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跨文化翻译应以异化为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是译界近年来所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人们对于归化与异化众说纷纭,见解不一。然而,在跨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是译必须面对的选择,应该坚持哪一种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通过分析归化与异化的利与弊以及化信息的传递效果,认为跨化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相似文献   

2.
李倩  王慧娟 《双语学习》2007,(6M):12-13
本文作者在前人探讨异化和归化的基础上,从跨文化角度,结合具体翻译实例,对异化和归化及其各种翻译方法分析。引言部分介绍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然后谈到异化与归化的提出。第二部分谈到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度,并介绍异化过程中的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第三部分提及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度,并结合实例论述了翻译方法:意译及意译加注。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并表达自己对异化和归化发展趋势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就当前的现状看,翻译杂舍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认识上的一些错误,并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从杂舍的角度对归化与异化的利弊,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归化与异化的对象以及当前中国译界是否有必要采用异化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归化法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而异化法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异化与归化在不同的文本类型中要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5.
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向来被看作是归化译法的代表,但也通常被作为批判归化译法的靶子。这主要源于长期以来大多教学者对归化与异化本身,以及二者关系的误解,即认为归化就是求“同”,异化就是求“异”,二者是完全对立的。本文认为归化、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并无明显界限,是一种相互交叉的关系,共存于翻译之中,在此基础上,对傅译《飘》作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归化和异化的具体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化和异化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归化和异化的涵义,然后讨论回归化和异化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各自四种不同的具体运用手法,最后得出结论归化和异化是在翻译中缺一不可,相互补充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方式可以很好的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7.
在模因论的基础上探析翻译模因与文学翻译策略的关系。提出用辨证法去分析归化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即当归化异化都可取时,首选异化。反之,该归化则归化,该异化则异化。归化异化是同等重要的两种翻译策略,各有所长,两者应统一于译文被译文读者接受、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探讨了政论汉英翻译的译法问题。首先 ,文章探讨了政论汉英翻译的特点。其次 ,通过对归化异化的理论阐释 ,揭示出随着各国语言文化的渗透和融合 ,正确的译法应是适度的异化 ,或者说归化与异化有机结合 ,但总趋势是由归化趋向异化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翻译界一直把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看作是对立体,对二者的争论伴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持续不断。本文通过分析归化和异化的概念,以及一直以来关于争论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之间的关系,对归化和异化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述译者在语言层面应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在文化层面应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思想。最后指出归化与异化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跨文化研究视野出发,首先探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并对语言形式层面上的直译和意译,与文化层面上的归化和异化进行比较区分。阐述了归化和异化的辩证关系,提出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和动态发展的。强调采用归化或异化都要把握好分寸,过度归化和过度异化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要努力避免。  相似文献   

11.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从归化和异化的历史渊源和定义入手,结合实例,探讨归化与异化在中国的发展,从而加深了人们对这一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2.
谭雪莲 《文教资料》2006,(15):156-158
长期以来,翻译中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之争。本文拟对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各派理论依据、归化与异化的翻译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浅析综述。  相似文献   

13.
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方法。而习语堪称"浓缩的文化"。本文以实例的形式分析了异化、归化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休运用,并得出结论:异化和归化是互为补充的,翻译时应依据不同情况作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4.
译文的归化、异化问题一直是翻译实践中的热门话题。中英文学作品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并非对立,而是互补;译者应综合考虑文化因素,归化和异化同时并举,有所侧重,又有机互补。  相似文献   

15.
黄晓丽  苏瑜 《海外英语》2011,(10):192-193
归化与异化之争在翻译界由来已久。从异化和归化的英语对应词的来源和内涵入手,可明确异化和归化的含义,使该术语的概念界定更加准确。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策略,与直译、意译有一定联系,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涉及到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层面,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异化和归化互补的双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认为,归化法和异化法对翻译实践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理论界定,历史发展,学术争论三方面对归化与异化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归化法与异化法在中国文学翻译实践中的策略选择,以作为对翻译理论的浅探。  相似文献   

17.
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分析异化、归化的定义人手,探讨了异化和归化各自的理据。指出谈论异化和归化在翻译中的应用不应笼统而言,而需分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进行;对异化归化的讨论也不应该停留在孰主孰次上,而应以文化的特性和语言的张力为基础,从篇章的角度进行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异化与归化从语言与文化两个层面考察译文在源语文化,源语语文规范与目的语文化,目的语语文规范的翻译取向,是文学翻译批评的崭新视角,本文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分析探讨了在翻译中如何把握汉语四字结构运用的度,提出在语言层面上四字结构归化的度可稍大一些,在文化层面上四字结构异化的度稍大一些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9.
归化和异化是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文本形式、翻译目的呈动态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归化与异化特点对比分析,认为两者虽然是翻译中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策略,却不是对立关系。归化与异化是可以有机结合、动态化改变的,并强调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到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归化与异化的应用才是合适并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归化和异化概述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翻译的归化/异化概念直接来源于1813年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但作者并未授以具体名称。1995年美国学者L.Venuti的《译者的隐形》定义这两种方法为异化/归化。Venuti是异化派翻译的代表。他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