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到哪里去了》一课,是让学生研究水在加热条件下的物态变化,知道沸腾可以使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在此基础上,本课重点研究蒸发这一现象。通过本课开始的几幅图——几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写字游戏"是一个体验活动,通过两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不仅观察到蒸发的过程,还能切实感受到蒸发要吸收热量这一科学原理。在充分调动学  相似文献   

2.
《水到哪里去了》一课,是让学生研究水在加热条件下的物态变化,知道沸腾可以使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在此基础上,本课重点研究蒸发这一现象。通过本课开始的几幅图——几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写字游戏”是一个体验活动,通过两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不仅观察到蒸发的过程,还能切实感受到蒸发要吸收热量这一科学原理。  相似文献   

3.
物态变化中包含了“雨”、“露”、“霜”、“雪”等学生十分熟悉的自然现象。水的三态变化也是学生从小就熟知的。火箭中用的液态氢燃料 ,家庭用液化石油气等 ,这些都是物态变化有关知识的应用。由此可见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无处不见。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机会 ,引导学生观察有关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态变化现象 ,并尝试用所学物理知识探索自然规律 ,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一、大自然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大自然中的物态变化现象非常普遍 ,下面从“雾”、“露”、“霜”、“雪”的形成过程来认识其中的物态变化。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相似文献   

4.
变化     
某城市中学的一位物理老师,在一次物理课上正给学生做“物态变化”实验,突然,该老师后屁股兜里的BP机“嘀、嘀、嘀……”响了起来。学生愕然,老师忙停下正做的实验,泰然地说:“同学们等等,BP呼叫我,请大家自己先观察实验的变化,我去去就来。”老师说完,忙走出教室,拨通对讲号码,  相似文献   

5.
正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一级主题"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物态变化相关现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和学习其他热学知识的基础。最近几年的中考对本章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源于教材"的命题思路,侧重于考查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计的读数问题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2)物态变化过程的判断以及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固体的熔化、凝固和水的沸腾探究实验及图像。针对中考,为了能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物态变化的知识内容,对于本章的复习,主要分为以下三  相似文献   

6.
沸腾是物态变化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对手水沸腾的物理现象都是见过的,但是还应该在课堂里演示一次,以便有目的地观察水沸腾的特有现象。下面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定量实验。如图所示,取一只实验室常用的玻璃漏斗,倒放在一个底部放入几块碎陶瓷片的烧  相似文献   

7.
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并没有按教材编排的顺序去教学,不是按部就班做完一个实验,再做另一个实验,而是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同时做几个实验:拨动皮筋、敲击鼓面,拨动尺子,使它们发声,并注意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相似文献   

8.
初中化学新教材第204页学生实验一的课题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步骤是从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这几个方面阐述的,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只要有上述几种现象就可判断为化学变化的错误;因为判断一种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上述几种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所以为了防止错误,有必要补充几个实验比较一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发生变化的本质.下面将改进后的实验记录如下:实验一变化的现象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试管、滴管、酒精灯、烧杯等的操作方法;2.观察认识在变化中发生的现象;3.加深对物理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物态变化问题在各地中考中经常出现.这类试题注重对学生基本概念的理解、观察与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考查.这要求学生对物态变化会判断、会解释、会应用.下面通过精典题解,以帮助学生掌握“三会”,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物态变化知识点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但是,中学物理实验室中缺少能瞬间提供低温的演示物态变化的实验仪器,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提供直观的实验现象,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少,难以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及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因此,物态变化知识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突出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选购制冷配件自制"物态变化实验演示仪",利用一种环保型新材料——氟利昂R134a的节流膨胀演示物态变化实验.可以快速演示,现象非常直观、让学生感到惊奇.  相似文献   

11.
语文作业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完成作业。如学习《春天来了》,我让学生观察春天景色,写观察日记。学习《大熊猫》,我让学生剪贴小动物图,观察图画写片断。学习《蚕姑娘》、《小蝌蚪我妈妈》,我让十多个“生物迷”养蚕、养蝌蚪,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及生长规律,并学会作观察记录。 (二)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做小实验来完成作业。如学习《刻舟求剑》,我就让学生课后叠一只纸船,在水盆里演示一下并思考“刻舟人笨在哪里?聪明人应该怎样办?”大部分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人笨在不该在走动的物体上作记号来找不动的物体。聪明人应该利用不动的物体为  相似文献   

12.
《空气的成分》一课首先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能支持燃烧,有一部分气体不支持燃烧;然后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认识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至少有两类气体组成。 学生做第一个实验很成功。大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一致认为:燃烧消耗了一部分空气。接着我让同学们再分组做本课的第二个实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玻璃片,倒过来放在桌子上。点燃火柴,把玻璃片揭开一点儿,将点燃的火柴放进玻璃杯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我刚说完实验要求,课堂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都积极投入到探索之中,有的小组  相似文献   

13.
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中一个典型的实验,新旧版教材都采用这一实验现象来演示说明升华和凝华现象。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中的《热往哪里传》,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学生根据实验要求,逐步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分析实验现象,最终得出结论。整节课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做实验,学生进行观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更  相似文献   

15.
小实验三则     
一、白色物体反射光黑色物体几乎不反射光。根据这一现象。我启发学生推想:既然黑色物体吸收光,那么也应该吸热。为此,我引导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进行了检验。即:将四支红水温度表分别插入两个黑色的关公酒瓶中,和两个白色的董公酒瓶中,横放在阳光下。如下图观察这四支温度表的度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八册教材《氧气》一课 ,指导学生认识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 ,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而学生能否在教师指导下顺利做好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进而归纳总结出结论 (氧气有支持燃烧的性质 ) ,则是本课的教学关键。教材中对验证氧气支持燃烧这一性质的两个实验都有不尽人意之处。实验 1,教师需准备大量的实验材料 (酒精灯、燃烧匙、木炭 ) ,此外 ,学生做起来非常繁琐 ,容易分散学生观察的注意力 ;实验 2 ,按照教材的实验方法 ,我曾尝试多次 ,但烧红的铁丝放在氧气中很难燃烧起来 ,导致学生实验失败。经过几年的实践 ,我作了以下…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空气占据空间》。我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在学生对“水下烛光”的现象大胆质疑后,我让学生运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主动探究。我为每组提供的器材是:水槽、底部有孔的塑料杯、塑料球、注射器针管、橡皮擦(生自带)。我的意图是用这些材料可以做两个实验。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的两个实验,是通过“将水倒入塞紧瓶塞的漏斗中,水不能流进下面的瓶中,松开瓶塞后水立刻流进下面的瓶中”这一现象说明结论。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空气无形、无色,学生看不到空气的存在,也看不到空气的流动去向,只能借助实验现象进行想像,从而得出结论,无疑,这给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笔者试图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亲自感知,通过看、听、做等形象思维过程化难为易,得出结论。特对本实验做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9.
正化学是以实验为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是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为特征的。多年来,我在化学教学中,从不放松实验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实验潜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索化学实验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目的要明确由于初中生对化学实验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本中的实验明显伴随现象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使学生了解应该观察什么,从哪些角度去观察。比如:我们做的铁  相似文献   

20.
本学期我共听达标课80余节,下面就其中的几节科学课谈谈我的看法。案例一:《有趣的沉浮现象》这一课,教师直接导入课题,提出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2.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描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目标制定上具体、层次清楚,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学习目标体现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目标出示简洁明了。可是接下来教学过程的设计就不理想了,本来这是一节实验课,应该先让学生观察现象,独立思考——猜测,提出问题——然后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可是在这里教师代替了学生,教师做了演示实验。学生当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