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隐性采访已被广泛采用,也由此引来一系列法律问题。新闻立法应当承认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隐性采访予以适当调整。具体而言,应当建立隐性采访的采访者从业资格制度;严格隐性采访器材管理制度;采访内容应限定在公众有权知晓但显性采访却无法获得的信息;采访应基于维护公共利益之目的。同时,应加强新闻审查机制对隐性采访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强调记者主体意识的积极介入,但记者应注意介入的限度,正确把握主体行为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不能使采访行为超越道德底线,不能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本文运用新闻理论和相关法律,结合具体案例探讨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与运用“底线”,透视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关系,指出公共利益原则、公正原则、善意原则、真实原则和适度原则是隐性采访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基本原则,从而为找准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角色进行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在电视新闻的运用中愈来愈普遍,但也由于运用失当引发了一些亟待人们重视的问题。正确的隐性采访,应处理好隐性采访与新闻导向、法律制约、道德制约这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体通过记进行隐性采访,有利于保证获取证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有利于新闻宣传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做斗争,但在法律框架内,隐性采访既有空间也有禁区,新闻工作要十分谨慎地把握采访尺度,一,不经新闻机构的特别批准,记不得自行实施;二.应当遵守《国家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保密法规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不得以引诱犯罪为手段,不得干预和影响司法审判。三,隐性采访所使用的手段,仅限于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应遵守保护公民,法人人格权的规定,不得以侵害被采访对象的人格权为代价。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凭借其在获取第一手新闻素材的便捷条件,以及直接、真实的感观效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多地被各种新闻媒体采用,但由此产生的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对隐性采访适用范围的争论,更是愈演愈烈。如何趋利避害,是隐性采访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是非公开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收集或披露新闻素材的方式,它能真实地采访到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将社会丑陋现象曝光,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因而受到各新闻媒体的普遍青睐。但同时,隐性采访是否合法,作为舆论监督手段是否值得提倡的疑问也在学界存在。隐性采访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对隐性采访可以有条件地合法化,即隐性采访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道德的约束下采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在近年来被大量使用,通过隐性采访而获得的新闻资料以其真实性和揭露性受到公众的支持,也为许多的栏目所采用。但是,由于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暗访、偷拍等方式来进行的,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游离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因而在实际的运用中,隐性采访又给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带来了很多问题,而这种采访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如何在保证新闻事实真实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做好新闻报道,我们该如何解决;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把握,成了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详细阐释如何更加合理的应用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在近年来被大量使用,通过隐性采访而获得的新闻资料以其真实性和揭露性受到公众的支持,也为许多的栏目所采用。但是,由于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暗访、偷拍等方式来进行的,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游离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因而在实际的运用中,隐性采访又给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带来了很多问题,而这种采访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如何在保证新闻事实真实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做好新闻报道,我们该如何解决;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把握,成了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详细阐释如何更加合理的应用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尤其是批评监督类新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隐性采访,就是通常所说的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但是,隐性采访应该注意运用的技巧、注意控制量与度.  相似文献   

10.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而事实得来的唯一途径就是采访。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中的一种形式。新闻记者采用隐性采访的手段,是为了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为了反映新闻事件真实的需要,不属于新闻侵犯隐私权范畴。  相似文献   

11.
当今,在新闻媒体上使用偷拍偷录等隐性手段进行采访比较普遍,已经引起了公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有的人认为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但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采访方法,侵害了某些人或团体的利益与隐私,甚至有诱导犯罪的嫌疑,应当禁止。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隐性采访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采访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媒体使用。就隐性采访的必要性和进行隐性采访的法律和道德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相比较,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近年成为媒体比较喜欢采用的采访手段,但不应该成为媒体哗众取宠和提高收视率的手段.隐性采访的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法律和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本文从隐性采访涉及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入手,探讨了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道德自律问题,并且关注隐性采访对媒体公信力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现代功能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优先考虑译文的交际功能,顺从译文读者的欣赏习·贯和心理感受,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去获取译文预期的效果。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外宣新闻编译既要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又要创造出符合目标受众写作惯例的语篇,实现语义的真实性、语篇的实用性、文化的适应性和传播的有效性。因此,外宣新闻“编译”是语篇的再创造,是文化语境的重构,是显性的“二次传播”和隐性的“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15.
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是当前社会生活中两大热门话题,是党和国家积极主张与努力深化的改革重点。在我们力图实现法治的社会框架中,必须妥善地协调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使新闻监督在法律的范围内规范运作,以确保这两大价值理念都能得到充分的实现。新闻监督在司法公正中的运作原则主要包括:报道真实原则,法律素养原则,行业自律原则,合理界限原则等。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以显性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直白和彰显,已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不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隐性教育能有效地消除人们的逆反心理,能激发人们的参与意识,能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基面。隐性教育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应该加强对隐性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闻工作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党报是党的喉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党报在思想政治宣传中的主力军作用.土地革命时期以《红色中华》为代表的党报宣传,对当前党的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第一,必须充分发挥党报在思想宣传阵地中的引领作用;第二,新闻报道要具有目标性;第三,必须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闻天在土地革命时期对党的新闻宣传事业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他最早提出克服宣传工作的“党八股”;要像重视组织工作一样重视宣传工作,宣传要看对象,要与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宣传形式要多样化,党的报刊要讲立场;不要在真实性上加什么粉饰;加强批评与监督,提高其战斗性。这些观点是对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