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古代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翻开任何一部科学史,我们都会发现:在不同的时期,各个国家在科学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兴盛与衰落此起彼伏,这就是科学活动的中心转移现象。 最早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是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他在其名著《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提出并使用表格描述了科学技术活动中心在世界范围内随时转移的概貌。 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从中得到启发,于1962年利用科技史年表记录的重大科学成果数做统计处理,成功地说明了1500年以后科学中心发生的五次转移的现象(见图1),从而把贝尔纳的定性研究提高到半定量的水平。汤浅由此名噪一时。科学学上把这个现象叫做汤浅现象。  相似文献   

2.
科学学是研究科学自身的一门科学。是观察、分析和预测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社会结构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全面研究人类知识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任务是把科学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结合起来,考察各种科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综合科学理论研究的一般途径和方法,揭示科学门类的发展规律或趋势,建立和改进科研体系结构,制订科技政策,提高科研效率。  相似文献   

3.
研究近代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史涉及到一个理论问题,即所谓革命运动的“中心”及其转移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过去史学界多囿于苏联一些史学家的传统观点,认为从近代无产阶级独立进行革命斗争时起,就出现了革命运动的“中心”;革命运动的“中心”不会长期地固定在一个国家,而是随着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由这个国家转移到那一个国家。处在革命运动“中心”的国家中的工人阶级,也就成为当时国际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苏联史学家有的认为国际革命运动的“中心”开始是在宪章时代的英国,后来转移到法国,到德  相似文献   

4.
科学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科学体系的组织结构和发展的特点、规律及其与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本文仅论及自然科学的科学学问题。1936年,波兰学者M·奥索夫斯基提出了“科学的科学”观点。1939年,英国科学家J·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明确阐述了“科学学”思想,这个新的科学流派开始形成。我国近几年来也重视了对科学学的研究。科学发展史的事实充分证实了J·贝尔纳的预言,科学学“乃是21世纪下半叶的伟大创举”。现今科学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仅仅开展科学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是…  相似文献   

5.
革命与改良是改造社会的两种方式,二者本身没有好与坏、对与错的区别,但在社会现实中,由于每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社会条件不同,革命与改良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一定时期究竟采用哪一种形式,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状况、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阶级状况等现实国情。也就是说,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来决定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具体到中国来说,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由于阻碍这两大任务完成的反动力量非常地强大和顽固,在中国近代所能采用的改造社会的方式便只有革命…  相似文献   

6.
辛亥时期喀什革命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城喀什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曾作出重要的贡献,在辛亥革命时期又建立一块新的丰碑,成为新疆四大革命中心之一。由于史料的分散与遗失,为我们研究辛亥喀什人民的斗争历史,带来诸多不便。本文试就喀什的革命过程、英俄的侵略破坏活动与政权建设诸问题,作以钩沉探微。一近代中国历史的演进,促使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这次中国人民的“保种救国”的革命,经过长期的蕴酿,继承与发展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光荣传统,从大江南北到黄河上下,都燃起了熊熊革命烽火。并且由腹心地区波及到边疆。新疆人民相继掀起了迪化(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历史地分析了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之所以在西欧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近代科学研究活动的社会制度化,二是若干有利于近代科学认知发展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形成。前者导致科学事业的繁荣,后者决定了科学革命的发生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整体与区域: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空间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30年来,中国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整体研究到区域研究的转折过程。区域研究的热潮仍然持续高涨,而从整体上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气氛仍较为淡薄,令人信服的整体研究微乎其微。现在需要在全面总结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整体和宏观的视野上,重新审视中国历史文化,以整个中国范围为空间来考察,各文化类型的空间互动关系,从新石器时代迄今的8000年,中国区域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在空间地理上有一个由分散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经济重心区域由黄河(淮河)流域逐步向长江流域,由中西部向东部的东移南迁,最终经济重心向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转移的过程。时代上的中心与边缘是互动的,转移的,文化中心由早期的多元一体,发展到统一国家以中原为中心,黄河流域为中心,由西向东转移,由东向东南转移,由向东南向北转移。即沿黄河流域的自西向东,沿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转移,近代以后向沿海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科学思想是圣西门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对西方科学,特别是近代科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总结,并且就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思想和社会影响、科学方法论、科学革命及其与政治革命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乏合理之处,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还包括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制约因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阶段构成,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表现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既受到"中国向何处去"这个近代社会中心问题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包括前驱阶段,进化论阶段,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表现为一是传统的范畴获得了新的内容,二是西方传来的新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三是近代哲学的独特创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表现为一是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质以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二是在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上的缺失,三是在方法论上的缺失,四是在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还包括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制约因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阶段构成,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表现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既受到“中国向何处去”这个近代社会中心问题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包括前驱阶段,进化论阶段,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表现为:一是传统的范畴获得了新的内容,二是西方传来的新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三是近代哲学的独特创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表现为:一是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质以及写具体科学的联系,二是在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上的缺失,三是在方法论上的缺失,四是在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德国近代科学得益于产业革命的推动,又从德国革命中汲取足够的社会营养,很快地超过了法国科学,成为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科学的中心。 在革命阳光下的青年科学家 随着封·斯坦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德国科学院也重新活跃起来。科学院改委会主席洪堡德所致力改革的方针,就是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进步的结合。他主张建立科学基金会资助德国卓越的  相似文献   

