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隐性采访已被广泛采用,也由此引来一系列法律问题。新闻立法应当承认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隐性采访予以适当调整。具体而言,应当建立隐性采访的采访者从业资格制度;严格隐性采访器材管理制度;采访内容应限定在公众有权知晓但显性采访却无法获得的信息;采访应基于维护公共利益之目的。同时,应加强新闻审查机制对隐性采访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已被广泛采用,也由此引来一系列法律问题。新闻立法应当承认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隐性采访予以适当调整。具体而言,应当建立隐性采访的采访者从业资格制度;严格隐性采访器材管理制度;采访内容应限定在公众有权知晓但显性采访却无法获得的信息;采访应基于维护公共利益之目的。同时,应加强新闻审查机制对隐性采访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而事实得来的唯一途径就是采访。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中的一种形式。新闻记者采用隐性采访的手段,是为了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为了反映新闻事件真实的需要,不属于新闻侵犯隐私权范畴。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尤其是批评监督类新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隐性采访,就是通常所说的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但是,隐性采访应该注意运用的技巧、注意控制量与度.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是非公开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收集或披露新闻素材的方式,它能真实地采访到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将社会丑陋现象曝光,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因而受到各新闻媒体的普遍青睐。但同时,隐性采访是否合法,作为舆论监督手段是否值得提倡的疑问也在学界存在。隐性采访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对隐性采访可以有条件地合法化,即隐性采访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道德的约束下采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强调记者主体意识的积极介入,但记者应注意介入的限度,正确把握主体行为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不能使采访行为超越道德底线,不能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本文运用新闻理论和相关法律,结合具体案例探讨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与运用“底线”,透视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关系,指出公共利益原则、公正原则、善意原则、真实原则和适度原则是隐性采访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基本原则,从而为找准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角色进行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的合法性不仅要求内容的合法,同时也要求形式的合法。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有效的采访手段,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采用,由此也带来了许多新闻侵权问题的发生。因此,在隐性采访中必须规避新闻侵权问题。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在电视新闻的运用中愈来愈普遍,但也由于运用失当引发了一些亟待人们重视的问题。正确的隐性采访,应处理好隐性采访与新闻导向、法律制约、道德制约这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结合亲身经历的一次成功的电视隐性采访实践,分析了电视隐性采访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独特作用、适用范围和必须遵循的法律、道德、情理等原则,警示电视工作者进行隐性采访时必须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在近年来被大量使用,通过隐性采访而获得的新闻资料以其真实性和揭露性受到公众的支持,也为许多的栏目所采用。但是,由于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暗访、偷拍等方式来进行的,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游离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因而在实际的运用中,隐性采访又给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带来了很多问题,而这种采访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如何在保证新闻事实真实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做好新闻报道,我们该如何解决;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把握,成了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详细阐释如何更加合理的应用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新颖而有力的舆论传播方式,它除了具备必要的画面以外,新闻平论稿的采编与写作也是必备的。因此,新闻评论工作的素养成为此类节目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新闻的特性直接影响到社会新闻的采写,只有弄清其定义及特性,才能指导我们正确地采写社会新闻。本文尝试从社会新闻的根本特性“生活性”及其附属的“边缘性”、“复杂性”、“跨文化性”等方面特性加以探讨,并同时论及每个特性采写时的原则性要求。  相似文献   

13.
采访权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利.规制和保护采访权,首要的问题在于探析和阐释采访权的基本法理.比较采访权法性质的不同见解表明了采访权作为一种复合性公共权利的权利本质.  相似文献   

14.
奥里亚娜·法拉契(Orana Fallaci)是20世纪欧洲著名新闻记者,也是一位小说家和时政评论家。她具有特立独行的采访风格。作品也独具风采。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采写的《风云人物采访记》,风靡全球,仅在中国就发行数十万册,被我国新闻记者奉为圭臬。虽然晚年的《愤怒与自豪》不幸成为败笔.但她一生仍不愧为桀骜不驯、追求自由、蔑视强权的伟大女记者。  相似文献   

15.
徘徊于权利与权力之间——采访权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访权是记者在从事采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权利,但学界对采访权的研究却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主要梳理了近年来学界对于采访权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将学界对于采访权的研究归纳为如下方面:采访权的含义与性质、采访权的限制与救济、对采访权基于规范主义的探讨。这种梳理将为采访权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暗访这一特殊的新闻采访方式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然而,如果运用不当就会造成新闻侵权,引发新闻官司,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文章主要论述了如何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更好地运用暗访手段。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新闻从一开始出现就受到社会各方面关注。对当前中国网络新闻的界定、网络新闻的优势、网络新闻面临的问题的研究,是探讨新形势下网络新闻发展趋势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思想性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灵魂,突出节目的思想性,不仅需要发挥电视声画并茂,形象生动直观真实的优势,更要灵活运用一些采编手段,使节目富有逻辑性和思辨性,达到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低端视角与高端价值的结合,实现新闻主题深层意义上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写过程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去寻找新颖性的采写目标、方向和方法,还要利用统摄思维去组织材料,提炼主题,寻找独到的主题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新闻节目永远站在宣传的顶峰,而民生类新闻节目在保留传统新闻众多优点的同时更是贴近百姓生活,受到大家的喜爱。《说天下》作为辽沈地区首屈一指的新闻脱口秀节目,轻松幽默的主持风格、全面丰富的新闻内容、灵活机智的播报形式为民生新闻节目开辟出一条亲民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