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2015,(10):14-17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支持乡村两级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问题研究《意见》指出: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  相似文献   

2.
面对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充分认识农村产业结构中的突出问题,从固原县自然条件、农业结构现状出发,从长期抗旱着眼,从抗灾保丰着手,拓宽农业发展的思路,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以退耕还林种草为切入点,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积极扶持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县域和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产业升级,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选择。  相似文献   

3.
【背景材料】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09年12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系统总结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政策措施,全面部署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业取得了显成就,面对21世纪,江苏应围绕农业发展战略的目标,采取保持耕地、依法治农、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田园企业、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等措施,确保其农业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5.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是我们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转变观念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前提,转变政府职能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保证。除此之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还必须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相似文献   

6.
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可以从七方面来思考:推动农村城市化;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因地制宜,确定重点发展领域;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农村三产发展的桎梏;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学费减免和助学金政策不完善,职业教育法制建设不健全;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存在认识偏差;农村、农业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技能短缺;学校定位不明确,背离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为此,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完善资金的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农村、农业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完善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改变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8.
2012年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仍然锁定在"三农",所不同的是今年的1号文件转向科技领域,出台了一系列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思路、新政策。之前的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委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意见》,就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部署。高层文件的核心导向,明示了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以及依靠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  相似文献   

9.
本从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入手,指出农村基础设施、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等都是政府财政应提供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现阶段我国财政应尽快调整收支范围,转变农业支持与保护方式,并加大支持力度,以加速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齐齐哈尔市农职业学校坚持把为农服务作为学校重点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紧密围绕全市实施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特色农业、订单农业 ,加快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开发 ,建立专用品种生产基地的农业创新工程 ,进一步强化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探索实践 ,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推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一、深化改革 ,增强功能为适应实施农业创新工程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 ,农职业学校不断深化改革 ,依据各地资源优势和实施农业创新工程的需要 ,不断加强专业、教师、基地和校产等基础建设 ,逐步走上了以产业定专业 ,依据专…  相似文献   

11.
对临沂市农村社会经济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临沂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显滞后,农民意识落后,观念陈旧;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运作机制不健全,农民靠农业增收的后劲不足;农村资金外流,生产资金短缺。因此,要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大农业发展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规模经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李凤君 《新高考》2005,(3):57-59
2004年12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不断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形成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流通设施面临着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城市流通设施滞后、重生产设施建设、轻流通设施建设的现状,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对策方面应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农产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4.
淮安是农业大市,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重滞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本文在分析淮安市域城镇化问题的基础上,运用城乡发展理论,提出加快淮安城镇化发展的策略:坚持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镇道路;加大制度创新,畅通生产要素流通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传播。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建立新型农村的管理体制:建立新的行政体制,建立新的县乡关系,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新型农村保障体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发展机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培育新农民,创建文明村镇。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创业增收、农村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在盐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优化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抓好电商产业园的建设,加强农产品的营销策划,注重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电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电商新模式,加快物流配送网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无论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既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此,必须从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加快农业技术革新步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等方面采取措施,全面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都市农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绿地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不断加重,日益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而都市农业是一种"高效、低耗、持续"的现代化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对塑造城市生态系统、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生态经济转化、拓宽城市居民的就业途径、加快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发展都市农业必将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都市农业,必须加强综合规划,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施投资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休闲产业.  相似文献   

20.
宿州市是农业大市,奋力崛起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市而言意义重大,也更为迫切。宿州市未来几年将实施农业跨越式发展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上狠下功夫,突出宿州市产业优势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发展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