13.
科技史表明,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名门学科、技术总是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少数学科、技术往往居主导地位,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以至成为科学技术结构的中心,或称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的中心。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革命出现了三交,其中在20世纪初发生的一场以物理学为中心的科学革命,迄今仍令人记忆犹新;相应地,依次出现了以热能技术、电磁技术和原子能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以及目前正方兴未艾的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根据对一般系统进化的规律性认识,把科技史作为预知未来的向导,我们对21世纪科学、技术结构中心的转移大体上可做出如下判断: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19世纪末的人心与技艺之争,“五四”期间的科学与玄学之争是勃兴近代科学思潮,促进中国科技体制由引进到消化到创新的近代转型,并由此引发带动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改良与革命。  相似文献   

15.
我校历史系孙秉莹教授编著的《欧洲近代史学史》一书已于1984年12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共三十五万余言,阐述从文艺复兴到十月革命前后六百多年间欧洲资产阶级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系统研究欧洲近代史学思想的源流、各种史学流派的演变、有代表性的历史著作,以及编纂历史的方法等。此书充分肯定了欧洲资产阶级史学在史学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也指出它未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使史学研究真正成为科学这一任务必然落存无产阶级及其知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革命史课程是为电大文、理各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下面分别就这门课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新教材的特点等问题作些简要介绍。 一、课程性质 中国革命史课从学科特点看,是历史科学。它的基本框架是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构成,离开了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没有了“中国革命史”这门课了。从社会功能看,这门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和纵横交错的历史事件中,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基本经验。中国革命史课可以说是:“身兼两任”,既要注重历史科学的史料、史实准确、  相似文献   

17.
元代后期,杂剧创作中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机缘,以往的研究虽注意到这一现象,却缺少具体分析。本从经济、化、自然环境诸方面加以探讨分析,以期得到元杂剧创伤中心南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文章通过以山西近代服饰变化为视角,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知识,考察了从清朝到民国以山西地区服饰为代表的近代服饰变迁的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样式和特点,阐述了推动这一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认为近代山西服饰的变迁与近代中国政治革命、经济发展和文化冲突相一致,分析了近代山西服饰变迁的特点。从而论证服饰作为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即作者试图通过对山西服饰变迁的研究,反映出其背后所表征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另一个侧面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文章通过以山西近代服饰变化为视角,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知识,考察了从清朝到民国以山西地区服饰为代表的近代服饰变迁的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样式和特点,阐述了推动这一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认为近代山西服饰的变迁与近代中国政治革命、经济发展和文化冲突相一致,分析了近代山西服饰变迁的特点。从而论证服饰作为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即作者试图通过对山西服饰变迁的研究,反映出其背后所表征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另一个侧面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们在中国革命史课中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研究与教学。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我们体会到这是把中国革命史教学改革引向纵深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一、加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研究,可以深化刘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和随之形成的殖民体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告完成。除日本以外,几乎所有的亚非拉国家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整个世界联成一体。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变迁,几乎无一不与外部世界关联,无一不受外部世界制约。因此,只有把中国革命史放到世界历史的整体中去研究,才能深化对中国国情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深刻回答中国为什么再也不能停留在独立发展的封建社会,又为什么没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最终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理解和掌握中国革命的敌人为什么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为什么是无产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为什么中国革命的同盟者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