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颜义 《新闻三昧》2003,(12):30-30
辽宁某报9月2日刊登题为《央视名嘴三甲出各自甘苦说端详》的消息,说近日在中央电视台“你最希望与哪一位主持人接触、交流”的问卷调查中,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王小丫、水均益位列三甲。此文的“三甲”用来指三位最好  相似文献   

2.
李爽 《记者摇篮》2005,(8):10-10,14
今天,新闻媒体面临两大挑战:找到“最好”的新闻品质和取得“第一”的新闻收视。争取“第一”的高收视不仅代表商业回报,更是击败竞争对手的利器。近半年来,辽宁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新北方》最高周均收视率达9%以上.名列市网和全省城域网第一。笔者通过新闻实践,结合国内外媒体调研,得到以下启示:  相似文献   

3.
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工作者和专家都纷纷著文,进行探讨。归纳起来,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1、“现象真实──本质真实说”;2、“新闻事实真实的三个层次说”;3、“事实真实、总体真实和揭示事实本质”说。为了便于本文论述,先对这“三说”作番简单的回顾: “现象真实──本质真实说”,主要是在1984年以前。此说包含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现象真实”。新闻如实地报道了事物的现象,新闻就做到了真实。第二种观点主张“本质真实”。持此论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本质与现象两个方面,抓住了…  相似文献   

4.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报纸、杂志的文章标题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赞誉之词,也许非“名列三甲”莫属。诸如,当某一单位、团体或个人只要在某一  相似文献   

6.
常能见到报端用“名列三甲”来表示“位居前三位”,其实这种比附是错误的。 用“三甲”排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明、清时期参加中央级考试(先会试后殿试)的各省举人考中进土后被列为“甲榜”,未考中的举人被列为乙榜。由此便引出了“甲第”、“甲科”等概念。  相似文献   

7.
现在读新闻,发现号称“惟一”,“第一”的新闻多了起来,而许多经不起推敲,有的根本就是假的。别的不说,就拿服刑犯人登记结婚这事,近年来一些媒体就不断冒出许多个“惟一”、“第一”来。年初,我参加一个新闻评奖,其中一篇作品说的就是某监狱一  相似文献   

8.
先讲一个趣闻故事:说是有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 “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 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 “第一个叫真实。你要告诉  相似文献   

9.
胡望年 《青年记者》2007,(12):130-131
据统计,全国各级各类或单项或综合性的好新闻评选活动,达几十项之多。如果作者编者不把自己作品的新点、亮点、高点准确地“挑”出来,就难以引起评委的重视和关注。在各种好新闻评选中,因为作品推介不尽人意影响作品获奖层次和等级,甚至被众多参评作品淹没而留下遗憾的事,并不少见。有人说,“作品推介”是作品的“第一评委”,是投给作品的“第一票”,是很有道理的。作品推介,主要包括“作品评介”、“采编过程”和“社会效果”三项内容。  相似文献   

10.
胡望年 《青年记者》2007,(12):130-131
据统计,全国各级各类或单项或综合性的好新闻评选活动,达几十项之多。如果作者编者不把自己作品的新点、亮点、高点准确地“挑”出来,就难以引起评委的重视和关注。在各种好新闻评选中,因为作品推介不尽人意影响作品获奖层次和等级,甚至被众多参评作品淹没而留下遗憾的事,并不少见。有人说,“作品推介”是作品的“第一评委”,是投给作品的“第一票”,是很有道理的。作品推介,主要包括“作品评介”、“采编过程”和“社会效果”三项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视听界》2014,(1):16-17
在国内电视圈内,江苏卫视与湖南卫视都属“巨头”级别。湖南卫视被业界公认为电视改革创新的前锋和省级台的“领头羊”。江苏卫视2007年前的全国收视及综合排名还在5名开外,近年来奋起直追,步入三甲之列,一些节目和时段的收视排名常超越湖南卫视,名列全国第一。就节目创新、频道运营能力及整体规模、实力而言,两大卫视已相差不大,在省级卫视群落中堪称双峰并峙、二水争流。  相似文献   

