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乒乓精神"是中国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的重要法宝,体现在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不断创新的理念上."乒乓精神"具有传承性、教育性和社会导向性的社会价值,它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指导人们积极思想行为.  相似文献   

2.
陈国瑞 《乒乓世界》2007,(5):I0018-I0018
株洲机务段的退休职工,陈国瑞老先生在寄给本刊主编徐寅生的来信中,介绍了他多年来通过乒乓球运动与病魔作斗争的经历看过陈老先生的信,徐主编亲自批示。打乒乓球锻炼身体与病魔作斗争值得学习当看到信中陈老先生提到的独特的对付弧圈球的方法.徐主编还风趣地表示,如果能有机会愿意亲自领教一下利用乒乓球运动锻炼身体,与病痛作斗争在我们广大读者身边还有很多.徐主编希望通过这封采信.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乒乓健身的活动中来,同时也希望您能把发生在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关于乒乓球的故事告诉我们,让更多的乒乓球爱好者一同分享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这封洋溢着战斗精神的信,一同走进陈老先生那充满乒乓情缘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解析建国初期“全民乒乓”运动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发生在我国的"全民乒乓"运动进行了文化学审视,发现在"全民乒乓"运动所引发的社会现象背后蕴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英雄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等精神文化内涵,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对我们继承、发扬和传播优秀的中国乒乓球文化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乒乓世界》2014,(7):124-125
容国团:第1位世界冠军中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所研究出来的快速抽击,打破了当时主导欧洲和日本的花巧式打球方法。并于1959年4月,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 “乒乓球是国球,乒乓球是祖国的骄傲,乒乓健儿曾无数次为国争光,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激励着中国人,我更被激励了一辈子。”有着亲身经历的邓蓉蓉这样表达自己对乒乓的无限热忱。今年已经70岁的邓蓉蓉,曾经是贵州省乒乓球队运动员,并于1964年转型担任省队教练。56年的乒乓生涯,使她退休后,仍旧割舍不下对国球的这份情怀。所以,还想为乒乓做点事情的邓蓉蓉,就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将中国的乒乓球世界冠军裁剪成剪影(以下作品为节选),以这种特殊形式继续表达对乒乓的热爱。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13,(8):141-141
6月22日,以“以球会友、切磋技艺、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为主题的上海市民大联赛暨第三届“华夏杯”乒乓球比赛在曹燕华乒乓学校举行。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华夏文化经济促进会会长宋仪侨、市政协副秘书长张酷人、宝山区区长汪泓、前世界冠军曹燕华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开、闭幕式。本次活动由上海华夏文化经济促进会和上海市乒乓球协会主办,上海市宝山区体育局和上海曹燕华乒乓学校协办。作为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比赛名列前茅的运动员还将获得参加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乒乓总决赛的资格。  相似文献   

6.
最近看到张晓蓬博士在纪念《乒乓世界》创刊20周年之际撰写的文章《乒乓球的软件建设》,深有同感。该文寥寥数语,逍出了乒乓球的“软件”建设明显滞后的现实,并指出:面对大球时代的挑战,要想使中国乒乓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必须在重点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软件”的建设,决不能“一手软,一手硬”,而是“两于都要硬”。 乒乓爱好者都知道,1961年在北京举行26届世乒赛时,全国上下掀起了乒乓热潮。当时村村寨寨均可见到乒乓球台,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多多少少都能挥上几拍。只可惜我们现在常常听到这样一句令人回味甚至酸涩的话:“唉呀,都20年(或30年)没摸过球拍了!”  相似文献   

7.
十年一个轮回.2005.世乒赛第三次登陆中国.来到繁华的上海.来到中国乒乓球的故乡。十年了,“乒坛大姐”王楠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从辉煌顶峰到悬崖低谷.从体验乒乓到快乐乒乓.从激情澎湃到成熟稳重.从刚进国家队的小队员到国家队的顶梁柱.楠姐身上一直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执著精神。对乒乓球的热爱使她经历千山万水,走过风风雨雨.直到现在这种超然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刘桂东 《乒乓世界》2009,(11):145-145
中国乒乓球的长盛不衰,始于短缺经济的岁月,发展于经济的转轨阶段,辉煌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的新时期。时代的变迁,乒乓精神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弘扬,一代代乒乓国手的爱国情怀、拼搏奉献、创新务实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刘伟,应该在中国乒乓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她为中国乒乓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克非  闲云 《乒乓世界》2008,(4):126-127
2008年,当乒乓的中国风一路向南,吹到广州,这片中国乒乓最早的热土时,双鱼也在自己的故乡迎来了与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又一次握手。展翅纷呈的赛场边,《乒乓世界》专访了广州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侯元昂,听这位老双鱼人讲述一个本土品牌的起飞与期待。  相似文献   

