代经济发展趋势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符号商品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经济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人类开始迈向以广义符号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基础的广义符号经济时代。广义符号经济的活动主体不仅是经济人,更是卡西尔所说的“符号人”,企业生产的本质是通过人与外部符号世界的符号互动创造差异化符号的过程,符号的交换和消费的实质就是文化与意义的交换和消费,企业生产(符号创造)的动力不再是简单的竞争,而是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和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冲动。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媒体社会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全球文化IP趋势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一种文化符号叙事消费新模式正在重建人们的消费观。以“文化符号”“叙事消费”“跨媒介传播”为表征的文化IP叙事消费主义,影响着数字媒体语境下文化消费发展的新潮流,引发人们对数媒时代文化符号叙事消费的遐想。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社会正逐渐由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向以消费为中心的后现代社会,即转向了一个由符码、影像、信息等所主宰与操控的后现代消费社会,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贪婪地吞噬着商品符号,因此人的主体性地位与价值被消解,符号成为了统治时代的工具,于是鲍德里亚认为的符号消费时代到来了。因此,从解读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开始,认识后现代消费主义,对于帮助我们树立社会主义和谐消费理念、构建当代和谐消费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符号经济又称非物质经济,它是以符号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基础的一种新经济引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女书,在后现代的符号经济中如何走出闺阁变为资本?在女书文化产业开发中,我们如何才能按照符号生产与消费的规律将其转变为特定的符号?这些符号又该如何发掘和再造,从而扩大女书文化产业品牌的文化附加值?本文通过对女书文化的符号价值分析,指出对女书文化的产业开发要从符号消费的角度整合、重组女书文化营销策略,突出女书文化品牌的符号特点、彰显其符号意义、挖掘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滨州学院学报》2021,(1):81-85
在消费社会中,商品的形象价值、精神价值和符号价值往往更为突出,潮流品牌尤其如此。符号消费是解读潮流品牌的重要路径。对潮牌来说,其运行经过符号制造、符号关联和符号固着阶段,从而实现符号消费;对消费者来说,潮牌满足其群体归属和个性展示,成为阶层符号。因此,正确对待潮牌符号消费,既要避免跌入盲目消费和无理性消费的陷阱,又要发扬其为消费者带来物质、精神和艺术满足的独特性价值。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潮流品牌的塑造和壮大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小时代》在市场上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郭敬明把文学创作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而这个生产流程是以消费为导向的。郭敬明在小说文本中致力于用语言堆砌出一个消费世界,在文本外则通过经营自己以及《小时代》人物的偶像身份,将它们定位于“90后”消费群体,打造成文化消费符号,并把这个符号延伸到其它可能的文化产品上。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商品价值已经不再完全局限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符号价值逐渐凸显而且已经对消费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已成为现代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品全生命周期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支配作用.本文针对当代人的商品符号和符号消费展开研究,通过对当代人商品符号化生产、符号消费、挖掘商品的符号价值、形成商品符号崇拜四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帮助当代人全面认识商品符号与符号消费.  相似文献   

8.
符号消费是当代青少年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身份认同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主要目的和意义.青少年在符号消费中的身份认同诉求主要包括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青少年符号消费的能指空间主要包括现代媒介信息、流行时尚以及消费空间.它们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重要载体和素材.青少年符号消费的意指属性主要包括流行文化和亚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这表明了青少年通过符号消费所谋求的身份认同具有不同的文化诉求.符号消费作为青少年文化母题--身份认同的当代表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结构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青少年符号消费所包含的美学功能的揭示,有利于我们重新理解当代青少年,增强知识传递载体本身的可欣赏性和可视性,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一种愉悦性.  相似文献   

9.
鲍德里亚认为,在当代西方社会,人们消费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号。从人们最熟悉的“物”当中揭示出社会的本质和秘密;他通过对大众日常生活的研究,达到破解大众消费文化的目的,认为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当“符号”性消费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就真正进入了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10.
作为在“80后”的众多写手中影响最大、明星效应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位写手,韩寒成功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商业和文化层面的原因。文化工业通过对韩寒的“叛逆”文化符号的打造,在受众心目中造成韩寒反叛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印象。实际上,韩寒“叛逆”符号的能指后面的所指意义是空洞的。而受众之所以会追捧这种空洞的“叛逆”一方面导缘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反叛思潮,另一方面与这个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消费社会,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所指称的现象已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由于“全面异化”的出现,日常生活领域中出现了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完整的身体形态及其意义构建包括肉身存在、精神维度和社会文化三个符号分层。在消费社会中,身体已经变成各种欲望符号的博弈场,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与“全面异化”导致了人的身体-主体的断裂与解构。因此,当代身体美学研究应立足于重新复原身体-主体与身体-符号的交互性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重建身体的肉身、精神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稳定关系,让审美活动中的人的身体重新回归自然界和谐一体的“后人类”新秩序中。  相似文献   

