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格拉底哲学表现为从对自然本原的研究转向对人的心灵的研究的视野转向和以对话诱导的方式来达到对德性的普遍定义。从某个角度而言,苏格拉底哲学可以看作是巴门尼德与智者的某种结合。巴门尼德力求在偶然现象背后寻找世界的必然,提出了真理与意见、存在不能不存在的观点。这是西方“存在论”(本体论)的基础,由此结束了对世界本原原始朴素的探究。智者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观点至苏格拉底处得以深化。可以说巴门尼德“存在”概念和智者的人对自己的意识觉醒都深深地影响了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这一表现的哲学蕴涵。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哲学本体论,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开端,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并在层次上飞跃到一个纯粹形而上学的,即超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纯哲学境界。古希腊哲学本体论,可以归纳为范畴本体论和宇宙本体论。从西方哲学在此后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两种本体论对后世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智者高尔吉亚通过与芝诺同样的逻辑推论揭露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的荒谬,代表了怀疑论对本体论的一次重要的摧毁。本文就高尔吉亚的命题提出一些问题并试图做出一些解释,并顺带对其在哲学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对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本真精神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对哲学本真精神的认识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哲学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哲学问题”。以“本体论”精神解读哲学,就会把哲学基本问题规定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并形成“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的哲学史模式。但哲学除“本体论”模式之外,也一直存在着“人生价值论”模式。这两大模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体论”构成认识基础,并促使哲学科学化,“人生价值论”则构成认识升华,并保持哲学的形上本质,其基本问题即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也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主题与本真精神。  相似文献   

5.
巴门尼德在哲学上首先提出“存在”一词,但我们对该词的理解却始终以物质性为基础,没能把握“存在本身”的意义。存在本身意味着开始概念思考,这是对宇宙论哲学的超越。在认识论上,巴门尼德提出理性是知识的来源。这是理性主义认识论的肇始,也是对其时代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学在西方的发展美学在西方的发展总体上来说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在古代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 ;笛卡尔以来的近代美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论的美学 ;而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美学则开始了“语言学"的转向 ,主要是一种语言论的美学。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 ,美学研究一直都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西方古代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 ,因此 ,古代的美学也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从巴门尼德创立“存在…  相似文献   

7.
我国教育哲学的研究尚未进入教学本体论的自觉理解与建构。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角度 ,即从“教学本体论”的层面对以往我们对教学存在的认识进行反思 ,力求使我国教学本体论研究从心物二元论为前提的“思维本体论”中摆脱出来 ,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生成论本体论”,从而为我国教学改革提供符合现代哲学思维水平的教学观念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从类哲学看西方心理学的人性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性观,并从类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笔者认为西方心理学对人性认识的历程展现了从本体论的理念向类哲学的理念发展的趋向,但对人性的认识又有自身的局限,仍没有过渡到类哲学的高度。类哲学是时代的精神,只有在类哲学的指引下,心理学才能对人性有符合时代的深刻理解,进而推进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包括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和方法论四个部分。可是在旧哲学里,他们把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和方法论看成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例如在康德那里,他把“本体论”称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彼岸”。他把存在的规律和思维规律相割裂。在黑格尔那里,把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都统一于逻辑学中,把现实的事物、运动和规律都归结为“绝对观念”的发展。建立了唯心主义的体系,它是本末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的教育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柏拉图不但对西方哲学影响巨大,而且其教育理念也于西方文明贡献卓著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与教育,柏拉图的哲学与教育思想是不能不管的。柏拉图的哲学本体论是“相”论,柏拉图的认识论就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之上,只有对“相”的认识才是直确的认识。固受制于其哲学思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与理性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巴门尼德的存在范畴的提出既是希腊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结论。他的存在既不是物质的东西,也不是精神的东西,而是最普遍最抽象最一般的类似本质的哲学概念。存在范畴的提出实现了希腊哲学的转变,标志着哲学本体论的开始,直接影响后来哲学思想的形式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城邦涌现出一批专门从事传授修辞学和辩论术为职业的教师,哲学史上称之为“智者派”。早期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高尔吉亚是智者中著名的演说家和修辞学家。他在著作《论非存在或论自然》中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命题:(一)无物存在;(二)如果有某物存在,该物也是人们无法认识的;(三)即使该物可以认识,人们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他对这三个命题都作了“严格论证”———逻辑上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穷尽各种可能。人们甚至怀疑他是在真心诚意地探讨哲学,还是在开巴门尼德的玩笑———玩弄语言游戏。许多研究者仅指…  相似文献   

13.
巴门尼德哲学思想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难题,国内外学术界对其认识和评价长期存在着分歧。准确理解其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学习与研究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归结起来,理解巴门尼德哲学主要应从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作为思想之载体的语言学角度以及作为思维之规律的逻辑学角度全解读。  相似文献   

14.
对美学来说,哲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美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所涉及的内容及其深度的问题。美学的本体论和哲学的本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学本体论和哲学本体论的本质一致性在于,它们运思的指向都是人的存在(人的美感性存在就包含或者说蕴含在人的存在之中);其根本不同则可从历史现实、理论逻辑两个角度看出。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和存在论美学的问题首先关涉到其哲学基础即哲学本体论问题,而美学的实践、美学的生命和美学的存在,则直接关涉到美学本体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的核心。古希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其本体论研究上。概括起来。在古希腊时期,哲学本体论的嬗变历经了“自然-物质”本体论、“自然-属性”本体论和“人类-概念”本体论三个阶段的内在逻辑发展。“人类-概念”本体论的形成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也深深地影响和统治了哲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方古希腊和中世纪哲学大致经历了从“始基本体论”、“属性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和“神学本体论”之后,哲学传统中关于“本体”观念的演变完成了其向近代的“入学本体论”的转向,而入学本体论是指将人作为一切事物、一切知识的终极确定性根据的哲学系统。它有其自身的价值与局限,必然演化出表面上似乎与“入学本体论”截然对立,而实际上又紧密相连的另一种形态的本体论——“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7.
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界定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的“元理论”和“前结构”。从总体上看,理论界存在着一种回避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问题的态度。如果不能科学地界定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并在此基础上深刻阐明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马克思哲学,那么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应该遵循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在逻辑即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将其本体论界定和确立为生成论意义上的“社会生产本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观与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谁是辩证法的真正奠基人?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哲学史研究的一个“谜”。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界对这一问题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看法。谢遐龄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巴门尼德:辩证法的开创者》一文中认为,应以黑格尔辩证法为出发点来确立创始人。由于巴门尼德第一个以思维把握“存在”,明确区分了  相似文献   

19.
阿尔弗莱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在其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基础,并且他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和立场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重释,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理论即批判唯物主义。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的,而是方法论的,也即马克思否定科学的、世界观的哲学。马克思是在非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概念的,并以“非本体论唯物主义”作为他自然观的基础。不是所谓的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这样,施密特突出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的哲学旨在批判“第二自然”和突出主客体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20.
巴门尼德提出“存在”范畴,转变了哲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使哲学进入了主要以逻辑推理代替感性直观的阶段,开始了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从而开创了一种真正的“形而上”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