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作为数字化生存时代公共伦理生活扩大化的衍生物,网络道德评判在其限度内于个体之维和公共之维都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然而,网络道德评判在无差别技术赋权及负面媒体效应的加持下陷入困境,造成了对个体善的扭曲与对公共善的损害。究其内在动因,是道德动机与道德情绪、自我与他者、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诸要素在网络道德评判中的混淆与割裂。要规避网络道德评判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需要以伦理原则确立网络道德评判界限,以法律建制规定网络道德评判底线,以道德自律促进网络道德评判反思,从而构建良善有序的网络道德生态秩序。  相似文献   

2.
网络交往伦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道德危机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网络文化合理性的不足或缺失是网络道德危机的深刻社会根源。网络交往伦理的核心价值取向包括自由、开放与规范、秩序、理性的统一,公共意识与个体文化自觉的统一,对数字的尊重,有限共享与互惠的统一。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必须面向以网络文化为交往媒介的网络交往伦理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基本伦理原则不同、道德原则与规范不同、道德约束机制不同、道德评价标准等不同;联系主要表现在网络伦理是现实社会伦理的延伸,现实伦理又是网络伦理的继续,两者都应遵循善、公正、公平、平等等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正确认识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的关系,有助于建构、发展和完善网络伦理;有助于防止人格分裂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4.
生命伦理与公共健康伦理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伦理与公共健康伦理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它们有不同的任务与使命,这使得它们在研究目标、方法、原则、理论基础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这些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个体善与公共善的冲突;个人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冲突;义务论与目的论的冲突;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冲突。因此,生命伦理不能作为公共健康伦理的起点,公共健康伦理必须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应对公共健康中不断出现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发展的异化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发展无法逃逸在伦理道德的价值评判之外。立足于伦理视角,我们在讨论发展的道德价值之维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善恶标尺之外,无法回避对真假发展进行伦理价值的辨析,否则,发展终将会因为缺乏道德价值导引而走向虚假。为了能够立足于"善"的基点超越"恶",消除贫困成为了基于道德之真实发展的优先考量。传统发展的伪道德性和不科学性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的虚假发展等异化现象,充分说明社会发展需要伦理价值的导向、定位与道德规约,使之趋于"善"、彰显"真",并走向科学,以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以及全体人民的真正幸福。  相似文献   

6.
试论青少年网络道德培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对青少年网民进行真、善、美等道德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和广大家长的强烈愿望。网络道德的培养应以培养道德主体为核心,坚持他律和自律结合、自由与责任并存、伦理与网络伦理融合的原则,从网络技术规范管理、网络道德教育、个体自我调适三个方面构建青少年网络道德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评价是道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论述道德评价的功能,分别就对行为者的道德评价和对行为以及规范的道德评价进行分析,提出以道德价值评判前者,而以评判者自己所持的伦理原则评判后两者的看法,以纠正某些流俗之见,旨在揭示评判伦理规范时的伦理自我中心困境.并对缓和这种困境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伦理学的个体善与社会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门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的交叉学科,教育伦理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的有机统一。现代教育伦理在研究视阈上不仅要关注个体教育善的实现,而且应重视社会教育善的构建。个体与社会之教育善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把握教育世界的精神实践,两者都存在价值合理性根据,有其应然的一系列规范性要旨。教育伦理研究范畴的这一拓展,既是弥补传统教育伦理研究在作用范围上存在缺憾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9.
理查德·罗蒂以非传统道德的文学来喻指其反传统道德的伦理观,从而倡导建构一种以“文学文化”为基础的“伦理的审美生活”范型,此范型一方面在私人领域标举以自我叙述创造性与丰富性为特征的审美生活,另一方面又在公共领域诉求一种以“痛苦”和文学移情作用为纽带的协同伦理,从而力图避免私人审美生活之残酷倾向与局限.值得注意的是,罗蒂“伦理的审美生活”构想既以个体与社会的截然两分为逻辑前提,同时又以二者不可避免的接合为归宿与依据,这便使得其相关构想最终陷入自相悖反的艰困境地,其伦理的审美生活建构也因之异变为一种审美生活的伦理想象.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风险规避、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性、网络空间安全的维护都离不开网络道德建设的支持。网络空间存在技术异化遮蔽个体道德意识、主体理性缺失引发道德失范行为、公共特性危机瓦解道德个体信任等风险。重构网络道德建设路径,必须以主流价值为导向,全面贯彻技术向善理念;以道德至善为引领,深入推进主体理性教育;以健全的法律为保障,切实维护网络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与网络伦理教育定义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并且概括性地描述了一门研究生阶段的侧重网络伦理的心理学前提的课程。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教师改善其学生对伦理实践的认识,并提高学生在在线活动中的道德水平。网络空间中的决策应考虑到网络心理、道德发展以及与伦理相关的问题例如在线身份和隐私。也讨论了该领域新兴的研究结果,包括主体在线身份和实体世界身份的紧密关联性。这些违背常理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在线活动中的诚实伦理。另外,还涉及了这门网络伦理课程所涵盖的两个具有特殊心理学涵义的话题——在线隐私和在线伦理在师生讲授与学习网络空间里的符合伦理规范道德行为中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包括一名教师讲述学习这门课怎样帮助她教授其学生网络伦理。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网络伦理问题表现在对人们的道德、民族文化、国家政治、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既与网络技术及其运行的不完善、网络规范的滞后性有关,也与网络行业主体的道德意识的淡漠作用有关。因此应主要从技术监控、法律制约、道德规范等方面构建网络伦理道德秩序,其中以道德规范为主。  相似文献   

