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媛媛 《文教资料》2010,(32):21-22
本文针对“语用学是‘废纸篓'”的传统偏见.分别从历史、关系、范围、价值的角度指出了这种观点是传统语言学片面注重形式研究的产物,没有真正弄清楚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关系问题,忽略了语用学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错误地把语义学作为了语用学产生发展的原因,从而驳斥了由传统的不重视导致语用学是“杂物箱”、“废纸篓”的观点,否定了“语用学只接纳语义学容纳不下的内容”的观点,说明语用学不是因为语义学有了“容纳不下”的内容才产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语用学得到了较大发展,语用学话语分析成为研究文学语言特征的有力武器。本文运用语用学策略中的会话合作原则对文章部分人物的话语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乔治·艾略特富有哲理性的人物话语,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英国19世纪女性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及女性主义意识崛起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身体写作”这一概念是1996年由评论家葛红兵首次提出的。对于“身体写作”现象的评论,批评者的意见虽大多褒贬不一,但主要集中在了女性主义视角上面,认为“身体写作”是女性主义深化的体现,使女性在“身体写作”中找回了自己被放逐的身体和被‘他化’了的躯体。基于此,对此现象进行重新读解,试着说明“身体写作”不但可能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解放运动,反而应该是女性主义的一次大的失落。女性主义因为“身体写作”现象的出现和愈演愈烈,已呈现出了渐趋式微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遇到的种种困惑出发,指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混淆了两组关系,一是男性中心话语与男性的关系,一是父权制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同时指出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向“性别文学批评”,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由“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走向“性别文学研究”,应该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困境的一个良策。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批评是伴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而深人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然而,女性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受害论”、“差异观”、“男权社会”等,多半是虚构和想象的产物。因此,在女权运动的高潮过后,缺乏理论性、逻辑性的女性主义批评陷入了话语真空、无物之阵。女性主义要想有所突破,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以更开阔的视野,推动两性和谐、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翻译同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而女性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又深刻的影响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转向为该理论提供了产生的根源、斗争的武器、翻译策略和标准及理论目的。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文学究竟有哪些迥异于其他文学现象的新的特质?本文从女性主义写作主体“浮出地表”的艰难、女性主义文学作品选取角度的“小”与切入生活的“近”、写作方式上自述性叙述与身体写作的大胆采用以及文本中女性主体意识的书写等几个方面着眼,阐释了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几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刮起的一股文学思潮或革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生态危机和性别歧视的语境下,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质疑、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研究自然和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揭露和批判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女性意识,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英语辅导》2014,(3):F0004-F0004
由中国语用学研究会主办,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西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语用学第二届专题论坛暨2014年“言语交际的认知语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4年10月10~12目在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召开。论坛主题为“言语交际的认知语用研究”。参会者可从“言语交际的目的、原则、要求、过程、环境与风格,语用能力与话语理解,语言构式的语用意义,认知语用学理论,认知语用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翻译和外语教学,对比语用学,实验语用学”等领域设题并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价值观是指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生态女性主义对二元对立价值体系进行了严厉批判。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复合生态系统都具有整体价值,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一员。生态女性主义秉持一切平等的价值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强权与奴役,主张既尊重男性,也尊重女性;既尊重人性,也尊重自然;既注重“工具理性”,也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是超越“强权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导向,对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与“女性艺术”在中西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性,决定了“女性主义”与“女性艺术”于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特殊性界定。引论“女性主义”与“艺术”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空间,有助于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摆脱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走出女性主义的悖逆之境。  相似文献   

12.
"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者”与“解构”作为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关键词,是受拉康精神分析学和德里迭“解构”哲学的启发。前者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提供了参照视角,而后者则使其获得了方法论的启示,二者是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核心概念。同时,从“他者”到“解构”的过程,昭示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在寻求女性自觉意识路途中的思考足迹,即从形象揭示到文化颠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虽然中国汉语里的“女性主义”一词最初是以“女权主义”的形式借译于日本的 ,但我们对日本的女性主义的研究还不多。从上世纪 70年代开始 ,日本女性主义思潮及其研究都有了较大的发展。通过对日本女性主义的介绍、研究 ,了解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 ,日本的女性主义是如何发展的 ,对当下中国女性主义的研究乃至文化的建设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女权主义批评是女性主义批评与后现代主义两者在特定历史阶段相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有相通之处:反二元论,提倡多元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经历了由“破”到“立”的过程,确立了女性主义文本的基本特征为尊重和保持他者性,并强调了创建女性语言的必要性,但到后现代阶段却面临理论上“破”与“立”的相互冲突和实践上为主流所排斥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身体写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严格意义上的“身体写作”与女性主义理论密切相关;中国当下的“身体写作”误解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精神,与女性主义理论本身一样有着致命的缺陷;“身体写作”附和着消费主义的时代,在学精神上有待超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16.
寻找和建构女性主体性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从精神或心理上、文化女性主义放眼于她们理解的人类“历史文化”、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深入无意识层面、“符号文本”派则把主体与语言符号结合起来纷纷提出找寻与建构女性主体性的理论方案。但多数女性主义以自然性征为基点和主张排他主体和占有主体的缺陷,必然使女性主体性建构走向虚妄。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揭示了语言与人类活动的内在关联,体现了语用研究的综观视角。维氏综观语用学思想体系中,“使用”是核心,“意义共享”是保障,“生活形式”是基底。它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对语用学研究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述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源于英语 ,泛指欧美发达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①这一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 ,从18世纪现代主义开始盛行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女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主要特征是 ,否定了经典女性主义“男女平等”的概念 ,从“平等”观走向“差异”观 ,承认男女之间的差异 ,以此为基础 ,分析男女性之间的关系 ,从女性的独特性出发 ,来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兴起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本文拟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本质论与构成论的观点进行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9.
性别视角下的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为我们如何看待科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科学的”和“男性的”的结合导致科学对女性的排斥和分离,使得科学知识、科学的认知方式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都带有男性的偏见。女性主义提倡“强客观性”的科学。  相似文献   

20.
论女性主义身体观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主义身体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身体始终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焦点问题。身体的含混性,构成了以身体为理论“根据地”的女性主义的巨大张力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