12.
沈祯江 《新闻知识》2005,(12):81-81
如果说“报纸是明天的历史”,那么就可以说“图书馆是昨天的新闻”,或说“图书馆里藏有昨天的新闻”。二既构成了这样的“时空”关系,就有谁为谁服务、谁为谁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用形象说话     
去年国庆节期间,我到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邹 革庄村采访,在《大众日报》第一版发表了《小村三题》的节日见闻。这篇小稿,包括题目和标点符号,共508个字,三个小题目:高竿灯,柿子树,镜子。 稿件一见报,立即引起了较大反响,报社内外许多新闻界的同行打电话说,“你真写了篇好稿子,好长时间没看到这样的好稿子了”。有的读者说,“我们就喜欢这样的小稿,耐看,有味”。 老实说,引起这样的反响,是我意料之中的。邹革庄村,只有180户人家,但却拥有全国最大的酒瓶盖加工企业。从制铝板到印铝、制作铝质和塑料瓶子盖,一条龙…  相似文献   

14.
某企业报在报道一工人仿制一台提角水磨石机的事迹中说,该发明是本市首创。消息发表后,不少读者、建筑单位来电话说,这种机械30年前在我市就有使用,“首创”说法不妥。 专家对媒体的“填补空白”、“省内第一”、“率先使用”等提法,一再提醒要慎重,没有绝对把握的,原则上不用这类字眼。然而,有的记者为了增加稿件的“分量”,抓住一点信息就大做文章,就隆重推出,就冠以“首创”,就自封“第一,这种哗众取宠的毛病实在不能再继” 续下去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科技的 发展,“首创”、“率先”、“填补空白” 的事肯定越来越多,作为媒体应…  相似文献   

15.
沈阳军区某高炮旅.新闻报道工作“满园春色”.连续三年被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连续7年夺得“前进杯”。他们用1500多篇新闻稿件,诠释了部队新闻写作的一片繁荣景象。该旅官兵说:“这是旅党委关心、支持报道工作取得的好结果。”  相似文献   

16.
我编要闻版     
张念贻 《今传媒》2004,(2):51-51
“要闻版编辑,责任重大、罪孽深重”。同事们常常这样戏说道,而我偏就被派了这活儿。这不,前一阵,记者部一个记者一篇稿子就给我挖进7个“坑”,埋下7枚炸弹。试举一例,省上领导参加一签字仪式,通稿上说领导甲出席并签字,可事实上是领导乙签的字。这斯拿了通稿人就给窜了,结果可  相似文献   

17.
新闻工作怎样实现“三贴近”,是当前关注度很高的话题。新闻理论刊物上对这一话题发表的文章很多,或阐述其要义,或论证其价值,或介绍经验,或讲述体会……各有各的高见,其中不乏名篇佳作。但有少数文章在论述贯彻落实“三贴近”时也存在一些片面性,比如讲贴近实际就只是如何深入采访;讲贴近群众就只是如何同群众打成一片;讲贴近生活就只是如何关注特殊人群和重视社会新闻,或者如何转变文风,等等。如果我们只是这样把“三贴近”当作三项任务来细分,或将其各个有机联系的部分割裂开来,只作简单的图解,或仅仅为贴近而贴近,那我们就会重犯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李昌斌 《军事记者》2001,(11):30-30
立言必须有物,古人对此就有过颇深的见解。章学诚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朱熹也说:“大要七分事实,只有二、三分。”综观北京申奥成功之后,全国各大新闻媒介所刊发的社论或评论,之所以大都能打动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了言之有物,做到了新、近、精、切。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工作亦然。可以说,新闻记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20.
高峰 《新闻世界》2013,(10):136-137
新闻作品七分采三分写,好新闻重在讲故事,获取鲜活新闻必须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然而,近年来一些媒体从业者却热衷于“听汇报”、“抄文件”、照搬总结材料,“找故事”的功能似乎退化了。本文就身处基层的地市党报如何走基层、抓活鱼,建立长效的“走转改”机制,进行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