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指南录〉后序》:“如”“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教材未注,《教参》把“如高沙”译作“往高沙去”,失之。按课本注释,海陵即今之泰州市,高沙则“在高邮附近”。从教材所附逃归路线图上可以看出:泰州在高邮的东南,二地相距一百余里。此时文天祥既已冒着生命危险,吃尽千  相似文献   

2.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有这么几句:“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语文》高四册)几乎所有注本都释“如”为“往”。可我们仔细一想,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文天祥已经“至高邮”,“行城子河”,“至海陵”了,怎么又往高邮附近的“高沙”去呢?“文天祥脱险行程示意图”(课本第274页)清楚地告诉我们,文天祥是“至海陵”后直接往“海安”去的。是不是示意图有误?  相似文献   

3.
“高沙”辨正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有一段文字,述其自高邮东行历程: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引文中诸多地名,皆在今江苏北部。南宋末隶属准南东路。惟“高沙”一地,一般历史地理著作失载,遂引发了一些不同说法。对文天祥抵海陵后情形,《教参》之译文如下:到了泰州,往高沙去,常常担心白白地死掉。照这一说法,似乎海陵。海安问,有一被称作“高沙”的地方,文天祥一行曾从海陵启程潜…  相似文献   

4.
语文备课,我认为首先应该熟悉课文及共有关部分,如注释、练习等,要独立思考,不要轻信参考资料,否则,就会按本宣科,深入不下去。《指南录后序》(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有“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至海陵,如高沙”这样的句子。共中“如”字怎么解释?参考资  相似文献   

5.
“邂逅”一词出现在现行语文教材高中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文中,未加注释;教学时向学生解释又偏偏找不到确凿的依据,令人十分为难。   比如,查阅《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 1396页 ),得到的解释是“偶然遇见 (久别的亲友 ):不期邂逅”;于是照这个说法向学生解释了《指南录后序》中“几邂逅死”的句子,并据此对学生口语中习惯说的“邂逅相遇”进行了纠正。然而没过多久,自己竟在读《诗经》的时候,从《郑风·野有蔓草》中看到了“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诗句,心里一下子困惑…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常碰到这种情况,孜孜于某一境界的追求时,意外地发现了另一番奇光异彩我在教学《(指南录)后序》~文第四段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一文,列被驱北上、脱险南归所历十八种死境,读之令人感慨万端,唏嘘不已。惜乎囿于序言体裁,作者不可能详述历险细节,课文注释亦难详相关史事。所幸《指南录》等诗集诗文互证,留下了作者所历死境之翔实史料。今从《文天祥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本,下引文字凡出该书仅注篇名)等史籍中钩稽相关史事,与《后序》文字对读,对弄清文天祥“及于死者不知其几”之具体情形,或有裨益。 一、诋大酋:“狼心那顾歃铜盘,舌在纵横击可汗。”(《纪事》)  相似文献   

8.
《(指南录)后序》第四自然段作者谈到在敌营及逃归途中的18种“及于死”的情况。以“死”贯串的18个排比句,句句设置险恶的情景,声声述说恭候的死神。这段排比组合气势贯通的语言足以体现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坚定信念和凛然气概。如何使这信念和气概在人物本身具体的言行中活现,在人物活动的境况中闪光呢?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指南录〉后序》注释商榷湖北十堰市令坚《〈指南录〉后序》一文在“不幸吕师益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句下注解:“[吕师盂]南宋叛将吕文焕之侄,任兵部侍郎,暗通元军。[贾余庆]南宋的右丞相,充任祈请使至元军。他和昌师益...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常碰到这种情况,孜孜于某一境界的追求时,意外地发现了另一番奇光异彩。我在教学《(指南录)后序》一文第四段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除即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擢即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过举,擢之乎宾客  相似文献   

12.
我认识吴勇.缘于在众多的期刊上。读到了他一系列追寻“童化作文”教学的文章:《“童化”:守望精神意义上的童年——“童化作文”教学的行与思》《童年:习作教学的一片芳草地——在儿童视野下的习作教学的重构》《主题单元:行走在课程视野中的习作教学——“童化作文”课程的建构》……一篇篇都是那么亲切、深刻,  相似文献   

13.
1.ying 赢:余利;利润。晁错《论贵粟疏》:“操其奇赢。”(牟取暴利) 蠃:姓。苏洵《六国论》:“与蠃而不助五国。”(蠃,指秦始皇。) 2.yi 羿:后羿,古代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马中锡《中山狼传》:“是羿亦有罪焉。”翌:明(天,年)。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3.di 诋:说坏话;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诋大酋当死。”砥:磨刀石。沈括《活板》:“药稍熔,则以一铁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4.bu 晡:申时,等于现在的下午三时至五时。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晡时,门坏。”逋:逃亡;逃跑。马中锡《中山狼传》:“狼失声而逋。”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中,第十九课课文《〈指南录〉后序》中“呜呼!死生,昼夜事也”一句注解为“死生是早晚的事情,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笔者认为这是一则误注。文天祥把自己在1276年出使北营逃归福建过程中所写的诗编辑成集,取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为《指南录》,诗集有前后两序。在《后序》中,作者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  相似文献   

15.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变“化整为零”为“审零为整”旨在重整体教学。如“死海不死”一文,教师设计10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整体地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在空白点上探究 大凡文质兼美的文章总是会留下许多空白之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究。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文中最后一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孔乙己死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列举了十八种死里逃生的险情,其中在高邮遇上四次,一是“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陷死”,课本注为“陷于死的境地”,教参译为“陷于(绝境)死”。意思都比较含混。而其它三次,或是遇逻者“无所逃死”,或是“几以捕系死”,或是“几邂逅死”,意思则比较明确;从语言  相似文献   

20.
许习白 《四川教育》2006,(11):42-42
前不久,在“海陵之春”语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校青年教师仲剑峰与窦桂梅、薛法根、周益民等名特级教师同台上课,执教了《月光启蒙》一课,赢得了与会的好评。现在,看到《月光启蒙》的课堂实录,我不禁想起与剑峰一起讨论教案时发生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