11.
林强 《乒乓世界》2006,(B11):14-14
10月6日正值国庆黄金周,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在海淀区蓟门球馆云集众多乒乓高手参加“红双喜”杯2006国庆北京乒乓球公开赛。本次比赛由红双喜公司与《乒乓世界》杂志联合主办,全乒乓、中国乒乓网负责赛事推广。主办单位上海红双喜公司——做为全球知名乒乓器材商,一直致力于推动业余乒乓球运动,无论专业、业余乒乓赛事都离不开红双喜器材的全力支持。中国唯一专业乒乓杂志一《乒乓世界》成为本次大赛的主办媒体,给于了赛事全情支持,赛事成功举办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全乒乓、中国乒乓网荣幸地成为本次赛事的协办单位及赛事推广。  相似文献   

12.
第40届世乒乓界球锦标赛近日将于联邦德国多特蒙德揭幕,中国乒乓健儿命运如何?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笔者择要试探答案。问题一:此战特点如何中国称霸乒坛迄今已近30载,其时间之长、优势之大唯有美国的男子篮球一项可以与之媲美。而中国乒乓之盛正兴于多特蒙德,1959年在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年轻的容国团在男子单打决赛中击败匈牙利名将西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当然也是中国  相似文献   

13.
我从小酷爱乒乓球,尽管我没能有条件成为一名专业乒乓球运动员,但《乒乓世界》却把我的人生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异彩纷呈的世界:国内外跌宕起伏、余味无穷的乒乓表演,变化莫测的乒乓战术,趣味横生的乒乓常识,乒乓专家的经典之谈,乒坛名将的精湛技艺,优秀选手的赛场风采,别开生面的创新遐想……都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的快慰和崇高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4.
当中国乒乓球队在荷兰再次称霸世界乒坛,囊括全部比赛项目金银牌的时候,中国的乒乓器材厂家也在开拓世界市场、争创世界品牌上打了一场漂亮仗。中国广州双鱼体育用品集团公司因为赞助第4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为中国的乒乓品牌争了光,受到各国传媒关注。 长期以来,中国虽然是国际乒坛的霸主,但乒乓器材却一直落后于设备先进、精于营销的欧洲和日本厂家。而今年广州双鱼体育用品集团公司却像中国队囊括金牌一样,囊括了第45届世乒赛几乎全部乒乓运动器材的指定使用权,包括球台、球、记分器、裁判桌。在世乒赛期间,双鱼集团出色的会场布置,铺天盖地式的赛场广告宣传,使世界各国的媒体纷纷惊呼:“中国将赛  相似文献   

15.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13,(2):154-154
每年时逢春节的一期杂志我们都会煞费心思,总想在中国人最幸福的日子里送上编辑部独特的乒乓祝福。只是今年的封面创意,很早就确定下来。过去的2012年里,不管生活工作中有多少坎坷,当我们“故作惶恐”地度过“世界末日”后,对新年奠名地充满希望。所以在中国人传统的新春佳节里,我们奉上火红的丁宁。希望能通过这位青春、阳光、坚强的新乒乓偶像,向各位乒乓球迷们拜年。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近代报刊中有关乒乓球运动的报道进行系统梳理,从乒乓组织、女子乒乓、乒乓赛事、乒乓规则四个方面具体考察近代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程.体育组织和体育竞赛对近代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中日乒乓球的交流与互动对近代中国女子乒乓运动的发展及乒乓球运动的推广与规范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任重而道远     
在世界体坛,中国享有“乒乓王国”的美誉。几十年来,“乒乓王国”里群星灿烂,耀眼生辉。这些乒坛骄子的成长历程,人们如数家珍,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却知之甚少。现在,我们将两位幕后英雄推到前台。  相似文献   

18.
《乒乓世界》2006,(3):0010-I0011
中国乒乓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于乒乓梦开始的地方,将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乒乓球事业。也许他们没有什么骄人的成就,也许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已被世人遗忘。但那种精神,对中国乒乓球所做出的贡献,正是国球长盛不衰的最好见证。文章的主人公庄正芳——原北京市少年富一名普通的乒乓球老师,就是他们中的一份子。  相似文献   

19.
梦想成真     
一个企业成长和发展中,必须铭记着企业的职责和义务:创造社会效益,报效国家。1994年的春天,一群年轻人,怀着同一个美好的梦想,创办了卓隆作育器材用品公司。当初那的确是一个很遥远的多:“创一个乒乓器材的品牌,让中国乒乓器材与乒乓运动一起走在世界的前列。”今天,卓隆人开辟了一条把梦想化作实现理想的探索之路。在1997年10月28  相似文献   

20.
奥林匹克格言,亦称奥林匹克座右铭或口号,系奥林匹克运动宗旨之一。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它是国际奥委会对所有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号召,号召他们本着奥林匹克的精神奋力向上。这句格言是顾拜旦的一位密友迪东于1895年在其学生举行的一次户外活动上提出的,顾拜旦对此颇为赞赏,经他提议,1913年获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将其定为奥林匹克格言。1920年它又成为奥林匹克标志的一部分。此外,奥林匹克运动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这句名言来源于1908年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一次宗教仪式上,宾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