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文子》理想社会的多层次性直接影响着其政治措施的多层次性。"以道治天下"是无为政治的理想措施,无为以自化、循理顺性以牧民,分别从内在心性与外在行为上构成了这一理想措施的两个层面。鉴于理想化措施与社会现实紧迫性之间的反差,《文子》不得不采取次一级的政治手段:"守德""上贤"、提倡仁义以治国,"正法"以治国。在吸收儒家之德治思想与法家之法治思想的同时,《文子》始终把道治精神贯穿德治与法治之中。无为政治的理想措施与现实手段共同构成了《文子》多层次的政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秦国以法家的赏罚理论为指导制定国策,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终灭六国.秦统一后,继承了法家不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加之专任刑罚,阶级矛盾激化,以致速亡.秦因法家思想而兴,也亡于法家思想.从秦运用"刑德二柄"的法家思想及专任刑罚到汉代采用礼法并用的"霸王道杂之"的转变大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这近百年的时间可以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大变化时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秦汉两代统治思想变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用避讳法来否定《刘子》为刘勰所著,坚持刘昼说,反而更否定了刘昼说。认为《刘子》中有法家思想,《文心雕龙》是尊儒反法,以此作为否定《刘子》刘勰著的理由是不合史实的,因为《文心雕龙》对法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刘子》的语言特色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同,以此为据肯定《刘子》作者是刘昼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些著作,"即使在南朝,一般也用散文来写。"从《刘子.贵农》篇反映的时代特征看,与梁代社会现实相符,也与刘勰"利民"之志相合。《刘子》讲"托附"、论"因显"、说"韬光",这不符合刘昼的学术经历、思想品行和性格特点。因而两《唐志》和郑樵《通志》对《刘子》作者的著录是不易撼动的。  相似文献   

4.
《说苑》融汇先秦儒法思想,不仅探讨了德教与刑罚在政治治理中的不同意义,阐述了以德刑为核心的赏罚思想,而且还对德刑执行者的吏之品格做出了不同于原始法家的全新解读。比较先秦儒法两家或偏重于理想、或偏重于现实的刑德思想来说,《说苑》的德刑观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兼顾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5.
德治与法治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两种模式。德治与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制,成为社会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德治是依据道德,唤醒人内心的良知,其作用机制是人的自律性。法治是依据制度,监督人们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制度的他律性。两种社会治理方略,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期,德治与法治的萌芽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两种治理模式都是以人之德性为根基的善治模式。德治的思想萌芽始自于《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及先秦的孔子之德政与孟子之仁政之中。法治思想开端于先秦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作为一项治国方略,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公民伦理是贯穿这些内涵的主线。这样一项治国方略在当代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继承。不过,从历史上看,要实现"治国"的目标,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仅仅依靠"德治"还不足够,还需要与"法治"相辅相成,"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7.
法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革新运动。早期法家思想受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其特点是在肯定“法治”的同时不排斥“德治”。中期法家迫于战争的压力,废除“德治”原则,政策上具有国家主义特点,秦国因之而强大。后期法家将“法治”转向了“术治”,形成了一套绝对的君主专制理论,秦帝国因之而速亡。  相似文献   

8.
"德治"与"法治"在治理国家的整个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理论与实践中具有明显的辩证关系.从治国治民所包容的范围上看,"德治"与"法治"具有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从治国治民所起到的作用上看,"德治"与"法治"具有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而从治国治民所处的地位上看,"德治"与"法治"还具有主次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绝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始终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吕氏春秋》一书中保留了不少有关先秦时期饮食文化和烹调技艺的珍贵资料。该书最早提出"和合"饮食,可以分析为"合"与"和"两个层面上,而这种"和合"饮食主张与是书所提倡的治国思想是一致的。"天人合一"是其哲学基础,"大羹不和"则是其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0.
<正>从文字上来探源先秦德治思想,论者于《说文》"悳"、"德"两字条,多有未辨。此二字有何关联?笔者不揣浅陋,试以辨析,以就教于方家。甲骨文是否有"德"字尚存争议~([1]("循")[2]("0613省"2306循")),周金文有其字则无异议~([3]("0214德")[4](P110—111)[5](P1245—1249,1250—1252))。从字形上看,"德"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