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城乡统筹下的乡村发展与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任务,农村空间整合是我国当前及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南京,强中心、弱边缘的地域空间特征非常明显,郊县城镇体系不完整,村镇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针对城乡空间特征和郊县村镇建设现状,南京市郊县农村空间整合应采取的主要策略:一是以"三城九镇"为重点,规划建设农村城市化三级平台--农村城市化策略;二是以村镇布点规划为抓手,重构农村生产与生活空间--农村空间整理策略;三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策略.城乡统筹发展是农村空间整合的基本立足点和目标,建设农村城市化的核心载体是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前提和基础,整理与重构农村空间则是我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城市化和农村空间重构的主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意味着城乡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重组,在城乡空间重构的进程中,我们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也有不少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和吸取.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究竟应该如何合理发展?如何从城乡统筹、城乡-体的角度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对新农村建设内涵的认识也在逐渐提高。乡村建设应着眼于生态节能和内涵发展,尽可能避免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注重乡村基本规划,保护生态。在此,提出了都市圈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给出了建设"优雅乡村"生态经济系统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人口收缩背景下,部分地区村庄用地规模持续增长。为研究这一现象,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基于2009-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结合多时相高清卫星影像识别村庄用地类型,阐释村庄用地的演变特征,并从土地供需角度探究村庄用地持续扩张的机制。将村庄用地划分为村庄商服住宅用地、村庄工业用地和其他村庄用地3类。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3年,常熟市村庄工业用地净增量占比53.92%,是乡村空间扩展的主要原因,商服住宅用地净增量占17.88%,且以住宅用地的增长为主;2)常熟市村庄住宅用地持续增长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补偿过量,村庄工业用地的快速扩张则主要源于乡村工业化的持续推进、企业生产利益追逐及地方政府对财税和经济增长的追求。乡村价值回归提升趋势下,人口收缩的乡村发展转型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势在必行。乡村生活空间合理集中化、生产空间进一步集约化、保留和改善生态空间,从而实现乡村“三生一体”。  相似文献   

5.
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从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地理分布、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乡村旅游的开发投资主体、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等方面阐述了扬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现状,针对发展模式中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开发投资和融资渠道的单一性、产品类型模式的雷同性等问题,提出在选择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时应注重社区和村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注重有政府参与的投资模式、重点打造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类型模式,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长期的奋斗思想,使新农村建设逐步变为现实.本文就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县域旅游景区对于美丽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结合河北省兴隆县核心景区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构建了“八位一体”景区辐射带动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提出从基础条件、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层组织、长效管理八个方面的措施,以景区带动周边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省文化与旅游厅公布的568个景区化村庄为研究对象,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及测度平台,综合探究景区化村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上为“中聚周散,南多北少”的空间结构,集中分布在鲁中、胶东地区;2.从全省尺度上,景区化村庄的莫兰指数为0.278,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冷热点分布不均,热点区面积较小且集中;3.景区化村庄的分布与海拔高程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在海拔小于200 m的分布数量较多,所占比重达到68.3%,且多沿河分布。另外,从乡村旅游发展、交通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人文要素探索了影响景区化村庄分布的因素,以期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城乡教育关系的演变以及城乡教育模式陷入"离农"与"为农"两难困境的历史成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而不同"的现实定位,有助于促进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历史乡村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乡村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人口、聚落、文化、资源利用及环境问题的空间变化的学科,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研究目的是总结历史时期乡村地域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及与外部地域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为现实乡村建设和和谐发展服务。历史乡村地理学既不是一般的部门历史地理学,也不是一般的区域历史地理学,而是一门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历史人文地理学分支。无论从乡村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来说,还是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历史地理学科的整体建设需要来说,历史乡村地理的研究都必不可少,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整治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美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以合肥市肥东县张集乡袁李村为案例地进行实证调查,在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进行农村土地整治的调查与分析,为其农村土地整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积极推动"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构建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会支持系统是保证新时期农村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全面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及其社会支持系统时代情结的基础上,重点提出其系统的内涵构想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探讨其建设和完善的思路,以及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三通两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路径,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所在.随着"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为了厘清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核心期刊中有关网络学习空间的文献及2017年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集进行了梳理,将从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建设规划、应用效果、评价、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新城新区建设是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城市空间重构和功能重组的重要因素.空间生产理论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新城新区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视角.以上海浦东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构建权力与资本作用下新城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探究浦东新区的空间生产过程及驱动机理.研究表明:浦东新区经历了构想空间、工业空间到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政府和企业形成的“”增长联盟“”对空间生产起到决定性作用,居民对空间生产过程的影响正逐步提高.权力主要通过国家制度环境、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政治精英影响力等方面塑造空间,国内外资本注入快速推动新区空间生产,企业和居民对承载空间需求的转变,不断重塑以政府规划为主体的构想空间,共同推动浦东社会经济及其空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从相关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从我国乡村与乡村空间的定义及特征、乡村空间规划的相关理论、体系与内容、实践等方面总结了我国乡村空间规划研究的进展.评析了研究的不足,指出急需探索一套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方法,指导各层次规划实践,为国内乡村空间规划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分析城乡统筹发展时代背景下文化生态型乡村重构的问题所在,指出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碰撞是文化生态型乡村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链接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认为文化生态型乡村因势利导顺应外在发展的动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进行乡村空间的特殊重构:表象物质景观保持原有风貌,与自然和民俗浑然一体;内涵物质空间以提升功能为主,适合现代城市居民旅游的需求;并以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为切入点,凸现乡村性,规划建构乡村意象空间。  相似文献   

17.
以黄土高原地区宁夏西吉县为对象,从县域到农户不同尺度,研究生态脆弱地区与贫困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西吉县的乡村聚落数量和规模均明显增长,并呈现向生态环境较好、交通便利地区集中的基本特征.对于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在宏观层面上,人口与经济增长是主要驱动力,政府移民、建筑结构升级也显著推动村庄演化,但在人口增长快、生态不断退化的压力下,乡村发展进入搬迁-生态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这是生态脆弱、发展模式粗放和经济滞后导致的共同结果.在微观层面,从农户的角度出发,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乡村聚落空间变化的核心原因是分家、外出务工等社会因素、而非收入增长等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8.
空间生产方式与乡村社会基础的契合性决定空间更新的实际成效。前者更关注生产空间的交换价值,主张将乡村空间资源尽可能景观化,使之成为旅游市场中的消费品,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后者更强调生产空间的使用价值,注重贴合在地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和村庄的长远发展利益。进一步进行“过程性”“关系性”和“情境性”分析,发现由政府和企业主导的前者,其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很难达到预期成效;由政府、社会组织、在地生活者以及其他主体共同参与的后者更契合乡村社会基础,并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新社会空间。如将“制造景观”理解为“外源式”空间生产,而“创造生活”则属于“内生型”空间生产,其能自内激活乡村的生命力,在实现乡村空间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进而形成新的生活、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环境质量状况及环境容量将会发生改变.乡村环境损益同乡村经济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互为共生的关系,协调乡村建设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石,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莱州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环境治理、彰显文化特色、注重政策引导、实施管理创新,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