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谈王筠“会意字”分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筠是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他曾积二十年研读之功,写成了《说文释例》一书。书中于“古人制作之意,许君著书之作,千余年传写变乱之故,鼎臣以私意窜改之谬”等方面多所发明。尤其对于《说文》体例,王筠更是做了极为细致的工作,通过“条分缕析”的方式来“为之流通其意”,为《说文》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五筠一方面笃守《说文》,一方面又未能彻底领悟许慎本旨,致使他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某些偏差,从而为其《说文释例》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里仅就其对会意字的分析谈一点感想。王筠对《说文》烂熟于胸,这就为其《说文…  相似文献   

2.
王筠是清代著名的《说文》学家,其《说文释例》对《说文》异部、同部重文的研究,历来学者均推崇备至。其实王筠所论异部重文和同部重文,瑕瑜互见,究其原因,是囿于当时缺乏科学的语言文字学理论,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问题。正确评价王筠的重文研究,在汉字学与《说文》学史的研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筠(公元一七八四——一八五四)字贯山,号箓友,清文字学家,山东安丘人。道光元年举人,曾任山西乡宁县知县。“筠少喜篆籀,及长,博涉经史。”他的著作有《说文释例》、《文字蒙求》《说文解字句读》、《说文系传校录》、《鄂宰四稿》、《史记校》、《肊说》、《蛾术编》、《教童子法》等。他在《说文》研究上,综合分析诸家之说,在字形、字义方面很有创见,为后人指示门径。清研究《说文》的四大家中,王筠是唯一注意文字学的普及工作的。王筠处在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封建经济体系逐渐开始瓦解,教育脱离实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更为严重。他切  相似文献   

4.
张舜徽先生研治文字学的方法论,主要为分类法和声训法,作为其小学研究的指导性思想,在他的《说文》研究过程中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今天深入研究张舜徽的学术思想,不能不对此加以注意,它所展示的治学经验,值得我们后学一代珍惜并学习。  相似文献   

5.
王筠的《说文释例》为第一部系统阐述《说文解字》说解条例之专著。在《指事》一卷中,他发明许书说解之条例、引古文以证《说文》、纠他人说解之误,给了我们一个整体意义上的理论探讨。当然,其论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学习和讨论中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6.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提出了"重文"这一名称,但却没有明确其内涵。本文尝试通过《说文释例》来理解王筠对《说文》重文的认识,包括其对籀文、或体、俗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桂馥是清代重要的学者,著有《说文解字义证》,以治文字、金石之学闻名,且在书法、篆刻、诗歌、杂剧方面都有涉猎,各有成就.在学术方面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这与他的治学思想和方法密切相关.《晚学集》作为桂馥重要的学术性随笔具有重在考据、学理性强、简洁精炼等鲜明特色,而将其作为单独研究者甚少,所以本文将从版本、学术分类思想、治学思...  相似文献   

8.
作为临沂大学的教授,要为大学做什么,能为大学做什么,这值得我们深思,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成为教学的脊梁,做好"教授治学"。"教授治学"治什么,首先是治教学。对教师来讲,每一节课都是新课。学无止境,即使有的教学内容讲述了多次,但学生听课总是第一次。对此,教师应不打无把握之仗,  相似文献   

9.
《类篇》是一部以"《说文》为本"的字书,它体现了对《说文》的继承和发展,《类篇》所收《说文》新附字与大徐本之间在释义内容上有同有异,异大于同,这种差异又有"小异"和"迥异"之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大徐本《说文》和《类篇》的释义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这不仅是由于各自编纂体例的不同而造成的,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与当时的社会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体例的研究,对于更好地研治和传播《说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读若、一日等若干有代表性的体例,梳理并探析它们的演进轨迹,并以体例为视角,考察《说文》学史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孟氏《易》为今文学派,而许慎《说文·序》称其为"古文"。笔者就此对《说文》引《易》文字、孟氏《易》与费氏《易》之关系、西汉字体与孟氏《易》传本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孟氏《易》虽为今文学派,然亦有古文写本而为许慎所引,《说文》称孟氏《易》为"古文"当属可信。  相似文献   

12.
一“朱”字本义,今传宋徐铉等奉诏校定本《说文解字》(简称《说文》)释为:“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清代治《说文》几大家均据宋本“朱”训,或主木或主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肯定“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简称《通训》)对宋本释“朱”照录,未置可否;明确肯定“浅于绛(深红)……曰朱。”其基本意见实与段同。而王筠《说文句读》注文(简称《王注》)则将段注引申义定为本义:“赤心木,犹言木之赤心也。朱固训赤,而不定是木。”  相似文献   

13.
谢祎明 《文教资料》2012,(23):28-29
王筠是"说文四大家"之一,其著作对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在《说文释例》中提出了"分别文"与"累增字"的概念,可谓贡献巨大。本文将着重探讨分别文的内涵,以及分别文与古今字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王筠在《说文释例》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分别文。它针对汉字增加偏旁这一造字手法提出的,对于这个概念相关的研究不多,我仅从它的定义入手探讨它同同源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之间有无关系并举出一些相关的文字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15.
明清以来,治《说文》者屡次转引戴侗《六书故》中所引的唐本《说文》来考释文字.可见《六书故》所引唐本《说文》有其重要的文字学价值.通过考证,认为《六书故》引唐本《说文》"械"篆的"或说内盛为器,外盛为械"非许慎《说文》之原说解,只可作训读《说文》之佐证.  相似文献   

16.
大凡学习与研治中国传统学术者,无不从汉语汉字入手。戴震(东原)堪称有清一代的一流学者、乾嘉学术的巨孽,于经学、哲学、天文学、数学、史地学等,无不精治深研,且融为一炉,终成大家,但其治学的根基却在语言文字学。自古及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所以,近代国学大师黄侃曾援引黄以周语“舍经学则无理学”说“舍小学则无经学”。而自战国以降,小学的研治,又由解经之工具,逐渐形成家法与门法,继而形成有自身特点的学术体系,并有《尔雅》、《毛传》、《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广雅》等通释性源头著作与经传注疏等一大…  相似文献   

17.
王玉树有经史文献四种,即《治学录》《说文拈字》《经史杂记》《退思易话》. 《经史杂记》共八卷,是王玉树经学史学读书笔记及考证心得.《退思易话》梳理了《易经》研究的源流、流派脉络,是一本简明扼要的治易入门书籍.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其研究从古至今未曾中断。清代对于《说文解字》研究比较著名的当属说文四大家,选择其中的两家——段玉裁和王筠,以他们的《说文解字注》与《说文释例》为例,对其关于"六书"理论的阐述对比研究,从而明晰二者之间在"六书"系统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前人品评《说文释例》多集中于其“为后人指示门径”的贡献。本文侧重探讨王筠《说文释例》的实事求是态度及方法上的特点——以“物情”、“乡语”证字形、字义、字音.  相似文献   

20.
释■     
《说文》四篇下云: “衡,牛触,横大木其角。从角从大,行声。《诗》曰:设其福衡。(?),古文衡如此。”王筠《说文释例》云: “衡之古文(?),《玉篇》作(?),是也。(?),角之古文也。石鼓作(>),古盖作(?),向右者变而向左耳。”毛公鼎之衡字作(?),其中之(?)亦从角从大,与《玉篇》合。然则衡之古文(?)原是(?)之变体,是从角从大的会意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