12.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虚拟社区中以“种草带货”为导向的品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新图景。借助符号互动论的分析框架,对一个品牌特卖微商群的文化实践展开的网络民族志考察,揭示了虚拟社区以“种草带货”为导向的品牌消费的社会文化意义。在流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在线消费社区满足了个体对共同体的需求和想象。在资本和技术的合谋下,“信任”“情感”和“荣誉感”成为可被操纵和利用的营销手段。个体、不同阶层群体和不同性别群体为了缓解身份焦虑,试图通过品牌消费来建构身份,却不可避免地陷入消费符号秩序所营造的幸福幻象之中。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分为三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符号环境。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以视觉文化符号为消费文化中心的传播手段大有赶超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的趋势,视觉符号环境已经成为消费社会乃至人们生存环境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广告、流行出版物、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都可以成为这些琳琅满目的消费品所携带的视觉符号的载体,而这些视觉符号也通过载体提供了大量风格化的符号形象。鲍得里埃关于"符号文化"的理论在作为消费文化代表的广告世界里得到了证明。同时,捆绑了"符号"的消费文化,是主动的互动艺术,它不仅创造了消费社会的趋势、流行,融入了消费社会的趋势、流行,而且在消费社会各元素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完成了形象与神韵的共生。  相似文献   

14.
以绿色限定消费的性质,使绿色消费走出人类在以往消费生活中遭遇到的节约资源与快速发展经济二者无法兼顾的“两难”困境,与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理念相一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大力提倡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绿色消费对于时代困境的超越,体现在它对传统消费模式局限性的克服上,体现在它对于消费的精神文化效应、经济效应与生态效应的综合考虑上。  相似文献   

15.
“山寨文化”是2008年最为突出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以戏仿与游戏的文化策略,嘲弄消费逻辑和资本逻辑,体现了独特的反抗姿态。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追踪“山寨文化”的发生和传播,从手机领域到商业领域再到社会文化领域,在描述现象的同时进行文本阐释。文章考察“山寨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重新审视当下社会的符号消费,凸显其后现代美学特征和文化价值,还在于揭示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的直观表现形式,是形成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纵向看,从“符号表象”、“符号意象”和“符号意指”三个层次剖析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内部构成,全面完整理解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横向看,在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符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组成的关系结构中提炼中华文化符号的直观性与标识性合一,共创性、共通性与共享性契合,传承性与生长性统一特征,凸显中华文化符号的独特价值和地位。梳理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路向,基于历史传统、立足时代发展、面向世界场域进行传播,把握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提升中华文化符号的视觉表现力和传播感染力,一方面,对内增强我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对外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7.
符号消费与广告伦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符号消费在现代经济与文化中的意义日益凸现,作为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符号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而广告传媒作为符号消费的重要推介力量,具有正确解读符号消费、避免消费异化的重要功能.关键在于,必须规范广告伦理,建立广告文化的伦理批评机制,倡导社会伦理、媒体伦理和广告人行为自律,培育和建构健康、适度、自主、和谐的消费伦理,使广告活动与伦理道德文化精神相吻合,实现功利性与伦理性的逻辑统一.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消费社会,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倾向于选择与"名人名品"相关的东西,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消费心理与符号的价值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所消费的物品,一旦将其当作一种符号来消费时,其价值就不能简单地从该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来衡量。当人们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物品的使用价值就会被部分放弃,而更多地被当作能代表社会地位和价值的符号来消费。另一方面,这种"名人名品"作为当今社会高识别的社会符号,对扩散中国文化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艺与文化:生产/消费”专题研究现代性与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冯宪光(1.1)文艺消费:从前现代到现代…………………何志钧(1.5)历史题材获奖作品与茅盾文学奖的生产机制…………………………………………范国英(1.11)论文艺传媒对文化权力的建构与文艺格局的影响…………………………………………袁牧华(1.16)是“消费时代”,还是“文化经济”时代?——对当下消费问题的一点反思………李益荪(2.1)试论消费“真实”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李红春(2.4)社会主义语境中的文化消费逻辑……………李…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我们从早到晚都受到图片的侵袭。”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1972年发出了这样的惊呼。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似乎也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视觉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一种以“图”为信息载体,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艺术设计形式,以印刷品、广告、招贴、网页、多媒体等多样化的传达方式,正逐渐占领着人们的视觉。我们的时尚文化,正在进入城市文化、媒介文化和消费文化,并由三者合力塑造了现代形象符号的基本属性。视觉时代对图形设计与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同时,也给设计师与设计教育部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