13.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滋长了两性关系中的性混乱现象。两性性关系的紊乱,既不利于个体的幸福,也危害社会的稳定发展。我们人类性行为依然要遵循性爱合一、忠贞专一、不伤害三条性伦理原则。当今时代,网络为人类的情爱与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人们应当正确地认识并迎接挑战,把握机遇,以完善爱情、道德、人性及社会。  相似文献   

14.
网络信息责任是对网络信息行为主体的一种应然要求.网络伦理教育就是要试图唤起人们在网络信息行为领域的责任自觉,它是网络信息道德责任、信息道德规范、信息道德原则等各种道德意义上的应然要求方面的教育和教化过程.网络信息责任的基础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责任的先验性.人的社会性决定网络信息责任的先验性,而网络信息责任的先验性不仅决定网络伦理教育的合法性,而且决定这种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市民社会的产物和表达个体意见的重要载体,西方公共领域通过对讨论内容、交往实践和讨论原则的规制,从三个方面发挥着伦理功能:政治事务的意见表达提升人们的民主意识;公共领域的交往实践校正人们的交往偏差;公共领域的讨论规则滋养人们的道德宽容精神。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增强我国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法和实证调研法对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存在的伦理问题有网恋问题、网络上使用不文明语言问题、浏览不健康网站问题、网络黑客问题、网络道德规范、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等问题。对引发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的主要原因有网络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制约原因等。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9,(7):119-124
伦理之善与恶,对文学艺术的创作者的基本认知与行为选择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载体自身的自由性、商业性以及由此导致的监管困难,致使大多网络文学的写作与发布处于失禁状态,低俗的网络文学作品产生和泛滥。在网络文学发展中,我们需借助伦理制度进行规范,努力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水平,让网络文学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影响、改变着大学生的生存方式,当大学生欣喜、沉迷于网络的同时,网络的生存危机也日益凸显。网络发展所带来的诸多负面伦理问题,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新课题。网络伦理是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通过道德引导与教育、法制等手段来填补现时网络中无规范的真空,构建新的伦理规范,无疑是现代人的一种有益尝试,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价值取向的矛盾性和网络道德失范.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和现实伦理困境是造成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对此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法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规范、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促使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网络道德伦理是社会道德伦理的延伸。针对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网络道德伦理问题,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急切需要从传统的“供给驱动”教育模式向现代的“需求驱动”教育转型,即以需求驱动网络德育,从而更加切实可行地进行和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