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卫东 《江苏教育》2014,(12):77-80
鲁洁教授在《超越性的存在--兼论病态适应的教育》一文中说:“教育本来就是面向可能性的生活,它的功能是,要为人揭示更加美好的、更值得过的可能生活。”从成长经历来看,我的教育生活自认为可以称得上“值得过的生活”。“值得过的生活”就值得“回味”,回味,可以再现过去时光的美好,让生活多一些甜味;更为重要的,可以引领自己抑或他人走向“美好”。  相似文献   

2.
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发现:日常的教育生活有许多精彩的瞬间值得流连,有许多美好的心情值得回味,有许多特别的日子需要我们进行"特别"的策划……于是,我满怀教育的激情开始了挖掘校本资源的尝试。捕捉教育的细节。校本资源涵盖了很多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小细节,可工作的忙碌往往使这些宝贵的资源被忽略。如果教师能够从中及时捕捉精彩,进行适度深化,这些资源就会使我们的教育绽放光彩,也为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班里的皓阳同学是一名中等生,一连几天他的作业都写得非常好。有一天检  相似文献   

3.
蒋增琦 《湖北教育》2007,(11):25-26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为学生幸福的人生莫定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就是要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留下值得回味的烙印。然而,现在的学生缺少快乐,缺少童年的本性,更缺少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这一办学理念的提出,正是出于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生命的关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更是代表一所享有极高社会声誉的省级示范学校对社会所作出的郑重承诺。——"美好的童年"追求的是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校园生活、愉悦的学习生活和快乐的家庭生活。——"坚实的起步"追求的是让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健康的身心、纯洁的品性、追求和谐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4.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念蕴含多种意义,他所期望的生活能引导学生感受身边事物的美好,不是为了外在的什么目的去生活、生长,意味着尊重当即生活的情景,而不是功利的教育倾向和为未来做准备的生活。教育需要引导儿童学会过当下的、具体的、丰富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杨进  柳海民 《教育研究》2012,(11):11-15
美好生活是一种在善的价值指引下,人通过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来实现一种总体上满意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秩序。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学校教育应当观照人的美好生活,立足于为了人的生活的出发点,重视人的德性养成,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重视智慧的成长,在当下的"教育生活"中践行美好、累积美好,从而唤醒、带领、指引、培养人过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6.
<正>27岁那年,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次邂逅,成了我20年教育生涯中最值得回味的转折。教育家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想说,教师也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点燃我内心火种的引线。缘起:那些初见的美好2003年深秋,一直默默无闻、全身心扑在语文教学上的我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在2004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日记》2013,(7):F0004-F0004
一位摄影师说过,“我之所以拿起相机,是因为它可以发现并记录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一生从事过很多教学实践活动,形成了很多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就是其中之一。结合现今学者都在探讨的话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追溯到知识源于生活和自然,学习源于理论和实践,理论需要研究、探索需要实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想,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能力,学习是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日常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9.
王君 《中国德育》2013,(6):50-51
一条微博,可以记录生活的点滴;一段微信,可以带去真诚的关爱。"微思想"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董家沟小学(以下简称董小),"微教育"已拉开序幕:从教育的细微处入手,一人一事,一点一滴……慢慢地来,"尝试大美育,润育温暖的人文校园"。美在环境,微改变温暖、美好的教育场所,一定是师生亲自创造、可触摸、能互动的空间,更应该是一个个曾经或者正在发生的"美好故事"的收藏所。为此,董小校园的环境改造全由师生来完成,打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是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无比欣喜的心情跨进了千禧年的大门,忆往昔,整整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多少个镜头在脑子里闪过,值得回忆、回味的东西很多很多,可唯有在教育科研过程中,遇到过的那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叫人无法忘记,更有特殊的味道。  相似文献   

12.
一、从"生态教育"到"教育生态"我校的周边以老旧小区为多,近年随着南京的发展,学校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不断增多,他们的家庭素质、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都较为低下,这些孩子的家长多数拥有对孩子美好的教育愿望,却不具备相应的教育能力。作为一所小班化教育学校,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可以给予怎样的关怀?我们想:既然孩子没有宽敞的家,那么我们就给他一个充满生机的校园;既然孩子没有明亮  相似文献   

13.
李莉 《现代教学》2014,(9X):33-35
<正>一、问题提出在谈到设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的目的时,鲁洁教授指出,教育从不同方面促进人的美好生活。学校教育设置了各门课程,它们各自从不同方面进行这种"促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为学生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而设置的课程,这是它们所要承担的特殊任务。[1]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学生在德育课堂通过"回味"生活中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怀、同伴相处的  相似文献   

14.
<正>在教育功利化背景下,为了获得好成绩,机械记忆、反复训练正在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日益沦为应试工具,失去其思想性、政治性、德育性的独特魅力。如何让思想政治课焕发魅力,担负起自身职责,发挥好应有作用?这值得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认真思考。一、直面生活,提高教学智慧罗素曾说过:"教育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生活。"知识只有与生活结合,才会显出自身的价值;教学只有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用性,情不自禁地进入教学情境,学到  相似文献   

15.
<正>让教育理想如诗,校园风景如画,师生生活幸福如歌是我们的教育追求;让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和众多平凡的学生与"美好"相遇,从而影响并改变他们的人生,更是我们的教育追求。我希望:天成的"美好教育",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发挥潜能,做最好的自己。——题记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日记》2013,(4):F0004-F0004
一位摄影师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拿起相机,是因为它可以发现并记录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将会更加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17.
教育使人的两只脚稳稳站在地上,哲学使人的灵魂飞到天上,人才不会沉沦。教育与哲学同源,最终都导向生活,苏格拉底说"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1],也就是说,哲学是为了善好的生活。人人都会生活,不需要别人教育也能生活,但生活的境界却是要教育才能达到气质,个人可以独自在云端上享受哲学沉思,教育却是人群的生活方式。教育的本原是场景,但没有哲学,场景移动不了人与生活,人与生活都会失去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生活需要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奋斗目标。美好教育生活是学生在学校吃住、交往、闲暇等日常生活以及通过教学生活认识在非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美好并习得美好生活能力的一种生活形式,其具有日常性与非日常性相统一、自在性与自为性相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等特征。美好教育生活实现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学校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在各自边界范围内健康有序互动的关系,学生通过教学生活能够在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中自由穿梭,在非日常生活引领下实现对日常生活的现代化改造,最终活在有日常生活根基的非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好教育生活需要彰显学校教育的美好价值、培育学校教育生活的美好意义感和实施学校日常生活的美好教育改造。  相似文献   

19.
"经济开发区学校与社区科技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行动研究"是我校独立承担的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旨在通过开发、整合学校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的科技教育资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学校为主体,打造科技教育的共同体,充分地给予学生玩科学、用科学的舞台,在学生实践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志向和情趣。课题自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育教学设施得到了更新,教育教学成果不断涌现,期间涌现的人和事也值得我们不断回味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2009,(21)
作者以一颗敏感的心,捕捉"转身"之精彩瞬间,发掘出"转身"的深意:回味往昔的美好瞬间,珍惜现在的每分每秒,在珍爱生活与热爱生命中,更加幸福地生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否则就会留下失去后才知道珍惜的痛心和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