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论证了否定句"无以……为"、"毋(勿)……为"、"不(未)……为"等句尾的"为"字是施事动词,具有前置宾语和句法功能,其宾语总是要求紧靠在"为"字之前,它对宾语有一定的选择性,名词、动词或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可以做它的宾语,而人称代词"吾、汝、之"等不能做它的宾语."无以……为"等习惯说法是一种特殊句式,具有强调宾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四字词组的英语翻译较为普遍.本文从汉语四字词组的特点入手,结合广告词、成语、文言文、白话小说和政治性条文谈其处理方法和应该把握的原则,以期探索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语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界的一般说法。  相似文献   

4.
从词汇学角度看,汉英"马"字在词性上都可以做名词和形容词,但英语中的"马"字还可做动词。在词义上,汉语"马"字不如英语的"马"字丰富。在语法特征上,两者都可做定语、主语和宾语,但英语中的"马"字还可做谓语。在构词上,汉语"马"字的要求比英语"马"字灵活,因而汉语中带"马"字的成语较英语为多。  相似文献   

5.
木槿 《阅读》2006,(6):46-46
在学习汉字时,如果读字只读半边,常常就把字读错了,还会被别人笑话为“别字先生”。此外,在学习词组时,我们有时也会犯“望生义”的错误。那么,在英语中会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英语中也存在着一些“假朋友”。请看下面的单词:  相似文献   

6.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与名词组配时,会有不同的意义。对俄语初学者来说,有些意义较难掌握。将"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与名词搭配的词组进行划分(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并列举一些常见词组,探究、分析各组配意义,来帮助俄语初学者较好地理解各个词组的含义。在分析意义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词组在词典中的释义有些不恰当,对这类词组的译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翻译事业是无止境的,因此,词典编纂事业也应一直延续下去,以记录我们的语言,规范我们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词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的一般说法。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将者字结构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8.
《說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它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字学的成果,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古文和古音、训诂的重要桥梁。文章从"衣"部字的解说体例、语义分类、编排情况等方面对"衣"部116个字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9.
“红”“绿”色系词组在唐宋词中大量出现。本文就“红”“绿”系词组在唐宋婉约词中的内涵以及所反映的唐宋文人的装饰性审美意识,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说文》中"鹿"、"羊"、"穀"等字所联系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词义演变作了纵向考察,并对与之相关的字形分化作了动态分析。对"禄"字的说解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看法:认为"禄"字所从之"录"跟"鹿"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一杯”、“一次”这样的量词短语用在动词后面时的定位,长期以来在汉语语法学界存在着不同意见,有的将它们处理成宾语,有的将它们处理成补语。对这种“动+量词(数量)短语”结构,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其中量词短语的性质而定。如果是名量短语,就是动词后的宾语;如果是动量短语,则是动词后的补语。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名词能够与动词组合构成N+V状中短语,其性质是动词性的,在句中能作谓语、定语、主语和宾语。N+V状中短语在作谓语时,其中的名词性状语N从语义指向上看,有时指向谓语动词V,有时指向结构中的其他名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13.
主谓主语句就是主谓短语作主语的句子,它至今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按照传统划分句式的方法,从谓语的角度,可以把这种句子分为四类大谓语是动词性短语;大谓语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大谓语是体词性短语;大谓语是主谓短语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列举了一些古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般论著很少或没有提及的语法现象,包括:特殊的宾语前置现象、用否定副词不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意义表达比较特殊的双宾语句、短语充当谓语构成的使动关系句和语义表达比较特殊的者字短语等。  相似文献   

15.
上古汉语中,双音节"不过"构成的句子有三种情况,即动词性短语的不过句,约数短语不过句,名词、代词、名词短语类不过句。各类谓语与主语直接构成陈述关系。不论从句法结构看,还是从语义关系看,这些例子里的"不过"都应当分析为双音节的副词。  相似文献   

16.
动词“起来”最早出现在汉代,从唐代开始使用渐多,随着其使用的频繁,语法功能也渐渐增多.由最早的“谓语动词”语法功能最先产生出“补语”语法功能,最后产生体助词语法功能。“起来”作体助词的语法功能的最早出现于唐五代时期,它是在方向补语“起来”和非方向补语“起来。”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其语法化机制是扩展和合力造词理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句式结构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上古汉语在构成状语争中心词的偏正关系时,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担当状语的副词数量多,袁意丰富;介宾结构作状语,介词有别于现代汉语;名词活用作状语;用虚词"而、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相似文献   

18.
试析“艳照门”之“门”的类词缀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艳照门”等词语中“门”的语义与“门户”及其引申义完全不用,它虚化为表示“一类事件”的类属意义,给词语增添了贬义色彩;其语法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该语素附着在词根之后,在词语中的位置逐渐定位于词尾,并能表示词的体词性质。在传媒的积极影响下,“门”呈现词缀化的一面,仍保留作词根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为一个类词缀。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定义至今各家观点仍不一致,教师教学时在观点的选择上往往存在分歧,学生学习起来也容易造成困惑。在不能确定一个确切的理论为各方家所认可的情况下,减少一些外延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至少可以廓清哪些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把这类语法现象的外延确定一些,将会有利于词类活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西安方言中的几个程度副词"太"、"扎"、"蛮"、"很"、"冷"在用法上各有特点,与普通语的程度副词相比也有多方面的差异。"太"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作补语,并以重叠形式表示程度的加深。"扎"只作补语,不作状语,并能在部分动词后作补语。"蛮"只作状语,用在形容词前带有"适中、满意"的感情色彩;"蛮"还常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很"只作补语,并有重叠形式。"冷"只作状语,用在动词前时表示动作的力度大或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